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7之高校就业工作

创新与务实的就业全面服务年

盘点2007之高校就业工作

2007 年,党中央国务院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贯彻十七大会议精神,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明年1月1日实施的《促进就业法》为各级政府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提供了制度环境。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82万人,是毕业生总量和增量最大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截至9月1日,今年的495万名高校毕业生已有351万人实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去向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据介绍,58万名大学生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6.6%。这与党和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优惠和倾斜政策有关。例如,对毕业后志愿到西部农村地区工作的学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开展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到中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自去年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今年招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到68.4%,比上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截至目前,该计划共招聘特岗教师3.27万人,其中国中教师2.35万人,国小教师0.92万人。二是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 三是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截至当年9月1日的统计数据)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离校时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万到30万人。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初次就业率水平,2006年这一数据是6个省份。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几年大力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等,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如今这项改革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就业服务:以人为本,创新务实
2007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各地、各部门、各高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以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大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年活动。各类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积极主动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求职推荐、档案管理、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方面的服务。
在今年的工作中,上海市教委与市发展改革委、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在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机制,提高就业统计准确性,共同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以及做好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工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
江西省教育厅与省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分别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两次"送就业岗位,送创业项目"进校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甘肃省人事厅集中开展了"厅长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报告会,现场答疑咨询、印制《就业指南》、发放宣传材料,积极帮助广大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
天津市市教委、市人事局、市劳动局联合制订《关于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努力减轻毕业生求职负担的通知》,提出"五个免费,两个补助,一个确保,一个优先",努力减轻毕业生求职负担。
辽宁省出台了10个指导性文件,实施了"两个工程、一个计划",即:辽宁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工程和辽宁省县以下农村中国小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重点实施了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兜底安置就业的政策。
重庆市对2008届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实行全面免费入场,对全市11.5万毕业生发放了《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南》小册子,做到人手一册。在档案户口托管手续办理方面,采取主动到高校上门服务的做法为毕业生提供方便。为提高毕业生户口办理的效率,采取在派出所设立办公室,选派专人办理的方式缩短办理时间。
就业服务年,高校也纷纷加大了就业服务力度,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同济大学将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辅导周期扩展到一年;北京大学与未落实就业去向、就业有障碍的毕业生建立了短信互动平台和邮件群;兰州大学通过给予适当经济补助等形式,派出100组共200名学生参加各地的招聘会;北京林业大学建立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基金,统计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建设就业信息平台,通过短信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做到毕业生有职可求,并且开辟"绿色通道",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上海高校的就业服务以细致周到、个性化体现其特色。上海交大从9月中旬开始,就如火如荼地举行毕业生求职指导系列讲座,如"成在谋划---大学生职业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等十余场。专业人士分析不同行业的就业特点,讲解如何根据应聘行业和岗位特点制作简历、面试技巧等,为大学生找工作提供"菜单式"指导。 同济大学推出"一对一"个性化咨询服务。如学生愿意,有关教师将跟踪观察其求职历程,给予指导和帮助,大多数同学对这种"贴心"服务十分欢迎。
吉林大学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每一名毕业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随时随地的查询就业信息,进行素质测评,并能获得三十多页的测评报告,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实现自我认识。毕业生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各大教学楼的报架,免费获得反映学校最新就业动态的《吉大就业》报。学校就业中心编印的《吉林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南》以口袋书的形式发到每一名毕业生的手中。

联盟共建: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在有形市场建设方面,今年出现了高校结盟开展招聘会、学校筹办各类招聘会、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劳动部门与高校合作开设就业基地、学校联手媒体举办招聘会等现象,表明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并且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学校在打破地域及校际壁垒、整合专业优势、扩大宣传、塑造就业品牌方面意识加强。
多极联盟 拓展渠道
为了消除校际壁垒,共享大学生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消除大学生就业的校际和地域壁垒,共同打造就业平台,河南科技大学与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7所原属机械工业部的高校正式"结盟"。12月5日在河南科技大学举办了首场冬季双选会,效果显著。
中山大学借助强势招聘媒体、高校和网络招聘媒体的资源,合力建立信息对称、双选成效高的招聘平台。
"第三届全球500强企业·中国领军企业--精英学子见面会"于11月28日在中山大学举行,邀请40多家全球五百强企业及中国领军企业参展,面向全国重点大学派"英雄帖",并将从报名的精英学子中严格筛选2000名优秀的2008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见面。
本届精英学子见面会由广州日报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包括"精品就业论坛"、"现场招聘会"和"精英酒会"三部分。自2005年以来,精英学子见面会已连续举办了两届。由于具有"规模精简、学生优秀、招聘效果好"等特点,"精英学子见面会"备受各大知名企业推崇。
今年10月,由重庆市教委统一出资,组织该市29所高校45名人员参加了中南七省市在广州举办的"高校-珠江三角洲知名企业校企交流会",实地走访了东莞、深圳、中山等地的人才交流机构和大型企业,并就在广州建立师范毕业生就业基地达成了合作方案,目前已与重庆教育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6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政府搭台,学校唱戏
今年青海于3月24日至4月6日利用7天的时间,采取"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办法,由教育厅组织组织,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9家高校承办的形式,举办了"青海省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活动会"。期间共举办了8场大型专场洽谈会,提供就业岗位信息8962个,有1200多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了正式的就业协议,另有 4300多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活动月结束后,学校还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小型洽谈会百余场,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公平、公开、竞争的平台。
为了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山西省就业指导中心于12月8日至28日,举办为期20天的山西首届大学生就业节。"就业节"期间,省就业指导中心将举行系列主题活动:12月8日为2008年毕业生供需见面大会。12月15日为第二届冬季人才交流大会。12月22日为省外企业专场招聘会。12月12日、19日和26日,将举办大学生推荐会。另外,为了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几率,在每场现场招聘会期间,省就业指导中心将就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知识,为大学生开设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其中,将邀请人力资源专家为毕业生主讲就业和创业政策、用人单位毕业生需求信息、2008年山西就业市场人才供需情况分析以及求职择业技巧、常识等。
街道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11月10日,在大连交通大学2008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招聘现场,由沙河口区兴工街道设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吸引了众多学生,街道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针对沙河口区政府和街道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的扶持政策进行了详细解答,600多名即将迈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收到了由街道制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南》。同时,街道还在现场开展了《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发放了宣传材料2000多份,为现场的大学生们解答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相关的问题,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
今年,兴工街道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为民所办18件实事当中,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咨询和免费职介等多项服务。目前街道已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开设了5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班,举办了2次创业座谈,为辖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非传统优势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设计实施了"一班、一会、一网络"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模式。"一班"指邀请长春知名企业,在该校成立以企业名称冠名的就业管理班;"一会"指以校友为桥梁,在外地城市建立当地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联谊会;"一网络"指充分利用东北高师就业网,推出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信息化校园招聘方案。

帮扶解困:打造绿色通道
地方政府通过跨区域办学,积极探索解决贫困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则在经济上、心理上、生活上全方位帮扶就业困难学生。
重庆实行政府与企业跨区域办学
重庆在这方面独辟蹊径。重庆市教委和香港董氏集团就国家船舶行业人才培养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达成了协议。决定采取"2+1"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重庆相关高职院校学习,第三年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一年有针对性的专业强化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和实训的毕业学生直接进入项目所属企业工作。按照协议要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新加坡万邦集团和日本常石集团先后两次来渝招聘,共招收自重庆15所高校的贫困学生102名。
中南大学为贫困生开"小灶"
中南大学为贫困生开"小灶" 就业服务全免费。以2007年"就业服务年"为契机,学校专门成立了"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从全校选调7名专职人员,再加上全校29个二级学院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专门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指导、推荐和服务。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毕业生发布个人求职信息;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派遣、推荐以及推荐材料的打印、复印和网上发布求职信息等就业服务,一律免费。该校为此每两周一次定期向贫困毕业生发布岗位需求信息,专门为贫困生举办招聘会,并在生活、学习、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专门指导。目前,学校正尝试着另辟蹊径,如联系企业为贫困生设立定向奖学金、提前预付学费等。
北京交通大学帮扶四类群体
北京交通大学在全力推进整体就业工作的同时,对身心有缺陷、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家庭经济困难、实践能力较差等四类就业能力较低的群体给予特殊关注与帮扶。对他们采取了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专项资助、特殊推荐等六项措施。
对于身心有缺陷及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他们提高沟通协作能力,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酌情减免其学费,资助他们求职费用;对于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学校为他们提供培训帮助。建立了学院领导、教师"一对一"帮扶制度。2007年,我校共有516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目前已经全部就业。

校企共建:联合培养,订单就业

高校在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多方渠道搜集用人单位信息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更把企业引入了人才培养环节。
开门办学,促进就业
江西财经大学通过开门办学,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教授主讲,企业家发问,江西财经大学新学期推出的双师教学,可以弥补老师参与实践经验不足,也增加了课堂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上专业人士请进门,课下学生也要走出去。从2005年开始,江财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30个社会实践学分。科研创新、学科竞赛、志愿者活动都被纳入学分范围。
高校成立企业俱乐部
企业在高校成立俱乐部,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人才选拔培育基地,另一方面为进入俱乐部的学生成员提供面向该企业的实习和交流机会。俱乐部的经费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拨付,或者由企业提供资金,俱乐部成员基本可以成为企业的实习生。
浙江大学企业俱乐部联合会(Company Club Union, CCU)系直属于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学生独立运作的、非赢利性的学生社团组织,致力于为更多优秀学子提高就业竞争力与综合素质、为知名企业推动文化宣讲与内部培训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浙江大学企业俱乐部联合会现设有主席团、俱乐部工作部、宣传与网络部、人力资源部四个职能部门,同时拥有百度、GE、中石油塔里木油田、阿里巴巴、迈瑞、华硕、欧莱雅雅居乐等企业菁英俱乐部,并为这些各行业的领军企业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宣传支持。协会成立1年多来,为以上公司在浙大的宣传、校园招聘工作提供服务和支持,协助其日常在校事务;逐步建设面向以上诸公司的人才选拔培育基地,成为校园招聘的通道;邀请诸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招聘经理为学子做主题培训,邀请诸公司全职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沟通的内部培训,请实习生进行经验分享等,搭建诸公司与浙大学子之间双向沟通的交流的畅通平台,推动企业和人才需求的契合;为成员提供丰富的面向诸公司的实习和交流机会,全面提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意识,建设职业发展研究和实践阵地。
福州大学预就业模式,让就业关口前移
福州大学自2004年开始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已经形成了"全程式预就业""半程式预就业"和"虚拟式预就业"三种形式,走出了一条将学生的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福州大学所采取的"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大学全日制二、三年级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要求,并参与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将对其进行考核、录用。
全程式预就业培养指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学校与企业全程联合培养,实施教学和实习项目,学生毕业直接到该企业就业的培养形式。
半程式预就业教育是指学生在毕业前的一至两年,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确定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后,学生部分课程安排在学校进行,部分课程则在企业实施,经实习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培养形式。学生在企业由其企业导师负责,定岗工作,跟随项目组完成作业。企业向相关学院报告其教学计划与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学院则负责监督企业方对学生的培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对学生的成绩有最终的审核与认可权。如今,学校工科专业基本都和企业联合实施了半程式"预就业"模式,文科中的会计、法律等学院也采取了此种方式。
虚拟式预就业培养则是将网络与预就业培养相结合,在网络平台上,企业和学生通过企业的外包项目,建立雇佣和培养关系,企业对优秀的学生予以特别培养并录用的培养形式。
预就业模式促使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更趋于合理性,促进了校企之间深层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如学生在一些实习项目中,表现出英语能力的不足,学院马上调整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更多采用了双语教学手段,同时加强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使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再者,企业的选拔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仅需要培训内容方面的改革,也离不开教学方式上的创新。预就业培养模式给了学校不少有益的启发,有利于弥补学校教育的技术滞后性,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更趋合理化。
福州大学全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据统计,连续六年,福大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顶岗实习,提前一年"预订"就业岗位
河北科技大学自2004年起,该校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就与河北燕博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海科化工集团等14家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建就业见习基地协议。上述企业在每年暑假给该院提供10至30个学生的就业见习岗位,实习结束后,企业将与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签订就业意向书。今年暑假,该学院70名余名同学自愿报名分赴各个实习企业,实习期间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培训、同工作,经过近50天的实习,最终有30名学生与所在的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
在此次"顶岗实习"中,他们始终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公司团队当中,不但汲取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让实习企业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据介绍,河北省高校实行"顶岗实习"在国内起步较早,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里,除河北科技大学外,河北师范大学也向沙河市沙河城镇中学派出了"顶岗实习"的大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省内其他一些高校在继续这项工作的同时均收效显著。这一实习模式不但规范了大学生社会实习,也使在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提前"对接",为大学生日后就业铺出了一条新路。

职业指导:方式多样,手段创新
在机构上,职业生涯咨询室的建立标志着职业指导水平进一步提高。兰州大学建立了甘肃首个职业生涯咨询室,向全体在校本科学生提供服务,帮助面临职业生涯困惑的同学寻找解决之道,以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质量,提高同学们面对职业生涯的决策能力和人生道路的掌控能力。
在对象上,扩展到大一新生和毕业生家长。今年以来,北京大学等一些高校为新生提供了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包括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训练营、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职业辅导工作坊等各项服务,帮助大学生及早了解和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大连理工大学就业中心在新生报到处专门设立了咨询处及宣传展板,工作人员现场为新生及新生家长进行就业政策解答和宣传。同时向所有新生发放2007级新生就业指导手册,学校《大学生就业报》也精心推出了"2007年迎新专刊",全面介绍了学校各项就业工作并指引新生做好就业准备。就业中心将常设就业咨询室聘请资深职业指导师为新生提供就业咨询。另外,就业中心还在全校新生选修课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供学生选择。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把长沙地区的2008届毕业生的家长请到学校,给家长"洗脑",通报就业形势,请专家给家长支招,以便让学生顺利被"推销"出去。
在教学方式上,互动性、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教学和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指导的趣味性、操作性。如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自2006年开展"职业生涯教练计划"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开展的计划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大辐射毕业生的范围,由去年的60名发展为今年的350多名,教练由去年的知名企业资深职场人士扩展为今年的特大型国企、著名跨国企业经理、人力资源总监、政府高级公务员以及高校大学生就业辅导专家,活动在规模、教练组成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更加完善。350多名学生通过座谈、企业参观、实际项目策划执行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教练与同学的交流,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载体上,在面授的基础上,还有了远程就业指导的形式。重庆市目前已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十四所高校开通了"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免费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设计、职业能力培训和求职就业服务等,学生可以接受远在北京的专家做的现场直播的讲座指导就业。上海闸北就业促进中心针对大学生的求职困惑,把职业指导通过网络直接连进大学校园,帮助大学生提前掌握求职技巧,为大学生们从容找工作提供了实在的帮助。
在教学科研上,也有新进展。2007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成立了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该教研室依托于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该教研室面向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开设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其中大一新生的课程滚动进行,即他们在大学期间将接受系统、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指导。清华大学把专业研究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启动研究课题5项,开展包括企业调研、高校调研等工作6项。并着手开始校本课程的大纲编写、标准化课件制作等工作,以期实现职业辅导教育的全覆盖。就业指导中心还加强了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协作。
在任课教师的构成上,也有了变化,辅导员成为重要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共16人,主体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绝大多数专职辅导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所有辅导员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全部辅导员均有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丰富经验,同时大部分辅导员也承担着本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多样,并接受了职业生涯方面的专业培训和训练。这种多学科背景的师资结构既保证了本课程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又保证了课程实施过程的针对性。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单独指导,定期集体备课,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专业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群体进行量身定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为首批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分门别类、更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个性化指导,主要围绕"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教师需要在大学做哪些准备"这一主题展开,更加关注免费师范生的责任与诚信教育,另外还举办了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免费师范生政策解读、基层优秀教师现身说法等方面。
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上,学校普遍注重发挥院系的作用。如浙江大学各学院探索批量就业模式。各学院能根据各自学院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摸索出一条能完成40%以上就业的创新途径,如理学院探索以学风建设为基础,以证书培训为手段,以考研带动为目标,以自主创业为特色整体推进就业工作;服装学院以校友资源为主,以专业网站、服装类行业协会等社会资源为辅,巩固和发展就老就业基地,落实批量就业等。北京师范大学努力在就业和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方面进行突破。他们以专业为依托进行就业和职业指导,各院系所积极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将专业与职业发展、就业紧密结合实现就业指导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

就业队伍建设:专业化、多元化、全员化

就业队伍组成开始发生变化,新增了学校业务骨干、校友导师、大学生志愿者和研究生就业委员,在就业工作的全员化以及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方面,有了新进展。

聘任近百名大学生就业导师
为了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日前,江西理工大学在江西高校中首次设立大学生就业导师。
学校聘任近百名有着丰富教学科研管理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大学生就业导师。任职期间,就业导师须积极指导大学生测定职业兴趣,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求职技巧,综合分析求职情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与职业。同时,就业导师还要为毕业生提供学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此外,为了更好地配合就业导师工作,学校还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回访活动,及时反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招生就业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校友就业导师团
北京师范大学哲社学院成立"校友就业导师团"创新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模式,把以学科专业为情感纽带的校友凝聚起来,参与到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校友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在学生兼职实习机会、就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

大学生就业服务志愿者
常熟理工学院成立了第一支大学生就业服务志愿队。来自学校计算机学院、化学系、物理系、管理系的11名大学生成了这支队伍的创始会员。这次有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面试和相关考核方能上岗。这批志愿者经过系统培训后提供的服务很广泛,包括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咨询;接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撰写相关新闻报道;协助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和有关部门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节、就业沙龙等就业系列活动;协助做好校内外专家就业讲座、报告;协助做好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协助做好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证工作;协助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协助做好学校大型招聘会的组织工作;负责就业网有关信息的搜集和更新;协助收发相关文件和资料等。就业指导中心对入选的志愿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工作基本知识培训。对于这些志愿者学校将优先推荐参加校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社团干部、优秀毕业生等的评选,优先享用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资源,优先选送参观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参加校外人才市场。
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在各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一职,同时在校研究生会以及各学院研究生会中成立就业实践部,选拔一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协助学校和研究生院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
相关岗位设立后,将在中国石油大学就业主管部门和研究生院的指导下,协助就业主管部门做好研究生就业的调查研究,及时向广大研究生传达就业信息。同时,结合各年级、各专业特点开展多种活动,并结合就业开展社会实践,引导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技能,为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队伍的培训内容,除了就业数据统计培训、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培训外,不少高校也参加了KAB创业指导师培训;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的理论培训、资格培训外,也有所创新,比如上海就尝试组织就业老师到企业实训。此外,政府在高校就业队伍培训上也积极发挥作用。

青海成立师资培训基地
为更好的提高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师资队伍水平,同时降低培训成本,青海省在青海师范大学挂牌成立了"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师资培训基地",并于8月底举办了第一期培训,共有省内外近90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参加。

辅导员集体学习指导大学生就业
11月,四川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中心开始对来自全省69所高校的159名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上海组织高校就业中心老师到企业实训
今年3月,上海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该市高校就业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开展了培训,并增加了到企业实训环节。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委托市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和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教育专业培训,中心先后组织了15期职业咨询师培训,参训老师达600余名,近300人取得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和市职业能力考试院联合颁发的"职业咨询师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资格证书,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广东积极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培训
3年多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先后组织了8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来自广东省高校的约870名就业指导老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目前,该省高校已有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的高级职业指导师42人、职业指导师321人、助理职业指导师388人、职业指导员6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 

"领航员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首次开展以就业辅导员到企业挂职见习为形式的"领航员计划"。选派部分专职就业工作辅导员到东方电气、航天科技、万科等一批行业标杆企业从事岗位见习、体验工作。辅导员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一线生产部门的实地体验,通过参加部门例行会议、生产会议、旁听员工培训、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听取用人单位的办学建议。同时,宣传学校,推荐学生,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密切校企感情,稳定和拓宽就业渠道。
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提高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要求全校所有专职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兴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形势政策》三门课程中,选择一门课程,承担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动员全校教职员工人人关注大学生就业。
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在学校成立后,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该基地除组织辅导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先后主办了2008届毕业生班主任就业工作培训、北京师范大学辅导员压力管理工作坊、英语口语培训班等活动,旨在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多次组织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题培训、"台海大学生职业指导论坛"、"首届中国职业生涯发展高峰论坛"等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远赴美国、加拿大高校学习考察职业指导经验,邀请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来学校交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