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風的教案優質8篇

通過寫一份教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調整教學節奏和教學時間,一份靈活的教案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調整,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風的教案優質8篇,感謝您的參閱。

認識風的教案優質8篇

認識風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課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臺挖掘機在緊張的工作著,剷鬥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角……

師: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1:畫面上有5臺挖掘機。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

生3:剷鬥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4:剷鬥臂上的角不一樣大。

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她已經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了!

(課件演示:剷鬥臂上形成的各種角)

師:剷鬥臂在工作的時候,能形成什麼樣的角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角的認識)

?設計意圖】

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從而來複習角的知識,進一步研究角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

二、探索新知

(一)認識平角、周角

1、 學生做各種活動角。

師:老師課前讓大家準備了活動角,請大家把活動角的兩邊重合,一邊不動,另一條邊開始轉動,就可以得到一個角。然後把你得到的角沿邊畫下來。小組同學說一說,你折的是什麼角。(小組交流)

師:哪組的同學願意上臺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小組折的角?

2、小組彙報交流

師:展示你們折的角,並告訴同學們它的名稱。(實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貼在黑板上)

(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很容易說出名稱。個別學生可能還會說出平角和周角。)

?設計意圖】這是一節概念課,所有角的定義都是規定的,如果只是告訴學生這些角的.定義,學生有可能記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體驗,肯定沒有深刻的印象。這裡以操作體驗為主讓學生在複習直角、銳角和鈍角的基礎上認識平角和周角,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

3、分類。

師:這麼多角,看起來太亂了,能不能把他們分類整理一下呢?

(小組活動)

師:把你們小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組同學在臺上分)

師:你們是怎麼分的?為什麼?(學生上臺展示)

生1:我們把直角分為一類,把銳角分為一類,把鈍角分為一類。

師:這位同學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見嗎?

(個別學生可能會按平角和周角分類,如果說不出,教師再啟發、演示。)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作出各種活動角,把剪下來的角貼在黑板上,故意給學生造成一種“視覺混亂”的局面,激發學生探究新知。

4、認識平角。

師:手拿一個活動角,從兩邊重合開始,一邊不動,另一條邊怎樣轉動,當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時問

師:這是角嗎?為什麼?

生1:是,因為他仍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生2:我認為不是角,因這裡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認為不是角,因為它看上去是一條直線。

生4:我反駁他們的意見,請問兩位同學,角是怎樣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

生6:那麼請問你看到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了嗎?角還可以怎樣形成?

師:我非常欣賞這位同學,他能自覺運用已經學過的角的定義來解決今天的問題。還有不同意見嗎?

師:(演示平角的形成過程)同學們請看,這個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了,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平角。(板書)

(畫平角)

師:好,跟著老師畫平角。(示範平角的畫法)。

5、認識周角。

師:我們輕鬆一下,一起來做個遊戲

⑴老師先說出一種角,你們利用活動角轉出這種角:開始!銳角!直角!鈍角!

⑵老師轉動活動角,你們說出它的名稱。開始!

師:(老師轉動一週,兩條射線重合),這是角嗎?為什麼?

生1:我認為是,從剛才的討論中我發現這個圖形也是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形成的,而且是旋轉了一週,所以,我認為是角。

生2:我認為不是,角是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而這裡只有一條射線,所以不是角。

生3:我補充,因為這兩條射線重合了,其實是有兩條射線的。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精彩!請看大螢幕(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這是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一週組成的圖形,我們給它叫周角。(板書)

(畫周角)

師:好,跟著老師畫周角。(示範周角的畫法)。

認識風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

本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教材安排先認識千克和克,再認識噸。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所以不能只靠觀察得到認識。為了使學生獲得克、千克的明確概念,我為學生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如:每個小組一個檯秤、天平和一個體重計,還有許多鹽、水果等物品。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絡起來,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再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開展各種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

本節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使學生體會1克、1千克有多重。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異質分組,為成員之間互相幫助提供了條件,組內設有組長、彙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動手“做數學”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同時養成學生樂於與同學交流想法的習慣。

設計思路

1.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為學生提供有趣的、豐富的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數學價值;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矛盾,引起思考,激發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發現的問題。

2.構建新知。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以“自主探索”為核心,將“合作交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猜盒子、稱物體、稱體重等,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3.應用拓展。

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學習數學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有一流的教學設施,為教學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班級現有學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樂於動腦,敢於向困難做鬥爭。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觸的事物及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現了個體差異。針對這些問題,我採取的對策是: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教師自制兩個相同的盒子,其中一個是空的,另一個裡面裝滿砝碼,將每個盒子繫上細繩。

師:請同學們猜一猜哪一個盒子能將繩子拉斷?(學生爭先恐後說出自己的想法,之後教師將繩子向上拉,裝砝碼的繩子被拉斷。)

師:同樣的盒子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猜到一輕一重,之後讓學生掂一掂這兩個盒子,感受它們的輕重。)

(給孩子創造了猜測和判斷的機會,讓他們在判斷中樹立自信心。)

師:我知道同學們都喜歡做遊戲,現在我們做“背一背”的遊戲好嗎?(教師選擇三名學生,一位同學背另兩位同學,並說一說背的感受。)

(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見的活動,讓學生感知物體的輕重,並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願望。)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該怎麼辦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稱一稱。

師:誰能介紹一下你都見過哪些秤?(讓學生將課前蒐集的圖片展示給大家。教師也準備一些圖片,如:玻璃體重計、嬰兒秤等。)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師:今天我們要用檯秤和天平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們認識檯秤嗎?(主要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向大家進行簡單介紹,教師補充。)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對臺秤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重量。(小組人數不宜太多,2~4人學習效果比較好,要求小組長監督每一位學生讀出檯秤上的數字。)

學生開始活動,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給予指導和幫助。小組彙報。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這兩袋鹽有多重啊?

生1:我們小組稱的兩袋鹽是1千克。

生2:我們小組的鹽差一點點到1千克。

師:也許是我們在調秤的時候有點誤差,總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對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千克。

師:在臺秤上你們看到“千克”的字樣了嗎?

生:沒有,我們看到了“kg”。

師:“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師在千克的下面板書:kg。

(2)掂一掂。

師:請同學們把兩袋鹽放在一隻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師邊說邊示範,然後學生開始活動。

教師與學生一起活動,同時蒐集來自學生的資訊。

師:感覺怎麼樣?

生1:很重。

生2:掂時間長了感到很累。

師:請記住這個感覺,現在我就要考考你們的感覺準不準。

(3)估蘋果。

師:請你估計幾個蘋果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然後和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並把這幾個蘋果裝在袋子裡,輪流掂一掂,找一找掂鹽的感覺。

學生選的數量各有不同。

師:每個小組都選好了蘋果,在臺秤上稱一稱吧,看你們估計得準不準。

通過實踐,驗證了自己估計的結果,有的小組估計的質量差很多,於是迫不及待地向秤裡面添蘋果。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再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

生1:老師,我發現我們小組選的蘋果差不多大。

生2:我發現如果是小蘋果數量就多,如果是大蘋果數量就少。

師:你們說得都對,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我們一起找一找好嗎?

生1:我覺得2瓶水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生2:我認為4本書大約1千克。

生3:老師,你的包大約是1千克。

生4:10枝鋼筆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師:好,現在請你們把自己估計的物體拿過來,實際稱一稱,看看它們到底多重。

稱過之後,學生髮現了自己估計的質量與1千克的差距,教師要求差得多的同學再掂一掂兩袋鹽,重新感受之後,再去估計。估計兩瓶水的小組稱過之後,結果是1千克多一點,當看到這個結果時,小組的成員都興奮得跳了起來。

(4)稱體重。

師:你們想知道自己和別人的體重嗎?你們認識體重計嗎?(介紹體重計的用法)請在小組內選兩名同學,先估計他們的體重,然後再稱一稱好嗎?

3.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猜一猜,稱一稱。

師:剛才每個小組都表現得非常出色,接下來我們再玩一個猜一猜的遊戲好嗎?猜一猜我手裡的1角硬幣有多重?(學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師:我們來稱一稱。(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結果是1??1克,教師板書:克和g。

(2)掂一掂。

師:原來1枚1角錢的硬幣大約有1克重,現在把這枚硬幣放在你們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質量;然後再把小組同學的硬幣放在一起看是幾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師: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大約是1克重?

生1:我的鉛筆頭。

生2:一片藥。

教師將學生說的物體稱一稱來驗證他們估計的結果。

有一名學生張朝宇說:“我的鈕釦可能比1克多,因為它大。”另一生吳瀚反駁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頭做的呢?”張說:“木頭做這麼大也能超過1克。”吳又反駁道:“也許它還是空心的呢?”

這時教師並沒有急於插話,一番爭辯之後,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鐵重。小組討論之後一致認為同樣重。

師:請你們做個手勢1千克鐵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師:再想想剛才的鈕釦問題,你們想說點什麼?

生:大的物體並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關係。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認識了千克,還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麼千克和克有什麼樣的關係呢?你們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過觀察,再稱一稱、算一算找到它們的關係嗎?

學生活動後小組彙報。

小組1:我們小組認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為我們小組的大袋鹽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組2:剛才我們稱這兩袋鹽是1千克,我們又稱了一袋鹽是500克,所以我們小組也認為1千克=1000克。

小組3:我們小組不是稱的,是看出來的,你看一袋鹽上面寫著500克呢!

有的小組沒有得到這樣的結論,教師讓他們用其他小組的方法驗證一下獲取這個結論。

師:今天你們開心嗎?有什麼收穫呀?回家要跟爸爸媽媽講一講,然後再稱一稱家裡的物品。

認識風的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9頁“0的認識”及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知道“0”的兩種含義:沒有的含義和起點的含義;規範“0”的寫法,使學生能較整潔地書寫“0”。

2.培養學生想像力、合作、探究能力,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3.通過緊密聯絡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繫系相關。

教具學具準備

1.課件。

2.0~5的數字卡片

3.62張練習題。(為寫“0”做準備)。

教學設計

一.談話匯入:

1. 同學們從開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哪些數字?(.)

我們一起來數一遍。(學生大聲音的齊說)

2. 好,你們都會數這些數字了,現在我們用這些數字來做個猜數字的遊戲,好嗎?

(1) 這個數在3的後面,5的前面,它是幾?(4)

(2) 這個數比2大比4小,它是幾?(3)

(3) 這個數比1多1,它是幾?(2)

(4) 這個數在2的前面,比2小,它是幾?(1)

(5) 這個數比1小,它在1的前面,它是幾?(0)

同學們真聰明,你們都猜對了,你們還知道0,今天我們就來學習“0”,板書(0的認識)

二.學習新知

(1)揭示“0”的第一含義──什麼也沒有。

1.出示課件,小猴子吃桃子的圖片。

請同學仔細看圖,根據這三幅圖編個小故事。(學生描述三個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麼說都行。)

看第一幅圖,盤子裡有幾個桃子?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生:盤子裡有2個桃子,可以用數字2來表示。

(課件出示:2 )

小猴子吃了幾個桃子?盤子裡還剩幾個桃子?我們用數字幾來表示?

生:小猴子吃了1個桃子,盤子裡還剩1個桃子,我們用數字1表示。

(課件出示:1 )

桃子太好吃了,小猴子把盤子剩下的1個桃子也吃了,盤子裡還有桃子嗎?你能用哪個數字來表示?

生:盤子裡沒有桃子了,可以用“0”來表示。

(課件出示:0 )

師小結: 0和1、2一樣,也是一個數。像這樣一個也沒有時,就可以用零來表示。

2. 猜硬幣――生動認識“0”表示沒有。

師:生活中有好多關於0的故事。現在請大家聽一聽,猜一猜,這個盒子裡裝了幾枚硬幣?用哪個數字表示呢?注意聽――

(教師輕輕搖動裝有硬幣的盒子,發出聲響。學生猜)

生:2枚。

生:1枚。

師:盒子裡到底有幾枚硬幣,用幾來表示呢?我們開啟看一看。

(教師倒出盒中的硬幣,放在手心。)

生:1枚!!!

生:用1表示。

師:現在呢?再猜猜看。(教師使勁搖動盒子,聽不到任何聲音。學生私下猜測――)

生:0。

生:盒子一個硬幣也沒有。

生:我認為用0來表示。

師:(開啟盒子,向外倒。)

師:真的一個也沒有,是0個。

同學們猜的真好,尤其xxx同學上課表現一直非常好,老師獎勵給她1個笑臉,獎勵給xxx1個笑臉,老師的手裡現在還有笑臉嗎?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生:沒有了,可以用“0”來表示。

3. 舉例有關0的例項――說說生活中用0表示的例子。

師:你還能說出生活中可以用“0”來表示的例項嗎?如果你能說,說給同桌聽一聽。

(小組合作,左邊同學先說,右邊同學聽。然後右邊同學說,左邊同學說。比一比誰說的好,誰聽的好。)

全班彙報交流。(如果有學生說“0”像雞蛋,師應對“你說的是“0”的形狀,我們有2個雞蛋,吃掉了2個,還有幾個雞蛋呢?)

認識風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摺紙活動,探索並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理解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體會圓的特徵。

3、在摺紙找圓心、驗證圓是軸對稱圖形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1、圓的特徵。 2、準確畫圓3、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圖:

師提問:同學們看,這是什麼圖形?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你還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形的?

學生舉例說。

(硬幣、茶杯蓋的形狀、玻璃器皿的外形等等)

課件出示圖,這些都是由什麼圖形構成的?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這裡有一個布口袋,裡面有很多的東西。我請大家來摸一個圓形?看誰能一下子摸出來。

指名學生上臺操作。

提問: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學生回答後,

教師提問:那麼,什麼叫圓呢?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學生回答後,

教師進行小結: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

二、動手操作,研究特徵

師:剛才大家已經認識了圓,那麼,想不想把它畫出來看一看呢?請你在白紙上畫一個圓。

學生自由畫,稍後,教師講評學生的作業:

說說你是怎麼畫的?用了什麼方法?

比較一下,誰的方法畫的圓比較好?大家一致同意用圓規的方法比較精確。

教師講解畫圓的方法:

現在就請每個同學用圓規在第二張白紙上畫一個圓。學生開始操作,

幾分鐘後,學生全部完成了作業。老師讓大家四人一組,把四個人的圓放在一塊,相互欣賞一分鐘,可以說一句表揚的話。

師:欣賞完了剛才四個同學畫的圓以後,你發現四個人的作品有什麼不一樣啊?

學生說:我發現了四個圓的大小不一樣,畫在紙上的位置也不一樣。

老師提問:那麼,你們知道為什麼圓的位置會不一樣?

學生說:我們把圓規的針尖放在紙的位置不一樣。

師:對呀。你知道這個點叫什麼嗎?它就是圓心。找出自己畫的圓的圓心。並寫上字母o。

師:現在大家都明白了,是誰決定了圓的位置?

那麼,又是誰決定了圓的大小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了圓規兩隻腳拉開的大小就決定了圓的大小。

師:如果要用一條線段表示圓規兩隻腳間的距離,小組討論一下,該這樣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畫的圓上任意畫一條線段,讓學生判斷是否正確。提問: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什麼?再畫幾條線段,這是半徑嗎?那麼,現在你們明白了是什麼決定了圓的大小。

教師進行小結: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無數條,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1、用圓規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1.5cm的圓。同桌評價一下是否正確。

2、玩一玩:剛才老師給大家發了一個圓形的紙片:老師忘了畫圓心,你能幫助老師給找出來嗎?

學生:我把紙條對摺,發現了有一條摺痕,所有的摺痕集中在一點,這一點就是圓心。師:你們同意嗎?摺痕叫什麼名稱呢?

師:請大家看書找出這個摺痕叫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出直徑的概念。

師:在自己畫的圓中,畫出幾條直徑,看看直徑有什麼特點。它與半徑有關係嗎?

學生自由操作,同桌學習交流:得出了在同一個圓內,直徑有無數條,所有的直徑都相等,而且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用字母怎麼表示呢?學生繼續看書。

三、鞏固應用

1、口答(填一填,我能行! )

2、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①在同一個圓中,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

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

③畫一個直徑為4釐米的圓,圓規兩腳間的距離為4釐米。( )

④直徑3釐米的圓比半徑2釐米的圓大。 ( )

⑤直徑是半徑的2倍。 ( )

3、操作:你能量出一元硬幣的直徑是多少嗎?四人小組共同進行,看看你們能想出幾種方法?

佈置作業:

實踐:

1.體育節要到了,鉛球裁判員王老師犯愁了:鉛球比賽場地上的圓圈還沒畫呢,圓圈的直徑是2.35米,可沒有這麼大的圓規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課後請四人小組討論好方法併到操場上去實際做一做。

2.大象想在一個邊長20釐米的正方形鐵皮上剪出一個最大的圓用作鐵皮水桶的底,你們能既迅速又準確做到嗎?課後試一試。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風的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是不同的。

2、通過遊戲,知道日曆是記錄或檢視日期的工具,發展觀察和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幼兒人手一份20xx年的年曆,可以掛曆、檯曆或日曆。

3、字卡年、月、日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到朋友家做客的形式,引導幼兒觀察十二座"房子",引起興趣。

出示課件年媽媽的圖片,介紹年媽媽。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年媽媽家做客。

①今天陳老師要帶我們小朋友去做客,去誰家裡做客呢?

②她是誰。你認識她嗎?我來介紹一下,她叫年媽媽,而且是20xx年媽媽,她是什麼媽媽呀?

③年媽媽有許多的孩子,她呀,給孩子們起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做"日"孩子們的名字叫什麼呀?

④你們來看看年媽媽家的房子有什麼不同?(有的大,有的小)

⑤年媽媽為什麼要蓋這麼多房子呢?為什麼有的房子大有的房子小呢?下面我們來聽個故事。答案就藏在這個故事中。

二、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年、月、日的概念。

教師講述故事,在講述過程中,設定問題,引導幼兒發現大、小"房子"裡日娃娃數量的差異和聯絡。

①提問:年媽媽的孩子叫什麼名字?年媽媽一共有多少個日娃娃?(365,教師寫數字)。

年媽媽為日娃娃蓋了多少座房子?年媽媽給房子起了個什麼名字?(教師寫12月)為什麼有的房子大,有的房子小呢?大房子裡住著多少日娃娃,小房子裡住著多少日娃娃(教師寫數字)大月房子有哪些?請你來指一指,說一說。

小月房子有哪些?請你來指一指,說一說。

在這些月房子裡有一座最小的月房子,是幾月份?為什麼2月的房子是最小的呢?

三、認識年曆,並在遊戲中能初步檢視日期②介紹年曆。原來年媽媽的家就是在這樣的一本年曆裡,小朋友家裡有年曆嗎?你們知道年曆有什麼用嗎?

教師總結:年曆是我們用來記錄或者檢視日期的工具。年曆有很多種,除了老師手中這種掛在牆上的叫掛曆以外,還有這種可以房子桌子上的叫檯曆,還有一種像本子一樣每天撕掉一頁的叫日曆。

③學習檢視年曆的方法。

雖然年曆是用來檢視日期的,那要怎麼查呢?小朋友,你們你們最喜歡過的節日是什麼節呀?""它是幾月幾號呢?如,6月1號的話,我們要先找到月份,6月,再找到日期,1。在哪兒,我們把它圈出來。六月一號是星期幾呢?集體來檢視1-2名幼兒的生日。

④幼兒操作。嘗試在年曆上找節日或生日,可以和爸爸媽媽來找找。用筆把它圈出來。小朋友們,既然我們用筆圈起來了這麼重要的日子,當那天來臨時,你們可別忘了,要經常看年曆哦!

附故事:

年媽媽的孩子真多呀!她給孩子起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做"日"。年媽媽到底有多少個"日"娃娃呢?數呀數呀,一共有365個日娃娃。

這365個日娃娃住在一起嗎?不不,那麼多的日娃娃擠在一起怎麼能行呢?於是,年媽媽就為它們蓋了12座小房子,讓所有的日娃娃分別住到這12座房子裡,並且給這些房子起名: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

咦?這些房子怎麼看起來有的大,有的小?而且還有一座頂小頂小的房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啊?原來,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房子住的娃娃多一些每座有31個日娃娃。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房子裡住的日娃娃少上點兒,每座有30個娃娃。那座頂小的二月房子裡只住了28個日娃娃。

年媽媽是那麼地疼愛自己的孩子,它常常擔心她的孩子因貪玩而找不到家。於是,房子蓋好了以後,年媽媽就人一月房子開始數著自己的孩子的名字:一月、二月、三月……從早數到晚。當它數到第十二個月裡的最後一個娃娃時,就要帶她的所有孩子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不回來了。到那個時候就會有一位新的年媽媽,帶著她自己的孩子又住進這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裡,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

活動反思:

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日曆》,活動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讓幼兒認識了今年的日曆,由於我們這是農村,我發現大部分孩子不認識,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說上來。於是我馬上用講一個關於年的故事來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們聽到有故事,馬上興致勃勃的。

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於幼兒理解的特點,使幼兒喜歡、理解日曆。果然,這種方式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別住在12個月裡,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過讓幼兒到前面來找年媽媽的孩子,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發現孩子們掌握的較好,效果也不錯。

活動的第三環節是“乘坐小汽車去參觀”日曆展,由於孩子收集到的日曆只有4本,我把辦公室的日曆都用上了,可是由於日曆的種類不同,有兩組孩子使用的是檯曆,在找生日、節日時遇到了困難,此環節由於材料的短缺遇到了不小阻力。

從整個活動來看,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複雜的內容變生動、簡單的方法真的很不錯,值得在今後的活動中借鑑;還有材料的準備是一個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收集材料方面我們有時也確實遇到兩難的境地,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認識風的教案篇6

設計背景

(由於梯形的概念幼兒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動設計不從概念入手,先以遊戲的方式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遊戲中充分發洩情感,感受愉悅。)

活動目標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徵,鞏固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2。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到梯形,學習用多種方法將各種圖形變成梯形。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

5。大膽說出自己對梯形的理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瞭解梯形的特徵。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將各種圖形變成梯形。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準備:活動室內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2,教師演示用具:自制動物模型(小猴子的圓形嘴巴,小兔子的三角形嘴巴等等)幾何圖形餅乾若干(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多媒體課件。3:幼兒學具:包含有梯形的圖畫若干張(沒塗色)。

活動過程

1,遊戲:給小動物喂餅乾

2,觀察瞭解梯形特徵

(1)出示梯形,提問:有幾條邊?幾個角?這個圖形像什麼?

(2)小結:這個像滑梯的圖形叫——梯形

(3)各種各樣的梯形。(出示多媒體課件)

(4)兩邊一樣長,只有一邊是滑梯的圖形是梯形嗎?

3,操作

在各種圖形的餅乾中找梯形餅乾喂小動物吃。要求?想拿一塊,在拿兩塊不同的梯形餅乾喂小動物。

4,找梯形

(1)在教室裡,院子裡找一找,說一說。

(2)出示課件:尋找梯形寶寶。

5,分組活動

(1)給梯形穿衣服(塗色)

(2)拼一拼: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梯形。)

6,小結,結束。

教學反思

對於梯形,大多數孩子對他都郵感性的認識,這節課我結合幼兒這種感性認識設計了:給小動物喂餅乾,找一找,塗一塗,看一看,拼一拼等環節,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多樣的活動形式,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個別差異,有利於幼兒的個性發展,課件的播放讓幼兒認識到梯形的多樣性,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梯形的特徵。

當然,在這節課的設計問題上,我做的還不夠準備比較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使小朋友在遊戲中學到更多知識。

認識風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數字3,理解數字3的實際意義;

2、能夠收口一致地點數數字3;

3、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ppt課件,鉛筆若干,蘋果圖形,印好的小籃子,膠棒。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直接匯入活動

1、教師:“小朋友們,今天有幾位小動物客人要到咱們班級裡來,你們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2、出示小熊一家圖片,提問:“圖中都有誰?” “咱們一起數一數小熊家一共有幾隻熊?”教師引導幼兒點數小熊家一共有三隻熊。

二、設定情境《摘果子》,引出下面活動主題

教師:“有一天,天氣特別晴朗,熊爸爸和熊媽媽帶著小熊寶寶去樹林裡摘果子,熊爸爸特別愛吃蘋果,所以熊爸爸就去摘蘋果……”

1、出示3個蘋果的圖片,教師和幼兒共同點數蘋果的數量。

2、出示3顆草莓圖片,教師和幼兒共同點數草莓的數量。

3、出示三個香蕉圖片,教師和幼兒共同點數香蕉的數量。

4、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一一對應的點數方法,教會幼兒點數3以內的數量。

5、教師小結:“3只熊,3個蘋果,3顆草莓,3個香蕉都用數字3表示。

三、出示數字3,幼兒認讀

1、教師提問:“數字3像什麼?”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

2、請幼兒觀察教室物品,找出數量是3的物品。

四、數學遊戲:《小小超市管理員》

教師通過敲鼓發出指令,教師敲幾下鼓,幼兒就取出幾件物品。

五、數學遊戲:《運水果》

1、教師電話鈴聲響,教師接電話(超市打來的,需要我們幫忙運水果……”)引出活動目標,同時播放課件,運貨車開出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教師講述貼上水果的要求。每個籃子只能貼上3個蘋果。

3、幼兒動手操作進行貼上活動,教師巡迴指導。

六、活動結束

展示幼兒作品,鼓勵幼兒之間互相欣賞作品,培養分享能力。

認識風的教案篇8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同學思維能力,就必需培養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沛挖掘同學的潛能,以培養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 給同學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兩者相互依存。小同學數學思維的形成

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同學都有說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同學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方:說角的特徵、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同學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和板書等,向同學提供鮮明的感性資料,協助同學考慮、理解、掌握知識。教師儘可能多給同學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於促進同學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同學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示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後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他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身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同學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考慮、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於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範,讓同學知道怎麼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同學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同學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同學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同學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同學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同學認識了頂點和邊後,加以示範性的說明並配合手勢,使同學進一步明確、規範了頂點和邊。在之後同學找生活中的角並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範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同學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同學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沛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同學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同學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一起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製作角後的交流中同學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同學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同學年齡小,活潑好動,籠統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裡知道卻說不出怎麼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佈置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同學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籠統化。說一說就是要藉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同學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絡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同學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為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區域性同學在課堂裡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階“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於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小同學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裡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同學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同學剛進入國小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同學發言,和時收集資訊、發現問題和時指出,力求使同學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