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先下手为强

职业规划,先下手为强
王图强,北京人文大学执行校长,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员、北京市民办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专家、中国民办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之星”评审组终评专家。

“请介绍一下你的职业规划。”面对招聘企业这样的问题,不少应聘学生败下阵来。职业规划,原本是帮学生找“婆家”的“利器”,如今却变成了拖学生后腿的“暗器”。职业规划真的这么神吗?很多人疑惑。还请本期精品职业顾问王图强一一道来。

制定规划要趁早

记者:有人说,制定职业规划是踏入职场后才需要做的事情。以您多年的经验,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图强:一定要及早制定职业规划,尤其对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制定职业规划更是必做的功课。以前,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将考上大学作为终极目标。大学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很多人甚至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结果,所学专业与个人天赋、兴趣、特长不相符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人在毕业找不到工作时开始悔不当初。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每个学生现在就要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记者:现在,应聘学生经常被招聘企业问到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这是不是也预示着,职业教育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王图强:的确如此。现在,学生在转变就业观念,而学校也逐渐重视起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九月,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一套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我们还通过举办讲座、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增加就业知识,提高就业技能。其实,我们在员工中也进行了职业规划培训,尤其是帮助年轻员工尽早了解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实现理想要经历哪些步骤和过程。讲理想是好事,但理想不能是空想,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准备。

成功背后代价大

记者:您认为,对一个职场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王图强:经历是职场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我个人经历,我教过书,做过学生辅导员、团工委书记、学生办公室主任,从事过招生、教务管理和科研工作,还搞过后勤、产业经营……回头看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几乎“尝”遍了学校各领域的工作。我常和同事开玩笑说,我这个校长,虽然并不精通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但也不会被轻易骗倒,因为我有过在不同岗位工作的经历。现在,有的年轻人觉得,做校长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也能胜任。但被问到一名校长应该具备何种知识、技能和素质,他们却一无所知。

今日的社会,人们都比较急功近利,都梦想着挣大钱、谋高位,但这就好比练习书法,非一日之功。我们在学校开办了书法课,请来各流派的名家授课,但很多同学不愿意从蝇头小楷练起,他们希望速成草书,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办不到的。

所以说,要想成功,就要花时间去积累,去锻炼,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多学生看到了丁磊的风光,感慨于他的幸运——适时遇到机遇。殊不知,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其实,每个人身边都有机遇,但没有真本事,机遇转瞬即逝。


职场新人学沟通

记者:从事大学教育多年,对即将走入职场的“新兵”,您有何建议?

王图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从小被呵护、被宠爱。环境使然,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所以,我想提醒职场新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尊重别人,这种尊重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而一个职场新人还要特别重视与领导的沟通交流。许多人工作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到了与领导沟通的时候,却不知说什么好。于是,自己付出的大量劳动被三言两语轻松带过,以致某些不了解基层工作的领导误以为你不够勤奋、不够认真。记住,该开口时就开口。

最后,我特别希望告诉还在校的大学生,年轻人应该抓住时间多学一些知识。你们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年华,有很多事情等着你们去做,比如好好读书。因为没有时间,对我们而言,读书已经变成了一件艰难甚至是很奢侈的事情。每每看到学生有时间却不读书,想到自己想读书而不得,我都感到心痛。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

【解案】

踏足职场,你最关注什么?成功!许多人如此回答。但成功之路上,你总会遇到各种职业困惑。当你有苦在心时,请不要吝惜笔墨,将你的故事和疑问写成邮件,发送至,精品职业顾问会为你解答。

案例一职场新人该如何与同事相处?

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Amy小心谨慎,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开罪公司里的前辈。但Amy还是遭到了别人的排挤。一个大她六岁的女同事总是看她不顺眼,甚至笼络一批同事孤立Amy。那时,上班之于Amy无异于煎熬。每天,她都盼望能赶快做完工作,逃出那个令自己窒息的地方。

一年后,Amy跳槽进入一家IT公司。选择IT公司,Amy的理由很简单:“在那里,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搞技术,谁有工夫将人际关系复杂化啊!”

进入公司,Amy却发现,情况并非如她所想。部门中,只有Amy是新人,其他同事都已共事多年。一时间,她很难融入同事圈子中。办公室中,一位同事经常一有事情就叫Amy帮忙。碍于面子,Amy从来不和她计较,但却常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进度。一次例会上,老板表扬了Amy做的案子,夸她有新人的锐气,同时批评了另一位同事的方案。当时Amy就觉得那位同事的表情怪怪的。果然,从那以后,那位同事开始对Amy有了戒备,甚至敌意。更要命的是,那位同事仗着自己是公司里的“老人儿”,拉着其他人冷落Amy。忽然之间,Amy发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人际关系的怪圈中。“两份工作都是如此,是不是说明我自己存在一些问题?我到底应该如何和同事相处?”Amy很郁闷。

王图强观点:学会尊重你的同事!

我遇到过这样的员工,他们总是在抱怨:“同事不配合我的工作,我该怎么办?”其实,身为一个职场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这之中包括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氛围。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唱反调的情况,这很正常。有人说:“如果不需要面对人际关系问题就好了!”我只能说,这是无法成真的美梦。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否则,纵有千般武艺,你也难以施展。

换了两次单位,依然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看来,Amy要试着从自身找原因。案例中,Amy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只是一时还未找到解决方法。其实,在我看来,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外乎两点:第一,勇于面对人际关系问题,切忌消极回避;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会尊重同事,尝试从对方的利益、前途来进行换位思考。Amy不妨想一想,她所面对的同事已在职场打拼多年。为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站住脚,他们勤勤恳恳、诚惶诚恐,一个新人的到来会给他们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新人的锋芒毕露,更让他们有苦在心。如此想来,人家“请”你吃软钉子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作为新人,你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有很多不懂、需要请教的地方。

此外,新人还要学会适当吃亏。就Amy的境况而言,如果她能提前就会议中提交的案子与前辈沟通,甚至能在会上将前辈推到前面,那么,表面上,Amy吃亏了,实则相反。当然,吃亏也要吃得高明,要让前辈明了你的“好意”。

案例二 如何克服职场七年之痒?

1998年大学毕业,Sam进入一家研究所工作。他所在的研究室在所里是数一数二的,效益不错。当时正值所里进行改革,45岁以上的主任全让位给年轻人,所里的领导都年纪不大。“不过这也意味着,我的升职机会不多。” Sam这样想。于是,他选择了辞职

Sam下面去的公司是外资企业,各项福利健全,工作压力比研究所大,不过年轻的Sam觉得这才是工作!公司里,人际关系相当简单,同事之间绝对是“君子之交”。但也正因如此,Sam觉得同事间太没有人情味了。于是,Sam又辞职了,而且是降薪辞职。

Sam去的第三家公司是民企,而且在一个小城市,虽然薪水不高,但在大城市待惯了的Sam打算换换环境。在他的印象中,小城市开销少,薪水低点也正常。谁知道,那个小地方的消费水平比大城市高,房子也特别贵,而且小地方公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本地人太多,特别排外。可想而知,Sam又愤而辞职了!

现在的这家在大城市的私营公司已经是Sam去的第四家公司了。公司里加上老板还不到20人,工作压力不大,福利也都健全。但已在职场奋斗了整整7年的Sam开始对工作有了厌倦情绪。他又想到了辞职。现在,对Sam而言,如何克服职场七年之痒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问题。

王图强观点: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人们常说“七年之痒”,不光是职场,婚姻也难逃此概率。

Sam的问题在于,他始终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升职的机会?是充满人情味儿的工作环境?还是丰厚的待遇?正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到一个新公司,Sam最容易注意到的都是公司的“阴暗面”。比如,第一个单位能提供丰厚的报酬,但Sam没有看到,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少了升职的机会。
坦率地讲,Sam缺乏一个阳光的心态。他看到的永远是公司的不足之处,是让自己感到郁闷的地方。那些好的地方呢?Sam视而不见。一句话,自己有什么就不珍惜什么,没有什么就追求什么。但是,别忘记,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且,请记住,一个人来到新的单位,要尝试融入企业文化,因为无论你有多高的水平,也无法一上来就主宰企业。

不可否认,一个人在进行第一次、第二次求职时是有一定盲目性的,也很有可能找到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倘若如此,跳槽之于你不是坏事。但是,凡事都讲究个“度”,不可频繁跳槽。找第一份工作时,出现偏差情有可原;找第二份工作前,你就要好好反省;而到了找第三份工作的时候,你就要选准了,在行业中干出一些名堂来。

我们学校在招聘时,会对频繁跳槽者说“不”。事实证明,频繁跳槽者在讲述自己的跳槽理由时,习惯将自己形容成“受害者”,而抱怨企业有种种不对之处。但是,如果不试着改变这种做法,从自身找原因,那么,你的问题得不到改正,你很有可能在同一地方再次跌倒,只能疲于跳槽,不断地给自己和企业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