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5篇 《地理教學反思:挖掘學生潛力,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觀察、思考、總結的過程。本文以八年級地理上冊為例,深入探討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反思。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5篇 《地理教學反思:挖掘學生潛力,提升教學效果》

第1篇

本節課重視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為單位,通過教師的“導學”,要求學生按照探究的規律,獲得探究結論,實現了學生間智慧的共享;通過學習資源的補充,學生緊密的聯絡生活,讓學生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要求學生通過圖表獲取地理資訊,凸顯地理學科特色;形成知識的連結,體現了教師建構知識系統的思想。

教過這一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更要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互學”,難點和疑點教師進行“導學”。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絡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互學”,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資訊,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反思5篇 《地理教學反思:挖掘學生潛力,提升教學效果》 第2張

第2篇

學生在走神的時候,會用眼神把他的注意力勾回來;學生在說話或做小動作時,會用眼神制止;回答問題,會用眼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下課了,會用眼神調來一個男生搬椅子······

當學生違反紀律時,不露痕跡地送給他們責備、批評、警告的眼神,這種眼神使他們感到內疚,從而制止他們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既保證了課堂秩序,也維護了學生的面子,減輕了他們的逆反心理,融洽了師生關係.

當學生因為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而緊張時,投給他們一個堅定的、充滿自信的、鼓勵的眼神,讓學生感到有老師在,會精神振奮,鼓足勇氣,信心百倍的回答好問題.

當學生在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講課,表情告訴你他聽明白了.老師就不失時機的對他額首微笑,給他一個深情的、讚許的眼神,讓他感受到老師的表揚,更激起他強烈的求知慾望,和進取精神,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一次我看自習課,一個學生把演算紙撕碎,隨手扔了一地.我靜靜地看著他,沒有做聲.他不經意的抬起頭來,目光正好與我相對,有點不自然,他又低下了頭.當他再次抬起頭來時,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地上的碎紙,用眼神示意他將碎紙撿起來.他會意了,把紙撿了起來,送到垃圾桶裡.其他學生仍然在安靜地學習,就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

眼神的巧妙使用,可以發揮傳情達意更好地組織教學的功能.它可以使師生的目光在無聲中進行交流.學生能從教師的目光中洞悉教師情感地微妙變化,體會到眼神裡蘊涵的內容.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眼神中發現資訊,作出相應反映,調節教學活動.

假如學生注意力很集中的做著小動作,接受不到老師的眼神,老師可以邊講課邊度到學生的跟前,提示一下.

儘量減少課堂上知識教學以外的語言,可以更好的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給學生以尊嚴,師生關係融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是教學成績好的一個因素.

老師的眼神用得要準確自然.它代表自己的人格、態度、和修養。

第3篇

本節難度不大,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過世界人口的有關知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將本節內容分為四大塊:1、我國人口數量及人口增長趨勢;2、我國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3、我國人口的分佈不均的特點;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5、為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是否應該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本節內容採用了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

1、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圖分析為主,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採取多種方法進行靈活教學,這樣比較容易吸引學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從人口增長圖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線平緩,人口增長緩慢;1840年後尤其是1949年以後曲線較陡,人口增長速度很快。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安定,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從幾方面瞭解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總量。

從而總結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帶來學生負擔。因此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在小組自學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多變的手段,根據學生的情況採取第一組向第二組學生提問的類似方式展開。最後採用辯論的形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辯論過程中,甲方認為: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為了促進西部大開發,應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乙方認為:西部大部分地區受自然條件限制,不適宜大量移民,應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質。

在辯論過程中,甲方同學說出的觀點有特色,他們的論據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個人種一棵樹,種一棵草,積少成多,西部的環境就會好很多。而且東部人多也是有歷史基礎的,現在科技進步了,過一段時間西部會發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質決不是短期之內能完成的。只不過現在東部的人們不願意去而已。當時聽了學生的話,我的心思也活動開了,我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較贊同。有一位同學的觀點更有創意,他說:有了人工催雨技術,將來也會有人工催雪融化技術,可以使西北地區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來中國西部,那樣,中國的西部前景將一片燦爛。所以甲方認為應採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整個辯論過程同學們慷慨激昂,有理有據,真讓我感慨萬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不然就無法面對學生了。

第4篇

教師這個職業曾經讓無數人敬仰、尊重,並給予了很多美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今,這些稱呼好像離教師這個職業越來越遠,也讓我們這些當老師的心裡很是矛盾和無耐。從小立志要當一名人民教師的我,現在依然在堅持著這一份夢想,哪怕這條路上充滿了荊棘,哪怕經常被他人誤解,依然磨滅不掉我的這份追求。

記得我的導師曾經告誡我們:“既然選擇了就要努力做到優秀”。如果你每天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教學,那你只能算做一個“教書匠”,永遠成不了名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研究,最終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專家型的教師。為此,我在近幾年的工作中,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過去,一點一滴的改正教學中走過的彎路,努力做到更好。

上學期我的教學任務是八年級年級的會考衝刺,總結上學期的每週反思,可以得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和改進的措施:

在複習七年級內容的時候,每個班級都存在著缺書現象,最多的班級有一半的學生沒有書,可能是學生對地理學科會考的重要性還沒有意識到,強調多次借書也沒有成效,而七年級上冊內容又比較複雜,特別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部分,是國中地理最抽象、最難理解的內容,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複習很難進行。由於本人的教學經驗不足,為了趕進度,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一樣弄得好多學生沒有收穫,複習的效果不明顯。對此,本人覺得在以後的會考第一輪複習中,抓基礎、講重點,放慢複習的速度,讓大多數同學都能有所收穫。特別是針對有關“地球和地圖”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多練、多講。

地理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性質有很大不同,它即有自然學科的特點也有社會學科的特點,

因此它的學習方法也有別於其它學科。而學生一般聽從家長和其它老師的建議,以為只要考試前背一背,地理就能考高分,這種思想嚴重誤導了學生,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能認真對待,更談不上如何去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強調地理學科的重要性,調整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讀圖分析法、比較法、歸納演繹法等常用的地理學習方法,加強讀圖分析題的練習,通過典型圖文拓展知識,“一圖多解”等強調讀圖、析圖、用圖的重要性。在試題講解過程中,加強答題技巧的訓練,讓學生“學會”的同時,還要“會學”、“會用”、“會遷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會考一模”之後,通過試卷講評課並與學生的交流得出存在以下問題:對潛能生的關注較少,成績偏低學生較多,例如,考取個位數的同學需要及時關注;部分學生還是會背不會用,學習效果沒有真正生成;答題技巧缺乏,答題態度不夠端正,至少20%的學生綜合題根本不看,更上談不上做。因此,今年的複習過程中,提早做準備,首先要確定潛能生(有可能提高的學生)名單,每週抽取一定時間進行課外輔導,夯實基礎,爭取成績有所突迫。其次,做練習的時候,指導學生運用答題技巧,如排除、比較、逆向檢測等,平時就要提示學生,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要認真閱讀每一道題目,通過一些例子,讓學生知道,地理的綜合題與數學等科目不一樣,只要你認真去看,認真去做,就會有所收穫,用此來逐步樹立潛能生的信心。

在教學工作中,沒有反思就不會進步,更重要的是發現存在的問題後,要及時的想辦法改正,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並認真的貫徹下去。希望在不斷的反思教學中,一點一滴的成長,努力朝自己的目標靠近。

第5篇

努力著,想進行完美的學案設計,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總會因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顯得不那麼完美了。但只要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和獲得知識,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陸分佈》這一節中,我就深有體會。在學案設計這一環節上,我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估計過高。儘管平時學生在生活中也接觸過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識,但對一些專業的地理概念如:大陸、島嶼、半島、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來就會存在困難。還有就是對各大洲在東西半球的分佈不能通過讀圖精確地分析歸納。這時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思路。因為只有一開始就為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學生才能在以後的學習中學懂並學好。

地圖與地球儀終於學完了,本以為難點已過去,海陸分佈應該很容易被學生接受。誰知讓學生看地圖,又沒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圍的五個大洲圖上找到,卻沒法理解大西洋的西側是南北美洲,從地球儀到地圖的轉化從球體到平面的思維轉化卻也這麼難,這是以前我沒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識到我讓學生以後不用拿帶地球儀上課是錯誤的,我手中的地球儀他們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觀的說出大西洋東臨美洲,西臨亞洲與大洋洲。再看地圖就明白了。我給學生出的當堂測試中的題目;圍繞南極洲的大洋自西向東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學生理解也費了個勁。不能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讀圖、析圖能力估計過高。

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欠考慮。雖然教材是經過科學合理地編排來確定內容的,可這種安排並不是對水平不同的學生都適用。當學生的認知過程與教材內容安排不同步時,就必須隨時迎合學生的認知習慣,適當地調整內容的先後順序。但又不能讓學生感到無頭緒,越學越糊塗。在這一節裡,就可以將各洲分界線調整到前面講,然後再讓學生了解各大洲的分佈,學生就能明白、準確地判斷和歸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