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6篇

讀一本好的書籍就像是在和一位偉人進行交流,在讀書之後認真的寫讀後感,是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的,撰寫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同學們對書上片段的領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6篇,感謝您的參閱。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6篇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篇1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便是《景陽岡武松打虎》這篇文章了。

這篇文章講述了武松在景陽岡獨自一人打死了猛虎的過程,作者描述得十分逼真,讓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看得出武松是個應對困難不退縮低頭的人。武松讀了印信榜文,才知真的有虎。想轉身再回酒店去,又怕被店家恥笑,想了一會兒,說道:“怕什麼!我就上去,看會怎樣樣!”武松他有在尊心,不甘願被人嘲笑,不顧危險,也要上景陽岡。雖然行為有些輕率,但還能透露出他的勇敢,畢竟,會遇到的是一隻吃人的大老虎呀!和他的勇氣構成鮮明比較的,便是我們國小生了。只要碰上一點帶有恐怖性的事物,就會全身起雞皮疙瘩。我更是誇張,連一隻小螞蟻,都能夠讓我緊張半天。武松的勇氣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呀!

“武松盡平生神威,仗胸中武藝,不一會兒便把大蟲打得趴下不動,像一個空空的錦皮袋。”當看到這句話時,我不禁打了一個冷戰。心想:我的天哪!這武松是神吧,怎樣可能一個人把一隻吊睛白額大蟲打死呢!驚訝之後,是充滿了敬佩。我敬佩武松能單槍匹馬地將老虎打死,也敬佩他擁有常人所沒有的冷靜。為什麼說他有常人沒有的冷靜呢那是因為一個人在沒有人的陪同下撞見了一頭大老虎,按常理推算,肯定是一聲慘叫後;便昏倒下去。勇敢一些的人,頂多一陣瘋跑後,被老虎吃掉。可武松卻創造了一個奇蹟!他沒有像普通人一樣,驚訝得失去思考本事,而是鎮定地和猛虎搏鬥。

武松在打死了老虎後,成了人們心中的“打虎英雄”。每日都有村民來向他祝賀。武松真是幸運,原本只是想回家鄉探望哥哥,沒想到卻成了大英雄。最終,知縣還委任武松做了一個都頭,真是可喜可賀呀!,我也期望能夠像武松那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我也明白,成為英雄,也必須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武松也是靠一身的武功才能打死大老虎的呀!我必須要學習武松啊!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篇2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著》。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著,孤零零的活著。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裡,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為什麼要讓富貴活著?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著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為什麼而活著?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為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為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著不易,活著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著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著的美好。活著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著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著有多好。

餘華《活著》的自序:“作為一個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裡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財富,比金錢還重要的財富。一個人富貴,他想維持富貴,一個人貧窮,他在抱怨貧窮,但沒有一個人會把這些和活著聯絡在一起,因為活著跟它們不在一個地位上,活著最重要。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篇3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臺,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裡有些語言我特別喜歡。大傻楊的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幕辦法。我從來沒聽過數來寶。我發覺了中國人跟美國人說話的法子很不一樣,差別相當大!中國人是比較含蓄;他們常用客氣話和婉轉的話,這是中文最難學的地方!在《茶館》看到了地道的中國人的說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兩個拜把子兄弟想娶一個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訴劉麻子他們的奇怪要求,他們當然不直說出來,反而他們說,“這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沒人笑話俺們的交情。”劉麻子同意,“沒人恥笑。”他們又說,“那你說這三個人的交情也沒人恥笑吧?”我也很喜歡劉麻子的反應。“平常都說這小兩口兒,小兩口兒,誰聽說過小三口兒的呢?”中文裡真有微妙的意義!

在《茶館》裡,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老舍其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的風範。《茶館》中,十幾個人物依次登臺,卻個個形象立體,性格鮮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寫作語言的性格化,時代化,應人切景;老舍以笑寫悲,寓莊於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於三個時代中光怪陸離的醜類;北京化的口語也是本劇一大特色,給穿梭於茶館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篇4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滸》,果然名不虛傳。

?水滸》有許多版本,京劇、評書以及電視劇,樣樣都有它的內容。然而讀一讀施老先生的原著,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痛快淋漓呢!人物對朝廷的不滿,一百零八好漢的俠肝義膽和英勇氣魄,以及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正氣,真真令人佩服至極。

讀完《水滸》,令我念念不忘的,便是好漢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魄力。在現代社會,也有不少的”不平“吧?然而人們的態度呢?路上遇到了麻煩,只會遠遠地避開。尤記得小悅悅,那個可憐的女孩。她在馬路被一輛輛汽車碾過,十幾位路人卻視而不見。唯有那位收垃圾的老婆婆,好心地將她送往醫院,最終卻也沒逃過那悲劇命運。那十幾位視而不見的路人,卻比不上那位盲老人。若是人及時伸出援手,那麼小悅悅應該還在父母前玩耍吧”這個時代,人們的心仍比不上那幾百年前般的善良純淨了麼?所謂“拔刀相助”,只怕已成了“拔腳就跑”了吧!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是所有水滸好漢的俠義了吧。在現在,這俠義,只怕也已有了變化了吧?人們都記得,一位老人被車撞傷,凶手逃逸,老人被救卻誣陷救自己的恩人的事情。因為凶手跑了,所以老人寧可冤枉救自己的人,也要取得賠償。這也就是“報恩”了吧?即便尋到了凶手,老人卻拒死不認。這就是人心了吧?於是,即使“路見不平”,她難怪沒有人敢去“拔刀相助”了麼?

或許,這便是虛構與現象的區別了吧。但是,有人想把虛幻的美好變成現實麼?一定有不少人看過《水滸》,併為此激動奮發敬佩過。但為什麼,不用實際行動來詮釋這《水滸》精神呢?在《水滸》書中,那些背景要比現在差多了,處處戰亂,人民起義。至於現在,人們生活在太平盛世裡,生活安逸富足。在這些熱鬧繁華的城市裡,若人的心可以更暖一些,豈不更好?

我敬佩《水滸》英雄,也向往一個人人善良溫暖的社會。我會開始,學習那“水滸精神”!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篇5

人應該怎樣活著?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在暑假閱讀了餘華創作的《活著》,那質樸的語言和近乎光怪陸離的情節讓我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如聽驚雷,如沐春風。

小說的講述扣人心絃,讓人為之動容。全文以作者與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的聊天展開,當作者和老人見面時,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陽的餘暉照在老人黝黑的臉上,似乎每一條皺紋都充滿著滄桑與故事,他將自己的過去向作者娓娓道來。老人年輕時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該大富大貴,然而他卻不思進取,憑著父母辛苦打拼來的財產肆意揮霍,儼然是因為執挎子弟,並且在不久之後輸光了家中的所有財產。他父親在死前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賣了,替他還債。終於,福貴在無盡的懺悔中徹底醒悟了,他開始嘗試著做農活,雖然一家人的生活飢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實。

千萬不要以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結尾收場,那他就不是餘華了。或許是年老的緣故吧,福貴的母親因經受不住苦難的折磨,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撒手人寰;緊接著,他的妻子也得了軟骨病,追隨他的母親去了天堂;而他的兒子則在唯他人輸血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女兒在生下一個男孩“苦根”後,便一睡不醒。看到這裡,我真的很無奈,很痛惜,而福貴卻仍然在與猙獰大笑的命運抗爭著,從未放棄。但是死神並未眷顧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脈苦根在吃東西時噎死了。

整本書以戲劇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讀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著,回想剛剛所受的心靈洗禮,內心不盡感慨萬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作者如是說道,是的,是一本充滿血和淚的書,通過中國農民的生活去告訴人們只要用自己的勇氣和活著的決心來承受巨大的苦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就像“千鈞一髮”,用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也不會斷。其實,絕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得不說確實如此。

福貴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學習,時間的漫長與短暫,時間的動盪與寧靜,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顯地體現著,但他用學會了適應。也許,他的一生悲苦地讓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卻又十分頑強,寬若大地。這是個矛盾的問題,福貴在命運面前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頑強抵抗,用苦難安慰疲憊至極的心靈。

一年級的讀後感1000字篇6

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麼玩意二人轉嗎?怎麼沒有小瀋陽呀?雙簧嗎?怎麼沒有人擦呀?這兩個流浪漢連骨頭都啃,要是有他們估計也是吃了!是相聲啊?他們連話都說不清要是他們是在說相聲估計馬季就要去找他們了?可是這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他們連戈多都不認識他們等戈多幹嗎?戈多能幫他們解脫貧困?還是他們三人組隊討飯啊?不論是什麼原因,他們說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次古怪的動作後,那個神祕的戈多還是沒有來。其實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們等待戈多了!然後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等待,等待……戈多始終沒有來!難怪當年《等待戈多》公演結束後,一頭霧水的觀眾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說明了。”連作者都不知道戈多是誰?貝克特你是拿人開涮的吧?貝克特寫這個到底是要幹嗎?戈多是誰?

1889年,我最喜歡的瘋子的哲學家尼采在義大利悲觀地宣佈:“上帝死了!”自此,人類開始進入虛無主義,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淪喪,直至今日人類依舊在虛無主義裡,為什麼希特勒會在二戰上臺?為什麼斯大林能成為神?為什麼會有毛朝時代?為什麼__能趁虛而入?

答案是信仰問題!《等待戈多》就是在這樣的一個信仰缺失的大背景下被創作的,沒有上帝人們只能等待上帝,上帝沒等到就自己來吧,現在的人不也是這樣嗎?遇到事總想著要是有人幫忙多好呀?我總是在想要是有人幫我洗衣服多好啊?可是還是得自己洗衣服。貝科特營造的就是這種“等待與救贖的迴圈”的思想主線。

還記得這段經典對話:“我們走吧。”“我們不能。”“為什麼不能?”“我們在等待戈多。”“他什麼時候來?”“不知道。”“那我們還是走吧。”“我們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諾骨牌產生了,這可比瓊瑤阿姨的人物對白有趣多了,重複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著壓抑的恐慌,害怕又不甘。春去春回來,花謝花會開,他們等啊等,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荒山依舊枯樹任枯,他們不能走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麼?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我可以猜測。還是回到那個“信仰缺失上帝之死”的問題上,貝克特為什麼要把主人公愛斯特拉崗和弗拉季米爾他們兩個寫成流浪漢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沒有了上帝的庇護誰不是無家可歸的孩子誰不是流浪漢呢?他們所謂等待戈多,《等待戈多》的英文名字是《waitingforgodot》,請問一下god是什麼意思呢?ot又是什麼意思呢?前者是上帝的意思,後者可以是overtime的簡稱,這個單詞的意思是加班。所以我認為等待戈多是等待上帝加班的意思。可尼采個瘋子他說上帝死了,讓無數人成為了信仰上的流浪漢,包括尼采自己,所以他們才會等待上帝加班等待上帝死而復生,讓他們有家可回,不必再虛無下去!而文中渲染的場景無不是為了顯得虛無,這也無形的讓愛斯特拉崗等一批人增加了對上帝的渴望!這就是我對《等待戈多》的讀後感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