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讀後感就是將自己讀過作品後的內心感受寫下來的文字,你在學習生活中有寫讀後感的習慣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範文1

公元260年五月,司馬昭派其心腹賈充,率騎督成倅、成濟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君。結果當然是朝野上下喧譁,於是司馬昭就問陳泰怎麼辦,如何才能把風波壓過去。當時的陳泰時任尚書,而在弒帝之後他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反對的人。他回答到:“唯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肯定是捨不得的,賈充是自己的心腹死黨,現在危機四伏,多一個自己身邊的人多一份保障啊。於是他進一步問還有什麼計劃B沒,這個時候陳泰正氣凜然,回答:“但見其上,未見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馬昭是無論如何都推卸不了弒君不忠的罪責的。

現在的人讀起這段覺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歷史背景後細細一想立感觸目驚心。司馬昭以此登基開國,晉朝的江山的創始與此有關。這不僅僅關係到開始,同樣這一事件也暗藏著後來西晉滅亡的兆頭。

司馬昭坐上寶座後並沒有長舒一口氣,而是越發擔心自己能坐多久這個問題。篡位者奪天下都羞於言“忠”,但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觀念:“忠孝”。司馬昭想要掩蓋自己弒君的尷尬,並且避免社會矛盾的紛爭,於是司馬昭悄悄改弦更張,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區別,少了個“忠”而已。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言“孝”無“忠”就喪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撐。晉時士大夫沒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亂。正因此,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王公貴族已在為爭奪帝位而相互廝殺。這也正應驗了前面陳泰斬釘截鐵之言。

後來西晉滅亡,司馬氏在江南建國東晉。他們深知西晉覆滅的原因,總結教訓。把早被東晉統治者拋棄的“忠孝”之旗悄悄豎起來。由此可見一個沒有道德作為思想支撐的王朝,一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以持久。

這樣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適用。把眼光放回我們現實生活的社會中,不管你處在哪個階層你都有不少憂慮。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環境汙染,整個社會沒有信仰。這個社會正分為兩個部分,較小的那一部分毫無尺度地揮霍著自己手中的特權和優勢,他們的所作所為使得另一佔絕大部分的我們在整日訴斥中陷入極度的眼紅的怪圈中,我們被無奈地劃分到不平等不公正這個無形的地牢裡。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被判的無期徒刑。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不是僅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決定的。我們每個人的個體意識程度是西晉的人們無法比擬的。而且我深信,當一個人內在的個體意識被喚醒,他所能帶來的改變,不論是內在改變還是外在改變,都是不可小視的。那麼當一群人,一個社會的人都因為渴望享受到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權利而使自己的個體意識喚醒,所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轉變。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範文2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說新語》一書,它用清新簡練的語言刻畫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群風流雅士的形象,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部作品。

《世說新語》裡面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則,讓我印象深刻。它記述了孔融被捕,其他人都躲進房裡,只有兩個兒子還在外面玩耍,孔融害怕他倆受牽連,誰知兩個小孩用“覆巢之下無完卵”之理來回應父親。不久之後,兩個兒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句話說得真好。國家相當於“巢”,個體相當於“卵”,國家有難,人民就有難,兩者息息相關,有國才有家,因此我想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正如近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戰,美國繼續他們的大國強權政策,對我國施壓,對華為實施制裁,幸虧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製造”一直在振興科技方面做到“匹夫有責”,多年排除艱難、一直堅持發展科技,如今終於可以在危機來臨之跡丟擲各項震驚國際的科研成果與美國作出抗爭。於是,華為勝利了、中國勝利了。

不僅大企業,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多想想能為國家奉獻什麼,不要那麼冷漠自私、事不關己。現在的我雖然還是孩子,但我也懂得飲水思源,努力學習,我相信現在我努力學習,將來也一定能我的祖國。“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世說新語》讀後感精選範文3

讀完《世說新語》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麼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後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隻口袋,把焦飯放在裡面,回家送給母親。後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裡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麼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讚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