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飞翔中定位

喜欢创业,所以创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飞翔中定位

1991年,夏华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94年,她带学生去福建考察民营企业,发现有些千万财富的创造者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彻底颠覆了她从前关于“创业者必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印象。于是,调研归来她毅然辞职下海。在对市场做了研究分析之后,夏华决定进军服装行业。她在西单商场门口观察“提袋率”,在服装柜台做售货员,从最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这才成就了今天这个年营业额数亿元的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

有人问夏华,当初怎么会辞掉稳定的工作选择创业?夏华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兴趣,因为喜欢。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坎坷,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就无法从中获得快乐,也不可能坚持下去。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的最好理由应该是喜欢,而不是就业困难。

想创业要先受得委屈

《青年心理》:您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创业者的心态很重要。那么,在您看来,当代大学生创业最缺乏的心理素质是什么?

夏华:很多大学生来我们这里应聘,他们说“我不怕苦不怕累”。这我信,很多人也做到了。但是,他们受不了委屈。而想创业,恰恰要先受委屈,有人说,领导者的心胸是被委屈撑大的,创业者的气魄和胸怀也是被委屈成就的。

我常常给大家打比方:你要到海边看日出,那你就要想办法一个劲儿地往海边跑。路上你可能遇到石头、树枝把你绊倒了,难道你还跟它们较劲吗?你完全可以绕过它,或者摔倒了爬起来再跑,这样才能尽早看到日出。但有的人偏偏就要跟石头过不去,非搬走它不可。结果,别人早就跑到海边看上日出了,他还在跟石头较劲。如果这样的人来创业,必败无疑。只有忍得了委屈,才能成就事业。

《青年心理》:您在创业之初肯定也受过不少委屈。

夏华:吃不上饭、睡在火车站,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我难受的是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当时,我的父亲知道我辞职去做售货员,气得很久不给我打电话。他说:“早知道你要去卖衣服,当初干吗供你读大学?”而在商场做售货员的时候,我都害怕见到熟人,因为有人会问我:“夏华,你是不是犯错误被开除了?”没有人理解你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卖衣服是为了日后的腾飞。这些委屈和不理解只能自己承受,自己消化。

《青年心理》:当时您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

夏华:面对父亲的不理解,我想的是:我已经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那就必须做出一个好的结果,对他有所交代。我认为,创业者在这个时候不能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创业初期肯定有很多艰难,因为看不到未来,偶尔也会有所动摇。但是,一旦决定创业就要相信这是个必经的过程,必须坚持下去,才能不辜负之前承受的艰辛痛苦。

《青年心理》:很多人是从团队创业开始的,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如何选择合作伙伴、组建团队呢?

夏华:我认为对于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互补性,能力、性格、思维方式最好都是互补的。如果一个团队思想高度一致,随便一个人提出什么想法,大家都说“好好好”,那会是多么可怕呀,企业肯定会出现偏差。

所以,大学生如果想创业,在选择团队伙伴的时候要考虑清楚,那些总跟你唱反调的人可能恰恰是最合适的创业伙伴。一个团队中总要有人喜欢向前冲,而有人则在后面拽着,持保守态度。这样,最终的决策才不会被吹到某个偏执的角落。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避免了群体极化思维的出现,有利于创业。

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

《青年心理》:据说,您在创业之初的梦想就是“有所自己的大房子”?

夏华:是的,这个梦想早就实现了,它的确曾经激励过我。但是,创业者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沙滩上的字,水一冲就走,只有岩石上的目标才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激情一上来就喊着“咱们创业吧”!他们梦想的创业就是开个大公司,开名牌车,住大房子,或者到哪儿哪儿度假。但是,梦想和目标是两回事,只有梦想没有目标,很容易受挫折、打退堂鼓。

目标是实现梦想的工具。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实现了你才更有信心定下一个目标,上更高的台阶。没有人能一下子迈上108级台阶,也没有人能一夜之间实现“大房子、名牌车”的梦想。当时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大的服装企业,缔造自己的服装王国、时尚王国。这很美好,但得靠切实的目标来实现。于是,我给自己分了几步走:第一步,我要有一个自己的牌子。第二步,我的企业要在蓝皮书(当时服装企业的排名)上有一席之地。第三步,我的企业要跻身蓝皮书中的前几名。然后我就按照目标一点一点地做,这才实现了梦想,走到今天。

《青年心理》:您一直提倡“挖井精神”,认为这是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夏华:是的。很多创业不成功,并不是创业者能力不行,也不是他选的行业不对,而是他没有坚持下来。记得有个漫画:一个人挖井,刚挖一会儿遇到了石头,挖不动了。于是,他放弃这个坑,换个地儿重挖。结果第二次又遇到了石头,他又换地儿。最后,他挖了十几个坑,却一个也没挖出水。事实上,第一个坑只要再深挖一米,他就能见到水源了。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就是这个挖井的人。无论什么行业,你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一旦选定了方向,你就不能再改变,而是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我尤其想强调的一点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受网络经济的影响,觉得做个网站、编个游戏就能创业了,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现实。事实上,社会中80%的就业问题和收入来源还是依靠常规行业,而在常规行业里,创业没有秘方和捷径可言,只有两个字:坚持。

《青年心理》:那么,在“挖井”之前,如何选对地方呢?

夏华:创业需要感性的冲动,更需要理性的思考。选择“挖井”的地方,需要的就是后者。拿我自己举例,我之所以选择服装行业,除了自己喜欢,还因为做过市场调查和理性分析,我认为男装市场变量不大,比较稳定。而且,为了了解服装行业,我坐在西单商场门口观察每个顾客拎出来的口袋,看哪家的衣服最好卖,我就去哪家应聘导购。这是最直接最快捷的学习途径。还有,之所以选择做男装是因为我并非学服装设计出身,女装比较难把握。这些都是“挖井”之前要做的功课。

大学生要在飞翔中定位

《青年心理》:现在很多大学生觉得找工作困难,还不如自己去创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夏华: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现在并非真的就业难,我们企业每天都在招聘,只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期待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如果仅仅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恐怕很小。

我当初选择创业是因为喜欢,我觉得这种兴趣导向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前要想好自己要什么,创业带来的最大收获肯定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享受。创业过程真的很艰苦,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如果你的价值感和快乐的源泉不是来自于创造价值的过程,那么创业很可能是件自讨苦吃的事情。

《青年心理》:在您看来,大学生创业要避免盲目。

夏华:是的。我觉得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有偏差。我曾经问一个大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创业?他说,就是找几个合伙人凑足资金,自己开一家公司。我们企业培养了好多年的设计师,突然不搞设计了,非要去开小店。其实,一定要做生意才叫创业,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就不是创业吗?设计师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也是创业。在我看来,你设立一个远大目标,然后慢慢实现它,这就是创业。所以我常说,我们每个人要有广义的创业精神,而不是狭义的创业行为。

《青年心理》: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只要有创业精神,都会成功?

夏华:当然。我对大学生的建议是,就业要打破一个框框,不要自己画地为牢:我一定要在北京工作,要进500强的公司,一入职就要做什么样的职位。我一直说,要放飞自己,在飞翔中定位。没人想到售货员会是我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即使大学生想要创业,我也建议他们先从基层做起,掌握生产流程,积累一些市场经验再去创业,这样的成功率更高。

而且现在的市场高度细分、高度专业,已经不是十年前我创业的那个时候了。仅凭一腔热情贸然进入,很容易遭受挫折。第一次创业的成败对于大学生,甚至是他身边的人都是很重要的,一旦失败,很可能影响他的自信和未来的发展。不久前,团中央搞了一个青年见习基地,我觉得这对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很有利,在他们没有很好的市场经验的前提下,最好还是先实习。做好这个过渡,再去创业。

《青年心理》:有人说,学识、见识和胆识对创业者都很重要,您认为应该如何排序?

夏华:大学生肯定具备了一定的学识,这不是最大的问题。创业初期肯定是胆识最重要,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需要的就是见识。比如我做服装,这不是我的本专业,我能有今天的水准就是因为看遍了世界的好品牌,这些见识就像精灵一样一再指引着我。

《青年心理》:这种见识给您带来好处,是否也带来某些压力呢?

夏华:肯定有的。我现阶段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中国品牌的出路,我们希望做出世界顶级的品牌,这就是见识越多,压力越大,就像已知的圆圈越大,你接触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

在了解了很多国际品牌之后,我们有这样的思考:到底是“品牌是目标,赚钱是手段”,还是“赚钱是目标,品牌是手段”?不同的思维决定着不同的发展方向。我希望未来中国品牌在世界上获得话语权和地位,因此目前会舍弃很多利益。这是我新的梦想,一个更深的“井”,所以要不断强化自己,告诉自己这是目标,才不会走偏。

  创业心理研究:

1965年,一名韩国留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下午茶时分,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发现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他突然觉得,自己在国内时被一些成功人士骗了。那些人夸大了创业的艰辛,让很多人感到害怕。于是,他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做了研究,并把以此写成的书《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它告诉人们成功与“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功。而这个学生也亲身实践了这个理念,他后来成为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