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是个什么称呼

文 阿岔/求索

沛公是个什么称呼

刘邦能够轻松地成为沛县的主人可能主要在于沛县县令的朝令夕改——他既然已经决定响应起义军、反叛朝廷,那必然就需要一部分有影响力的官员支持,需要一支能够维持起义所需的军事力量。萧何等人建议找回刘邦原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而且这主意已经付诸实施(派樊哙去请刘邦共商义举)。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位县令后悔了——在樊哙离开之后,他下令关闭城门,拒绝刘邦入城,以至于原本站在县令一边的萧何、曹参也吓得逃出县城加入到刘邦的阵营。在一种非常时期,一个外来的官员在离开了主要官吏(萧何曹参樊哙)的支持之后,实际上应该只是一个孤家寡人。沛县县令已经自掘坟墓。

刘邦并没有攻城。我估计那时刘邦多半是还没有这个实力——他的队伍规模应该还不具备攻城的条件,同时,他应该还不想树敌太多。我不知道是谁给刘邦出的主意,拟的那一封信;但我知道刘邦自己肯定没有这种才能——仅仅用一封信就能使城内的人自己杀掉县令,迎接他的进入。这种尽可能避免流血而解决问题的法子刘邦一生将还要用到多次,但这第一次,至少我不相信那会是刘邦的主意。至于手笔,刘邦一生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没有这种可能。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封信的主要内容。看过的人应该都明白,这封信的核心是威胁。但如果大家按刘邦的话去做——杀掉县令,那所有人至少人身安全可以保住。刘邦自然如愿以偿——县令被杀,他的队伍被迎接进来。

刘邦进城之后,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做沛县县令,那些欢迎他进城的实力派人物——“父老”们的意见也是这样。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要大家选举——这一半可能是他还没有实力完全控制局面,另一半可能是他想要搞清在这事上,他究竟有没有潜在的竞争对手。果然,萧何曹参等平时不论是才能还是影响力都可能比刘邦大(或至少不比刘邦小)的这些人“主动”退出竞争。

领袖不是谁都能当的,特别是开创性的领袖。这在刘邦作沛公这事儿上表现的相当明显。萧何不敢作,曹参不敢做,当时在沛县县城有影响力的人都不敢做。因为有危险,成功了自然最好,不成功肯定要满门抄斩。而刘邦此前已经犯了死罪的人,才从山里走出来,正巴不得别人不跟他争呢。

但他也不做县令。以阿岔的看法,刘邦应该不是怕被杀头,而是他根本要打破原有的权力分配格局——没有县令,其他的官员、管理体制之类自然无效,别人想要制约他,自然也暂时找不到着力处。于是——

一个新的称呼“沛公”横空出世。

这是一个古怪的称呼。你要说他是什么那他就是什么,你要说他不是什么,他还真什么都不是。

“沛公”不是官位,却比这地方的任何官都要大;“沛公”不是爵位,却要比这里所有人的实际地位都要高。在沛县,如果没有了县令和县衙门,没有了原有的官僚体系,那“沛公”在这里跟土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沛公”应该是一个标志。旧的秩序在沛县已经完结,而在新的格局中,刘邦应该与众不同。

“沛公”应该是一个标志。刘邦从一开始就像所有的成功者一样并不在乎形式。(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