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5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与他人分享,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本站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孤独六讲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孤独六讲读后感5篇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1

孤独作为一种美学,是可能的吗?

这是我翻看蒋勋新著《孤独六讲》前内心最迫切的犹疑。孤独,当下好似流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患染过。吊诡之处在于,最害怕孤独的现代人其实最孤独。很简单,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即是,个体意识的明确。随之而来的既有所谓独立人格的确立,也有此前意想不到的困境,譬如说孤独。更搞笑的是,当人们意识到陷入孤独之境时,第一反应则是回避孤独,这是群居动物的本性,却于解脱孤独无益无用。更深在的问题是,当孤独作为一种群体性症候,我们能否给予孤独多一重维度的探勘,并赋予美学上的好处,使得孤独不再只是一个现代人口中熟滥的词语,心中单一错误的观念呢?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因此再度思考“什么是革命孤独”的问题时,我们会把革命者视为一个怀抱梦想却最终无法实现梦想的人。正因怀抱梦想,因此有诗与美的可能;正因终其世无法实现,也就不可能为任何体制虽捆缚。这种现实好处上的失败造就出强大的美学力量,进而拷问世俗——我们到底能不能容纳他们?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昆德拉在评析弗朗西斯?培根时如此说道:“画家的强暴之手以‘突兀暴烈的手势’放在肖像主人的脸上,试图在某个深处,找出肖像主人逃逸的‘我’。”如果借用这个诠释,我愿说,对“孤独”的探讨与珍惜,本质上也正是基于找寻那个逃逸的“我”的企图。在与自己相处之时,我们质问自己,一个人会在何等情形下变得不可辨识自己?又会在何等情形下歪斜到仍然是自己?换言之,一个人之因此为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2

个人觉得,《孤独六讲》是一本关于孤独和美学的书。由于此前又未系统学习过美学知识,书中一些内容也有些读不明白,只能说把整本书看完了。

第一讲关于情欲孤独。情欲孤独最常见于青春期或当一个人落寞的时候,而情欲孤独又是可以转化的。

第二讲关于语言孤独。青春期时有语言孤独,内心想法与人迥异的人也有语言孤独,只要无人倾听,便有语言孤独。语言孤独的解决方法即沟通!

第三讲关于革命孤独。个人觉得,只要只身或一群人坚持着自己或他们的理想时,便会产生革命孤独。作者说,一旦革命成功了,便不再孤独、亦不再有诗。

第四讲关于暴力孤独。暴力美学即暴力孤独的体现。暴力分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两种。战场上为国杀敌是合法的,街头杀人是非法的。社会也为个体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满足暴力欲望的途径,赛车就是其一。文明社会里,众口铄金即是一种暴力的形式。

第五讲关于思维孤独。超前意识是一种思维孤独。统一思想、结论化模式等造成思维孤独。而思辨方能破除思维孤独,即黑格尔所说“正反合”。而语言孤独和思维孤独是否可以转化?

第六讲关于伦理孤独。当一个人陷入伦理的困境时,即表明他存在伦理孤独。以爱之名是一种伦理孤独,想着:看在你是我家人的份上,我才怎么怎么样。这就是一种伦理孤独。

而书中一些观点也不能认同,觉得作者用一种预设的写法来论证他的观点,使我这种不懂美学的读者一步步地掉进了他的“坑”。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3

黑夜在蚕食白昼,霜降在吞噬湿热,漫漫时间的海里我们随波逐流,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寻找相遇,冰冷的河水堵住我们的喉咙吞没我们的声音。孤独是水的颜色,披着清冷的外衣,把我们包围,如影随形。

蒋勋在扉页中写道,“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蒋勋斯文的文字却如同一柄利刃,自上而下,将人的灵魂劈成两半,他就在这其中,挑挑拣拣,追溯过往,品尝现在,展望未来,直面孤独。他有一支笔,写尽心底孤独。孤独,从来不是腊月风雪,风霜寒心,孤独,更像是梦魇,是你午夜时分在窗中看到的鬼魅般的影子,从来只是住在你心中。

我们的记忆深处都会有那样的晚上,躺在大床上,温度宜人,空气湿润,听雨声打在窗柩,犬吠声自远而近,就在这样的嘈杂中,却觉得万籁俱寂。水流声潺潺,我们叮叮咚咚的心啊,突然觉得无处安放。学文电热人大多敏感细腻,曾在人生的低估,也是一个那样的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忽明忽暗,心里难过的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的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繁华喧嚣,人群熙攘,却好像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学习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孤独。

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企图敲碎孤独的躯壳,蒋勋却说出了这样的话“期盼每一个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是思维的清明。”原来孤独从来都是宝贵的东西,它让人细腻,听得见大地万物细语。它让人慈悲,孤独过才能感同身受常存慈悲之心,懂得珍惜。它让人清明,独处从来都是一种力量,让人看清楚自己。它让人勇敢,不害怕无谓的魔鬼,不害怕前路的未知,孤独一直在你左右,既不想挣脱它,那它便化为你的力量,推你前行。

许多事情都是一个做的,没人能代替。即使是陪伴,也只是陪伴,跨出步伐的还是你一个人的事。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与我粥可温,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与我书半生,这样子的愁肠感叹,自以为千回百转的孤独,懂得去面对,就会觉得自在,需多事一人便可做,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是这样可有可无的陪伴。我们要做的是享受孤独,珍惜孤独,直到有意思的人出现,彼此都品尝过孤独,更懂得余生要怎样相度。在一个人走的这条路上,孤独当然有一点,但自由更诱人。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感,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你我都盛取一杯,饮尽便能醍醐灌顶。在长大的岁月里,总免不了孤军奋战,与其唯唯诺诺,四处逃避孤独,接受它,让它来陪伴你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倾盖如故,有人久坐如陌路,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孤独六讲,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藏,曾逃走,但最终都该学会面对,学会品尝,学会享受。饮尽这一杯孤独的酒,前路便可孤军奋战。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4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国小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国小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的人很孤独,孤独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闹。但现在我却明白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李白清冷孤独的境遇的写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大胆想象,举杯邀请月亮和影子与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时行乐的欢愉。这时孤独成了酒和月光,伴随李白一起玩乐。在我看来,这种孤独成了一种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原来孤独从来都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它让你有了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而独处后,孤独成了思维沉淀后的清明,它让我们拨开了心灵上的薄雾。相信我,不要惧怕孤独,也不要排斥孤独,孤独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么做,它便会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惑,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它不油腻,但很细腻,它将化作细水长流,滋润你我的内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当能醍醐灌顶。

在长大的岁月中,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闪,曾逃避,但最终都将学会面对。“敬畏孤独,享受孤独”,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5

蒋勋说:“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沈从文说的更直白:“孤独可以生长东西。”沈没有过仔细的说解。蒋勋这本《孤独六讲》可以说是为孤独作传,带读者体味古今中外的孤独。

蒋勋的文字是造境的文字。他从传统谈起,直到现实以及文学,孤独无论夹杂的是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都是蒋勋体悟的孤独,有种画面萦绕你的脑海:就像蒋勋端着杯茶,徐徐在讲,语调和缓,偶尔叹息,余音袅袅,屋子里静的仿佛洒下的月光,清冷可奏,空气中满是闲散满足的气氛。清茶一杯,淡绿盈盈,舌尖上品一抹馨香,丝丝络络,人处于一种静谧的状态。如同蒋勋所说的,“他的孤独是可懂与不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孤独总是琢磨不透的,既亲近又疏离。

蒋勋的孤独根子里还是文学的孤独,如若不然,他为何举那么多文学的例子来说解孤独。或者说他骨子里读的是孤独的文学。孤和独总是那样细脚伶仃的引人怜悯,擅长中庸之道的国人是不好意思放它们出来的,只在角落里隐隐的,默默的,舐着,玩味。这些情感总有些共同之处,少年时的蒋勋读了《红楼梦》《简爱》来转移他的情欲化而为孤独。用沈从文的话说则是,读了一点书,使自己又孤独了一点,少有说话的人了。这个时候,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显然是自足的,并不全然是引人怜惜。

文中有一处例子显然蒋勋弄错了。“啸是极其孤独的一个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和傲气。”想来蒋勋是没有看过《笑傲江湖》的,金庸志不在讲述悲愤和傲气,而是用一点平淡心行走江湖,无所求欲,无所企盼,洒脱自由,令狐冲是要笑对江湖的。需要啸对江湖的,明显不是令狐冲,而是杨过仁兄了。笑傲中人物从以往以家国为务的金庸侠客又进一步接近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了,少了那么一点刻意,境界全开。令狐冲有蒋勋笔下现代意义的孤独,身在闹市能保持自己的这么个人,杨过不同,总有点云空未必空的意思,所以设个活死人墓圈着他,他的爱人也被金庸拿来开玩笑,欲洁何曾洁。他需要啸一啸,满腔孤愤,无处化凄凉,“我的心爱在南海,她不回来,她不回来”令狐冲喝着猴酒,赌赌也就是了。即便爱人看不起我,又如何?令狐可以为了小师妹做任何事,但他的心性小师妹完全驾驭不了。岳灵珊不喜,理所当然。闲话少叙,说回孤独,蒋勋的孤独是现代人的,学者作家的,他和沈从文笔下那些兵士、妓女的孤独全然不同,蒋是柔和的,沈笔下的是热烈的,沈的孤独分明是急流中卷走不忘交代欠几文钱的水手,以及等着那水手下行的白齿秀腰肿奶妇人。

“其实人类的本质或许是——孤独。”孤独在我们的传统常常是贬义,有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多少离群索居只为心中富足。其实孤独又如何,孤独就像静室里听针掉落的声音,你总会发现些不一样的自己,离心更近。如果给孤独作幅画,我希望是蒋勋的这段描述:“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小编推荐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在阅读蒋勋写的孤独六讲读后感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孤独六讲读后感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六讲六种不同的孤独读后心得体会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孤独”这个词,已经在文学作品中被演绎过无数个版本。彼时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所著的鸿篇巨制《百年孤独》,今有知名媒体人刘同讲述励志故事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如果再去谈论它,似乎有些文艺青年卖弄矫情之嫌。然而,当我读到蒋勋写的《孤独六讲》一书时,却从他的文字中再次领受到了孤独的新意。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开篇这一系列对孤独鞭辟入里的剖析,像一连串激越的鼓点,在我心底击起了一阵劲烈的回响:啊,原来孤独还可以划分出这么多种类别。书中,作者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全方位阐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法逃避的事物最核心的实质,让我们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这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这是作者在《语言孤独》一章中抛出的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起初有些不解,如果说缄默不语的人是孤独的,而终日高谈阔论的人,怎么可能孤独?然而,静心凝思,才发现蒋勋的视角确实很“毒”,可以直击喧嚣背后的虚无。就像大多数人喜欢在社交场合中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那种引人瞩目的感觉。而当别人各抒己见时,他们的耳膜却像产生了一种屏蔽信号,即使回应,也只是出于礼貌地附和几声,极少去认真思考别人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自己说到最后,也只剩下重复嘴巴开闭的动作而已,仅仅为了保持那可怜的存在感。

谈到“思维孤独”,作者归结为“不可思不可议”。仔细揣度这六个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些超然物外的诗人。无论隐遁山野,抑或垂钓溪边,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而恰恰是这种彻底的孤独,往往能孕化出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得以更加专注地思考,更加纯粹地感受,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譬如李白,清冷的月色下,一人一桌,一壶一盏,他非但不觉孤独,反而乐得逍遥自在,进而吟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传诵千古的佳句。李白的孤独是饱满而充实的,而当下的现代人,又是怎样去面对孤独的呢?为了排遣空虚和寂寞,大家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花样繁多的社交活动中,喝酒、k歌、泡吧,然后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可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如歌手庾澄庆在《叶子》中唱的那样:“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待曲终人散,一切归于沉寂,孤独感依旧如期而至,而且反而变得愈发强烈。

事实上,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孤独是一种沉淀。在独自喝茶散步、独自思考生活、独自面对得失时,我们可以让心灵释然,让思辨明彻,诚如知名学者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所写:“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

从照片看,蒋勋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淡淡的微笑,你想去探究这样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那个孤独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

蒋勋老师说,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理解是一种向内的自我探索,自我意识的解放。这种孤独,少了中华文化中谈到这个词的固定印象,它不是荒凉,不是悲悯。如果一个人,在照镜子,它多了一丝从容,一丝平静。汪涵曾主持节目时候说过“深入浅出”这个词。对我触动明显。深入,是更加深入向内探究自我,了解自我,宽容自我,释放自我的过程,我认为某些程度如同这个“孤独”。所谓此孤独非彼孤独也。蒋勋老师书中六讲包括情欲孤独、预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当我看着这本书,与蒋勋老师的观点,感触相似相通时,我感到一丝凉意。感觉周围空洞而寂静,我只瞪大眼睛茫然在这孤独中,无论周围多么嘈杂与热闹,与自己相处时,不觉得时间无聊而浮躁,深入内心每一滴涟漪,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好似会展开一个巨大、宁静、未知的世界。

蒋勋老师说,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是徒劳无功吧。此孤独带有自负,带有些微的绝望,很想问问他,在这孤独的人生路上,走到了哪里,在与自我的相处中,看到了什么,了悟到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蒋勋说:“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沈从文说的更直白:“孤独可以生长东西。”沈没有过仔细的说解。蒋勋这本《孤独六讲》可以说是为孤独作传,带读者体味古今中外的孤独。

蒋勋的文字是造境的文字。他从传统谈起,直到现实以及文学,孤独无论夹杂的是情欲、语言、革命、暴力、思维、伦理,都是蒋勋体悟的孤独,有种画面萦绕你的脑海:就像蒋勋端着杯茶,徐徐在讲,语调和缓,偶尔叹息,余音袅袅,屋子里静的仿佛洒下的月光,清冷可奏,空气中满是闲散满足的气氛。清茶一杯,淡绿盈盈,舌尖上品一抹馨香,丝丝络络,人处于一种静谧的状态。如同蒋勋所说的,“他的孤独是可懂与不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孤独总是琢磨不透的,既亲近又疏离。

蒋勋的孤独根子里还是文学的孤独,如若不然,他为何举那么多文学的例子来说解孤独。或者说他骨子里读的是孤独的文学。孤和独总是那样细脚伶仃的引人怜悯,擅长中庸之道的国人是不好意思放它们出来的,只在角落里隐隐的,默默的,舐着,玩味。这些情感总有些共同之处,少年时的蒋勋读了《红楼梦》《简爱》来转移他的情欲化而为孤独。用沈从文的话说则是,读了一点书,使自己又孤独了一点,少有说话的人了。这个时候,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显然是自足的,并不全然是引人怜惜。

文中有一处例子显然蒋勋弄错了。“啸是极其孤独的一个字,后来保留在武侠小说《啸傲江湖》中,但后人都以谐音字讹传为‘笑傲江湖’,不复见从心底嘶叫呐喊出的悲愤和傲气。”想来蒋勋是没有看过《笑傲江湖》的,金庸志不在讲述悲愤和傲气,而是用一点平淡心行走江湖,无所求欲,无所企盼,洒脱自由,令狐冲是要笑对江湖的。需要啸对江湖的,明显不是令狐冲,而是杨过仁兄了。笑傲中人物从以往以家国为务的金庸侠客又进一步接近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了,少了那么一点刻意,境界全开。令狐冲有蒋勋笔下现代意义的孤独,身在闹市能保持自己的这么个人,杨过不同,总有点云空未必空的意思,所以设个活死人墓圈着他,他的爱人也被金庸拿来开玩笑,欲洁何曾洁。他需要啸一啸,满腔孤愤,无处化凄凉,“我的心爱在南海,她不回来,她不回来”令狐冲喝着猴酒,赌赌也就是了。即便爱人看不起我,又如何?令狐可以为了小师妹做任何事,但他的心性小师妹完全驾驭不了。岳灵珊不喜,理所当然。闲话少叙,说回孤独,蒋勋的孤独是现代人的,学者作家的,他和沈从文笔下那些兵士、妓女的孤独全然不同,蒋是柔和的,沈笔下的是热烈的,沈的孤独分明是急流中卷走不忘交代欠几文钱的水手,以及等着那水手下行的白齿秀腰肿奶妇人。

“其实人类的本质或许是——孤独。”孤独在我们的传统常常是贬义,有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多少离群索居只为心中富足。其实孤独又如何,孤独就像静室里听针掉落的声音,你总会发现些不一样的自己,离心更近。如果给孤独作幅画,我希望是蒋勋的这段描述:“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阅读孤独六讲读后感后,我被蒋勋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一篇属于自己的孤独六讲读后感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美学《孤独六讲》读书思考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蒋勋《孤独六讲》,本以为是一本可以静心品读的心灵之书,读来有些失望。第一讲情欲孤独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鸣碰撞思维的东西少了。就如鸭子游泳,偶尔能潜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荡。不是说没有可取处,只是距离内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状态,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难免会有孤独感,甚至寂寞。当你被孤独感驱使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却是最焦虑最孤独的。我们总是惧怕孤独,因为总是将孤独错以为就是寂寞,孤独是一种状态,是直面自我和内心的状态,它不是贬义的,更不是灾难。在我们青少年时,我们对孤独是那么的渴望,逃离父母、逃离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个独立小空间,自言自语,自唱自听,自我幻想,孤芳自赏,都是一种美好和渴望。

而我们从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独的状态。因为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无远弗届。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群体,歌颂群体文化,打压偏离所谓中心道德的独特个体,中庸就是实证。对个体的独立和特立独行坚决压制,这些影响已深入我们的骨肉。从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体意识范畴内,遇到有偏离的行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长大,每个人都知道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随波逐流。而孤独感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独感是我们所受教的一种道德意识体现,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看看现在网上的语言暴力和道德绑架就明了了。“生命力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这个词,已经在文学作品中被演绎过无数个版本。彼时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所著的鸿篇巨制《百年孤独》,今有知名媒体人刘同讲述励志故事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如果再去谈论它,似乎有些文艺青年卖弄矫情之嫌。然而,当我读到蒋勋写的《孤独六讲》一书时,却从他的文字中再次领受到了孤独的新意。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开篇这一系列对孤独鞭辟入里的剖析,像一连串激越的鼓点,在我心底击起了一阵劲烈的回响:啊,原来孤独还可以划分出这么多种类别。书中,作者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全方位阐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法逃避的事物最核心的实质,让我们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这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这是作者在《语言孤独》一章中抛出的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起初有些不解,如果说缄默不语的人是孤独的,而终日高谈阔论的人,怎么可能孤独?然而,静心凝思,才发现蒋勋的视角确实很“毒”,可以直击喧嚣背后的虚无。就像大多数人喜欢在社交场合中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那种引人瞩目的感觉。而当别人各抒己见时,他们的耳膜却像产生了一种屏蔽信号,即使回应,也只是出于礼貌地附和几声,极少去认真思考别人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自己说到最后,也只剩下重复嘴巴开闭的动作而已,仅仅为了保持那可怜的存在感。

谈到“思维孤独”,作者归结为“不可思不可议”。仔细揣度这六个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些超然物外的诗人。无论隐遁山野,抑或垂钓溪边,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而恰恰是这种彻底的孤独,往往能孕化出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得以更加专注地思考,更加纯粹地感受,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譬如李白,清冷的月色下,一人一桌,一壶一盏,他非但不觉孤独,反而乐得逍遥自在,进而吟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传诵千古的佳句。李白的孤独是饱满而充实的,而当下的现代人,又是怎样去面对孤独的呢?为了排遣空虚和寂寞,大家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花样繁多的社交活动中,喝酒、k歌、泡吧,然后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可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如歌手庾澄庆在《叶子》中唱的那样:“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待曲终人散,一切归于沉寂,孤独感依旧如期而至,而且反而变得愈发强烈。

事实上,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孤独是一种沉淀。在独自喝茶散步、独自思考生活、独自面对得失时,我们可以让心灵释然,让思辨明彻,诚如知名学者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所写:“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

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我偶然拿到了蒋勋的《孤独六讲》,本以为这一本是深涩难懂的哲理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思考。

在汉字里,“孤”与“独”都不是大众容易喜欢的字,《礼记·礼运大同篇》里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孤”是没有大人照顾的孩子,我们现在在汉语里还叫“孤儿”。“独”是没有年轻人照顾的老年人,我们现在也还常说“独居老人”。“孤”和“独”都是失去亲人照顾的人,这两个字都有令人悲悯、哀伤、同情的意义。汉语从儒家人际伦理的缺失发展出“孤独”二字,总使人感到哀婉悲悯。在生活中,我们尽量避免孤独,但不可否认,我们的心灵仍然感到孤独。所以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孤独呢?蒋勋写出来了,也许我还介于一种懂与不懂之间,但感触依旧很深。

那是与孤独的第一次相遇。国小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在那个连装水也要手挽着手的年纪,我也是孤身一人。刚好当时的女生是单数,21个人。20个人欢欢喜喜地找好同伴。没错,我就刚好是那多余的“1”呢。“没关系,一个人挺好的。”我总是对自己这样说。“没关系,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总是在心里这样想。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把它们从尘封的记忆中找了回来。我也记得因为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我拥有了许多与自己独处的机会,但那算是一个小小的低谷吧。曾经有过一个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对面的灯忽明忽暗,心里难过得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人群熙攘,玩笑嬉闹,却是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

孤独是圆满的。记得国小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一首李白的诗,叫《月下独酌》,当时是真心没读明白,只是觉得李白这个满身是诗的人很孤独,孤独到了跟影子和月亮玩闹。但现在我却明白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李白清冷孤独的境遇的写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大胆想象,举杯邀请月亮和影子与自己作伴,一起享受及时行乐的欢愉。这时孤独成了酒和月光,伴随李白一起玩乐。在我看来,这种孤独成了一种狂喜,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原来孤独从来都是一种宝贵的`东西,它让你有了与自己独处的机会。而独处后,孤独成了思维沉淀后的清明,它让我们拨开了心灵上的薄雾。相信我,不要惧怕孤独,也不要排斥孤独,孤独一直在你左右,如果你不那么做,它便会化成你的力量,伴你前行。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惑,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它不油腻,但很细腻,它将化作细水长流,滋润你我的内心,悟到其中的大智慧,当能醍醐灌顶。

在长大的岁月中,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闪,曾逃避,但最终都将学会面对。“敬畏孤独,享受孤独”,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在阅读蒋勋写的孤独六讲读后感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孤独六讲读后感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孤独六讲对情感情欲的感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蒋勋《孤独六讲》,本以为是一本可以静心品读的心灵之书,读来有些失望。第一讲情欲孤独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鸣碰撞思维的东西少了。就如鸭子游泳,偶尔能潜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荡。不是说没有可取处,只是距离内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状态,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难免会有孤独感,甚至寂寞。当你被孤独感驱使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却是最焦虑最孤独的。我们总是惧怕孤独,因为总是将孤独错以为就是寂寞,孤独是一种状态,是直面自我和内心的状态,它不是贬义的,更不是灾难。在我们青少年时,我们对孤独是那么的渴望,逃离父母、逃离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个独立小空间,自言自语,自唱自听,自我幻想,孤芳自赏,都是一种美好和渴望。

而我们从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独的状态。因为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无远弗届。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群体,歌颂群体文化,打压偏离所谓中心道德的独特个体,中庸就是实证。对个体的独立和特立独行坚决压制,这些影响已深入我们的骨肉。从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体意识范畴内,遇到有偏离的行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长大,每个人都知道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随波逐流。而孤独感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独感是我们所受教的一种道德意识体现,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看看现在网上的语言暴力和道德绑架就明了了。“生命力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谈及孤独,很多人总会说:“我很孤独”,却很少有人懂得孤独的真正含义。若是考究起来,孤独竟然可以是一种文化,对比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孤独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有趣的是,西方文化追溯到远古,孤独竟然是从“太阳”、“唯一”等词语发展而来。从古至今,分析“孤独”二字的人不在少数,其中讲的最为清楚的莫过于蒋勋。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蒋勋创造了孤独美学,也可以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孤独六讲》十年前曾出版过,如今再版,蒋勋还为本书亲自作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这个版本,不仅扩充了书的内容,书的装帧也变得更为唯美,这本书本身就带给人美的享受。

个人觉得,《孤独六讲》是一本关于孤独和美学的书。由于此前又未系统学习过美学知识,书中一些内容也有些读不明白,只能说把整本书看完了。

第一讲关于情欲孤独。情欲孤独最常见于青春期或当一个人落寞的时候,而情欲孤独又是可以转化的。

第二讲关于语言孤独。青春期时有语言孤独,内心想法与人迥异的人也有语言孤独,只要无人倾听,便有语言孤独。语言孤独的解决方法即沟通!

第三讲关于革命孤独。个人觉得,只要只身或一群人坚持着自己或他们的理想时,便会产生革命孤独。作者说,一旦革命成功了,便不再孤独、亦不再有诗。

第四讲关于暴力孤独。暴力美学即暴力孤独的体现。暴力分为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力两种。战场上为国杀敌是合法的,街头杀人是非法的。社会也为个体提供了合法宣泄暴力、满足暴力欲望的途径,赛车就是其一。文明社会里,众口铄金即是一种暴力的形式。

第五讲关于思维孤独。超前意识是一种思维孤独。统一思想、结论化模式等造成思维孤独。而思辨方能破除思维孤独,即黑格尔所说“正反合”。而语言孤独和思维孤独是否可以转化?

第六讲关于伦理孤独。当一个人陷入伦理的困境时,即表明他存在伦理孤独。以爱之名是一种伦理孤独,想着:看在你是我家人的份上,我才怎么怎么样。这就是一种伦理孤独。

而书中一些观点也不能认同,觉得作者用一种预设的写法来论证他的观点,使我这种不懂美学的读者一步步地掉进了他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