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达观后感3篇 《异界谍影:旺达观后感》

《旺达观后感》是一部令人陶醉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旺达意外获得了超能力的故事。她的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与冲突,同时也带给了她力量与成长。这部剧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出色的演技,成为了热议的话题。通过观看《旺达观后感》,观众将会被深深吸引并感受到强烈的触动。

旺达观后感3篇 《异界谍影:旺达观后感》

第1篇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明白它以往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此刻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向也以为,仅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能够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能够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我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当用自我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我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当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明白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先,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向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我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期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

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影片《卢旺达饭店》有点类型辛德勒的名单和血战钢锯岭。

英雄会有局限性,至少也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平民阶级即便出一两个人物,也会由于认知的局限而中断了他们的英雄之路。

很可能在一念之间你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也可能在一念之间突然发现人生的价值。于心不忍,恻隐之心是很多人确定人之本善的依据。

我想想是什么时候主角开始去帮忙别人,对,是他的妻子。如果天使般降临到他的生活中,又如天使般让他发现了人性光辉的点。从帮忙邻居逃离那一刻开始,虽然用了贿赂的手段,以结果为导向的话不算什么。在这一点一点事件的推进过程中,他散掉了所有的财富,拯救了一千多人的姓名。即便儿女分离,最终也能团圆。

失而复得的感觉想来是很珍惜,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是家人最宝贵。我可能做不到这么伟大舍己救人,但若身边有一丝丝的良知在指引着我,结果就未知了。

此刻的和平是来之不易,从前总想着身不逢时,只恨不生在乱世,无法建功立业名留青史。我认识机会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是均等的,只是后世的评价不一样。你能成就此刻,那么换个时代也能,这就是底气。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想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来讲,为了保全自我,有意无意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是十分正常的,这也是物竞天择的规律在生死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选择。对于这部类似于辛德勒名单中的人物,费劲心思拯救人们,甚至抛弃自我深爱的妻孩,为什么主人公会这么做?可能是对职业的敬业精神所致。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酒店客房经理,对业务十分熟悉,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并且也擅长为自我捞得好处,甚至妻子也是想方设法贿赂别人才能接触到的,能够说是人情高手。可是由于致命的一条,取了一个与自我敌对民族的老婆,使他的家庭在战时状态遭受巨大威胁。刚开始时候,其只是想要保全家人,应对邻居遭受的苦难表示爱莫能助,只求自保。

只是接下来的儿子受到心理创伤,妻女瞬间被推上死亡边缘,一次又一次,超出了他的本事和预判,他渐渐失去了保护全家的本事与信心,并且已经准备全家赴死,这个过程十分难受与煎熬。他寄期望于西方军队,寄期望于以前结交的部落将军,寄期望于酒店管理层,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可是这几个都是其救命的稻草,只能寄期望地期盼,盼望着局势好转。

我想,对于情商这么高的主人公而言,躲在饭店中是其保守的选择,首先自我的财产已经大部分用于赎回妻女的性命,难以金钱买通高层人士离开本地;借此,只能借助自身酒店管理层的优势,对自我和家人进行保护,恰好外籍管理层离开为自我最终能够做主创造力了机会,为保护妻女建立庇护所的同时,还能在外企高官面前展现自我的工作本事,便于以后升迁。在战争动乱时期有这样的确定,实属理性和最优选择。只是之后局势持续恶

化,至亲眼见到大屠杀造成横尸片野,他也崩溃了,做好了全家自杀的心理准备。这是第一部分。随后,国外给予了救援名额,落在自我家人头上,他应当是感激上帝恩赐,只是这时候他从道义上讲,已经很难说服自我离开岗位,撇下自我管理的那些员工和难民客户等,只顾及自身安全。他不能允许自我这样,以往花费一切心思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此刻又让他重新放弃他们,他的良心受不了,也不愿意放弃作为拯救者的主角,不愿自我之前极力保护的人再次受到生命威胁,导致之前努力白费。他产生了要对他们负责的强烈使命感,这时候自我就像上帝一样无所畏惧,不顾生死。这是第二部分。

此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非洲,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屠杀事件?电影也告诉我们,以往的殖民者比利时临走时的恶意遗留问题,法国军火商大发横财,西方联合军队只顾自我,这些西方人的嘴脸连他们自我国家的记者都感到羞愧。我们也见识到所谓西方礼貌是建立在以往排他性、残忍、唯利是图、血腥等等魔鬼式的特性之上的。今日,我们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仍能够看到当时事件背后鬼手的影子和痕迹,这些唯利是图不安好心自利自私的魔鬼们还在吞噬着那些动乱中可怜的人们。

?卢旺达饭店》,一部老片子,放了很久,迟迟没有去看。早有影评,只怕不合胃口,平添失望。今日最终有了看的念头,不谈好坏,太多的影评,不少我的,我也不会。打开电脑,不知能否理解。

当一幕幕场景闪现、一张张面孔出现,我无法抑制自我的内心,更不能忍住盈眶的泪水。用这短短的文字,只是为了记录下此时的感受、留住拥有的感动。

在战争年代里,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手无寸铁的生命被惨绝人寰地杀戮着,却依然有无畏的心灵,舍生忘死用生命的光芒照耀和保护着人类永存的道路,让人心生敬仰和震撼。鲜活的生命面前,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那些金钱才有了价值。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自我的生命才能够放弃。所有的一切,又何足挂齿?!在残忍的、人性即将灭绝、痛心疾首的绝望里,生命的挽救者依然绽放着人类本真最璀璨的勇敢爱之花。潸然而下的泪光里,熊熊燃起的是人类期望永存生命之泉的烈火,洗礼着千疮百孔的心。升华着彼此的爱,拯救中我们的灵魂欢舞唱歌。

而和平年代,那些不堪的嘴脸,在他们自以为能够肆无忌惮、无人知晓的角落里,却时时萌动着兽欲,坦露着欺骗、窥视着金钱......他们的内心已然回到了远古时代,在他们依然是人的外表下,毫无廉耻地裸露着他们那禽兽动物都自愧不如的需求和本能。因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泯灭他们自我人性的放荡。

旺达观后感3篇 《异界谍影:旺达观后感》 第2张

第2篇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第3篇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