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佰》1000字观后感四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红色主题的电影。《八佰》就是其中的一部,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下面是本站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八佰》1000字观后感四篇,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最新《八佰》1000字观后感四篇

八佰观后感1000字(1)
 
  看完《八佰》,有一种理不清头绪的乱,影片展现的场面多人物多,镜头切换频繁,让我一度怀疑观影前浏览的好评了。也许正是这种质疑,或许是ALEXA IMAX 65mm镜头的冲击力,使我的脑海对电影的情节不停地回放,甚至半夜横竖睡不着……爬下床,再回放,再反刍,猛然蹦出两个字——血勇!
 
  乱糟糟的感觉似望远镜的对焦,清晰了!依我看,《八佰》就是一幅浮世绘作品,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描摹了战争中形形色色人物的众生相,呼唤一种为国家命运抗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血勇”精神。
 
  作为侵略者的日军是凶狠残暴的,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对战争是渴望甚至是疯狂的,一听到有仗打高兴得嗷嗷叫。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如《菊与刀》描写的一样,近似乎狂巅。当镜头推行到一队赤膊日军潜水进入四行仓库偷袭时,个个像噬血的恶魔,一丝一毫的恐惧都没有。
 
  反观当时的国军和国民,大部分闻战色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七十万国军溃败如泥,最后仅余四百多混编部队退守四行仓库。国民呢,影片前段描写的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且自私自利的,几组特写镜头将战争当前的众生相刻画得活脱脱的:打麻将的阔太太关心的是霞飞路的房产,冷漠的赌场老板将逃避战火的同胞关在门外,隔岸炮火来袭的妓女歌星影星戏子“隔江犹唱后庭花”,当惯了天朝国民的小商贩和农民还在幻想小日本不敢欺我泱泱中华,冷酷无情的外国政要和商贾将四行仓库战役作为一场赌局……他们的人性尚不如一名捐款助战的俄国妓女。
 
  极其具有讽刺意味吧,中外上流社会精英的思想境界倒不如一名妓女,就像《羊脂球》揭露的一样,在冷酷的战争面前,上流社会精英丑态百出,惟有作为妓女的羊脂球闪现了人性的光辉。中国当时的状况就是这样,国民党政府和上流社会的精英阶层“投降派”居多,民众尚不觉醒,全国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四行仓库保卫战已经不能以胜败来衡量了,其意义不可估量。回忆影片台词,我们可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战况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
 
  “这边是天堂,那这边便是地狱”
 
  “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
 
  “我们不只是在这里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
 
  “靠我们区区这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人来抗。”
 
  “我们的国家病了,一听日本人要开战,多少人撤退。可我们要不怕牺牲,要让国人看看,用行动唤醒更多的国人。”
 
  “这些民众,也会作为种子去叫醒更多的人。”
 
  谢晋元将军一次次的训话很朴实,就是要让战士们觉醒:国家病了,我们必须用一场死战来唤醒国民。最后,壮士们全体觉醒了,不再想逃,不再当“瓜怂”,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必死决心,,个个变得异常血勇,在气势上压倒了日军。当全身捆绑着炸弹的壮士跳楼袭击日军时,当老葫芦、端午等舍身护旗时,当山东兵、羊拐、朱胜忠、小湖北等正面出击日军三十万日军主力掩护战友冲桥时……不可一世的日军也不禁退却。在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其胆气何其壮哉!
 
  以区区四百混编兵力何以阻挡三十万日本侵略军,壮士们是明知要当炮灰而甘愿当之,他们要将满腔碧血化为他日之松柏,化为青气直冲霄汉。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正是鲁迅先生呼唤的精神。
 
  影片的片尾曲也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诗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一并提一下鲁迅先生的两句名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有缺点的战士终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四百多壮士有缺点也平凡,但他们早先觉醒,并以死呼唤国民要有一种“血勇”精神,为国家命运抗争而不惜牺牲生命。我尊他们为“脊梁”!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新时代,我们更需呼唤一种“底线不低,高线更高”精神格局,更需将“血勇”精神迸发出来,勇当新时代的排头兵,于百年变局中开新局,团结一致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八佰观后感1000字(2)
 
  今天难能可贵的走进了封闭半年之久的电影院,观看了《八佰》这部振奋人心电影,看完后内心中非常感动。电影中没有很强的剧情感,主角效果,但可以说这部电影直入人心。很真实地展示了在战时的战士是如何为了祖国而战,面对死亡英勇无畏,勇敢前行的场景。它不再像其他无脑的抗日神剧一样,夸张的展现日军的无能,用以反衬中国军队的强大。而是采用贴合事实的方式来刻画当时最真实的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给人以战争真实的感觉。最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真正的主角,仿佛每一个人都是电影的核心,无论是誓死保护仓库的团长,苟且偷生的老算盘,还是被当做逃兵的端午,都刻画的有血有肉,这是不同于以往抗日题材电影的。悬殊的敌我实力,人人都知留下必死,但即使是如此险境,长官不思苟且,士兵不念偷生,人人视死如归。或许你会问,做这样的无谓牺牲真的有必要吗?但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正如电影里所说,这八佰人的激烈战斗是一剂“良药”,他能治好七十万大军的“软病”,激发起四万万人民的斗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群这样的人,中国才不会走向灭亡,才会赢得胜利。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非谢团长莫属,为了人民选择死守仓库,又同样是为了人民选择抛弃荣誉与尊严宣布撤退。他既敢独自面对敌军将领,展我军威;又敢独立桥头,在枪林弹雨间指挥撤退。既可与士兵同进退;又可当机立断升旗立威。苏州河岸,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一边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一边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这位团长没有像师部其他人一样,选择逃跑,而是留下来带领士兵断后,他能抵挡住诱惑,他甘心当戏子、当炮灰、甚至最后甘心放下英雄之名选择撤退。他做这一切正是在向我们说明,不是八佰人击溃了日军,而是八佰人给了四万万人民以醍醐灌顶的一击,唤醒了他们心中尘封已久的灵魂。
 
  同样,电影中其他细节的刻画一样生动形象,像小湖北这样的儿童,本是以打扫战场被征兵入伍,期待着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起照相,但意外被拉入这场惨烈的战争,在亲戚,朋友一个一个离去后,被迫成长,承担了太多本不应该承担的痛苦。像老算盘这样的文职,可能从没想过自己终有一天会被迫拿起枪支,本来美好的生活愿望也终究被打破。冒着风险游过河想要参军的学生,为仓库筹集物资的志愿者,舍命送电话线的刀子,绑紧炸弹跳楼杀敌的陈书生,以血肉之躯护旗的每一个人,都刻画的栩栩如生,使人为之动容。
 
  中国电影市场需要这样的电影来激励人心,激起我们的斗志。现在太过安逸的生活,使我们逐渐忘却了战争的痛苦,使我们失去为之前行的动力。世间没有理所当然的幸福,所以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恩,感恩那些陌生人在黑暗的历史为我们播下幸福的种子。我们应时刻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祖国强大的背后是多少历史任务用生命和鲜血换回来的!
 
八佰观后感1000字(3)
 
  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断成长而来的。
 
  想起几年前去南京,拜谒完中山陵,顺着水榭路向东步行到灵谷寺,因为在这里,这里埋葬着一群向死而生的英雄。位于“正气堂”后面的国军阵亡将士公墓,早已改建为草坪与花坛。在墓地的北侧,还建有两座“一·二八淞沪抗战”碑柱,分别写着“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碑是老的,字却是新的。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蓄意破坏墓地,磨掉了碑上大部分文字,只剩下碑柱。显而易见,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怨恨,不是来自五年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而是源于三个月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这场长达三个月的惨烈对战,标志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最先防御上海的国军第87、88师,配备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实为国军精锐,却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中,伤亡惨重、无以为继,不得不退守至上海西部郊区。
 
  为掩护战友向西撤退,国军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领数百兵士,面对敌军,以四行仓库为据点,坚守了四天四夜,为淞沪会战划上了浓墨重彩的句点,他们也被世人盛赞为“八百壮士”。
 
  电影开场,就把观众看傻了,这都是什么人呐?这就是八佰勇士?老中青逃兵三人组,老葫芦躲着枪子儿、在战场上胡钻乱窜;端午看见日军就动弹不得、吓得瑟瑟发抖;小湖北就不说了,才十三岁,还是个半大小孩儿。等他们被收编进四行仓库的守军,还没完呢,只会算账、不会打仗的老算盘,光想着溜号;老铁看着五大三粗这么大一坨,真打起来只会躺平装死……之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在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下,在战友奋不顾身的血战中,这些散兵游勇开始慢慢有了变化。
 
  当老铁看到战友倒在血泊中,听到他含糊喊着“帮我补枪位”时,或许还做不到拿起枪打退从窗口攻入的敌军,但他出于本能的善良,畏畏缩缩想要把他拖到安全的地方,勇气已经开始萌芽。
 
  当端午看到骂他骂得最凶的山东兵、义无反顾地发起自杀冲锋时,他或许还没有意识到,山东兵掉落的赵云皮影,已经埋下一颗种子,正慢慢改变他的人生轨迹,预示着英勇壮烈的结局。当小湖北看到总是笑眯眯、送他西洋点心的七月哥,就在他面前惨死时,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也似乎已经注定了,他最后是走还是留的终极选择。在这些细腻而又粗犷的场景中,我们见他们所见、听他们所听、感他们所感,让他们的角色弧光显得真实可信。
 
  《八佰》所呈现的,是一群英雄的塑造过程,是一个个身经百战的斗士,在极端逆境中爆发的惊人意志力;也有一个个怕死、有私心的普通人,在退无可退中慢慢觉醒的可贵勇气。
 
  从片中爱国将士的舍生取义、群众态度的转变以及明示上峰放弃这四百人等情节,基本能够提炼出本片的主题:体现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批判腐朽的国军对无数底层士兵热血的浪费、呼吁民众铭记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
 
  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
 
  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
 
  ——朱德抗日宣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八佰观后感1000字(4)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