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6篇

一篇優秀的體會是能夠讓讀者感受我們個人的魅力的,大家在寫體會的時候,一定要將自己的感受表達清楚,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6篇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篇1

既“培”又“養” 育就更多“優秀人才”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作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加快國內人才培養,使更多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管幹部、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人才強技、人才強國目標,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

人才重在“培養”,而且要做到既“培”又“養”才能育好“參天大樹”“棟樑之材”。如何“培”、怎麼“養”大有文章,需要大做文章。

要注重“培根”,夯實人才健康成長的“根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前進的力源。所謂“培根”就是加強對年輕幹部、青年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教育,提高思想政治修養,增加道德品質涵養,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知黨情、感黨恩,樹立科技報國、科技強國意識,將憂國憂民、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崇高境界紮根內心深處,成為刻苦學習、刻苦鑽研,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不竭動力。

要做好“培土”,壓實人才健康成長的“土壤”。“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眾所周知,植一棵樹,如果只放進坑裡就完事了,這棵樹很快就會被風颳倒,水分流失,時間不長就會枝枯葉黃。只有培好土、壓實土,才能抗風雨、防日灼,才能不斷汲取水分養料健康生長。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培養優秀人才就要給青年人科學合理壓擔子、出“難題”,讓年輕人多在風雨中洗禮,多在艱難中歷練,多在實踐中鍛鍊,多在擔當中磨練,切實多“培土”,壓實人才不斷成長的“土壤”。

要調好“溫度”,營造人才健康成長的“環境”。適宜的溫度是動植物健康生長的必要條件。人的成長進步同樣離不開“溫度”的力量,而這種溫度不是自然的環境溫度,而是組織的關心、領導的關懷、同事的關切、社會的關注等,是一種情感力量,是社會環境的“溫度”。只有調節好社會環境的“溫度”,才能更好地讓人才迸發活力,產生動力。對此,組織、集體要多關心人才的日常工作和學習,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攻堅克難的後勁;領導幹部要多關心日常生活和心態,及時紓解心理壓力,增強堅定前行的信心;社會家庭要做好有機結合,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要加足“養分”,完善人才健康成長的“機制”。無論動物還是植物,必要的水分和養料是促進其茁壯成長的重要條件。培養優秀人才同樣離不開“養分”,而這種“養分”就是有利於人才健康成長的體制機制。要圍繞人才發揮才華搭建平臺,盡力保證人才有較好的經濟待遇和生活條件,讓人才有更多獲得感;要注重對人才創新能力、貢獻力度的物質、精神和政治激勵,讓人才有更多榮譽感;要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評價發掘、選拔使用、流動配置等保障機制,切實為各類人才發展營造良好氛圍,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面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務必樹立科技領先、人才當先意識,做好人才“培養”文章,真正既“培”又“養”、既“引”又“育”,讓人才活力競相迸發,讓人才成為推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硬核”力量。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篇2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會議主要議程為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四五”規劃的科學編制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後,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砥礪奮進的第一個五年,國家層面上意義重大。作為一名基層大學生村官,在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公里”,制定我們小“五年規劃”也至關重要,到村任職一年來,緊跟處理村內各項事務,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新時代文明建設等,與群眾打交道,傾聽群眾心聲,充分感受到學習與務實的重要性,因此編制小“五年規劃”要注重“學”“實”“奮”的精神內涵。

注重“學”字。“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出自《荀子·大略》,荀子認為,學者不一定都要做仕者,但做了仕者就必須堅持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為國家、群眾做實事,才能真正做到“不負所學”。作為大學生村官、基層幹部,更要注重學習的重要性,向書本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首先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要的學習規劃,堅持理論學與實踐學相結合,用理論去指引實踐,再用實踐來悟理論,迴圈往復,理論定能學深悟透,反過來創新實踐。其次作為基層的幹部要把群眾當做的老師,學習“群眾話”與“群眾事”,“解鈴還須繫鈴人”,基層幹部最主要就是處理群眾問題,運用群眾方法去處理群眾問題不過。

注重“實”字。“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幹精神”的論述有很多,我們之所以能比歷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是因為有前輩們長期的艱苦實幹,鐵人王進喜、“兩彈一星”鄧稼先、縣委書記焦裕祿……我們的“五年規劃”一定要實,處理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村內產業發展規劃,在國家大規劃的指引下制定小規劃,讓我們的小規劃服務大規劃。切不可制定與村內實際發展情況相違背的規劃,比如在皖北平原地區規劃發展茶葉種植茶葉,這就是南轅北轍,亂規劃、錯規劃還不如不規劃。

注重“奮”字。“奮鬥是青春最亮的底色。”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年,特別是處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現階段,更要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鬥風險,發揮出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先進青年敢於擔當的精神品格。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雖然沒有炮火連天的戰爭,但處在兩個百年曆史交匯點、中國夢實現的關鍵階段,挑戰依然很大,必須勇於砥礪奮鬥,練就過硬本領,錘鍊品德修為,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上譜寫更加壯麗的青春篇章。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篇3

2021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2021年則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會議公告指出:“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既是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對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部署。”

會議明確了2021年經濟五大任務: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強化供給側管理順應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邏輯

近一個時期以來,經濟理論界一直熱議“新供給經濟學”,對其理論演繹和實踐邏輯從各個層面進行了全面分析和闡釋,這是非常應勢的針對性研究,也有許多有價值的判斷。筆者認為,其實,在一個經濟執行週期中,什麼時候多使用些需求管理政策,什麼時候多使用些供給管理政策,政府在協調平衡總供給與總需求中怎樣把控巨集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和施策力度,並沒有優劣之分,完全要依賴其經濟執行環境的變化和滿足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需要。

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經濟能夠比較平穩地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是充分運用了經濟趕超時期後發優勢和要素資源比較優勢,釋放出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活力。但今天中國經濟體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各種生產要素已經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國內國際經濟格局也出現了深刻變化。依靠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資金成本等要素投入的低水平數量型規模擴張助推經濟快速增長的“要素紅利”時代已經告一段落。今天的中國,面對的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克服“三期疊加”的“成長中的煩惱”,要應對各種利益博弈的挑戰,在傳統生產要素邊際效率遞減、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拐點的時候,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依靠創新驅動,優化要素配置,重塑產業結構和生產組織結構,全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而釋放組織變革的紅利和制度改革的紅利,以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如果說,過去的30多年,中國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為誰生產”的需求經濟學這個基本問題,在中國經濟步入發展新常態的今天,我們必須謀劃好“生產什麼”“怎樣生產”的供給經濟學問題。這就是中國經濟學今天的基本邏輯,其著力點就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矯正要素配置扭曲,來盤活巨大的要素存量;通過提高投資有效性,擴大有效供給,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通過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這是一個重大判斷,也是一個順乎時勢的戰略抉擇。

切實運用好政策“組合拳”實現“五降”和“五增”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圍繞“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的一系列重點任務,會議明確了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總體思路和取向,即要“實行巨集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實施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關鍵是要打好政策的“組合拳”,在“五減”和“五增”上下大功夫,取得實效。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現實經濟壓力來看,筆者認為,首先是要減少和降低這五個方面的壓力。這五大任務,實質上是相互關聯,相互牽掣,有著內在聯絡,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化解產能過剩(去產能)是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國內許多產業產能過剩,既有結構性原因,也有經濟週期原因和體制性原因,比如,“一噸鋼鐵”賣不過“一斤白菜”令人咋舌,今年的煤價跌落到歷史低點,原油價格也受到國際油價大跌的困擾,等等。在因地制宜、分類處置的基礎上,巨集觀政策與產業政策要積極引導,化“過剩產能”為“富餘產能”,通過開闢中西部產業接續發展通道和國際產能合作積極紓解;也要把去企業庫存與減低企業成本緊密結合,在財稅政策和價格政策上切實減少企業負擔,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裝置更新步伐;在轉化二三線房地產庫存上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擴大公共服務社會化供給上緊密結合;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上,一方面要守住防風險底線,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實施更加有針對性的結構性寬鬆貨幣政策,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建設,等等。因此,解決“五減”,本質上是要變“結構性減負”為促進“結構性改革”和“結構性補短”。

筆者認為,對應這“五去”還必須強調 “五增”,就是“增活力”“增動力”“增效益”“增均衡”和“增信心”。要通過巨集觀、中觀、微觀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創新,以改善供給側管理的視角,切實加大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力度,進一步消除利益壁壘,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切實擺正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還權力於市場、還權力於社會,以充分激發企業活力、社會活力和大眾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組織制度的成長步伐,儘快讓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孕育而生,以創造新供給帶動釋放新需求;還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未來的5年,加大力度推進區域發展均衡、城鄉二元經濟均衡、產業發展均衡、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均衡,以及社會各個階層利益發展均衡,讓更廣大的群眾普遍增強改革發展的獲得感。

最後,我們還是要強調“增信心”。儘管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正如所指出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全黨要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便無難不克、無堅不摧。

“十二五”成就輝煌,我們又站在新的起點上,“十三五”時期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新引領,我們一定會有一個新開篇。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篇4

最近全國矚目的焦點在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這是關乎到“十三五”的開局和良性運轉的重要舉措,2021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同時經濟工作會議是最近幾年前所未有的對糧食生產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新的經濟政策和國家方針我們這些中小城市尤其是以農業為主的城市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改變經濟結構,就業狀況和居民收入穩定提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西部中小城市尤其是農業結構為主的城市要抓住這次經濟會議對農業的關注,積極打造本地經濟發展新動力,在這方面要有一些新思路和新辦法,尤其是在去市場槓桿在房地產市場去庫存方面要有新舉措,對此我認為可以結合農業的的發展來考慮這些問題,首先是考慮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勞力進城打工經商後,農村土地的荒廢問題,在這方面一個是要支援鼓勵農村勞力進入糧食的生產環節,在價格方面、肥料方面給予支援,同時積極鼓勵倡導農業生產的多元化,鼓勵城市居民進入農業生產領域,鼓勵大農業工業化的生產格局,也解決並解放農村勞動力。其次是針對城市經濟發展鼓勵做周邊大城市的配套產業,尤其是本來工業就欠發達地區,應該針對周邊休閒旅遊業、第三產服務也為主,同時解放的部分農村勞動力也積極鼓勵進城居家創業,以此也解決城市房地產的過剩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助推“十三五”順利開??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21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總結2021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是落實“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次會議可能是召開時間最晚的一次,可能也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準確的說,其核心不是供給側改革,而是供給側改善。

房地產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房地產問題列為單獨任務,將“化解房地產庫存”作為重點要抓好的五大任務之一。不僅顯現出當前房地產去庫存的艱鉅性,更為今後一段時期房地產政策走向定下基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了加減法。進城難、庫存大,鼓勵降房價,限購或成過去時;社保傷不起?降保費,守住薪水含金量;創新沒動力?降電價,激發企業肺活量;提高赤字率、財政更積極,更有為的政府呼之欲出。讓每一項改革真正貼近百姓的生活,中國經濟仍值得期待!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篇5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中國未來五年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瞭方向。作為黨員幹部,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做好乾事創業的五年規劃。在此,準備十四五規劃指南一份,助黨員幹部在實現大我中成就小我。

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崇高追求,為國為民、利國利民。人無志不立。遠大的理想目標是幹事創業前進的動力,是指引著我們前進的燈塔。樹立什麼樣的理想目標,註定成就什麼樣的作為。偉大領袖周恩來正是因為從小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巨集偉目標,才砥礪了他為國家和民族奮鬥終身的責任和使命,成就了他光輝的一生。黨員幹部要認真思考規劃未來五年的奮鬥目標和理想抱負,將實現個人理想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標結合起來,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乘勢而上,為黨、國家和人民利益鞠躬盡瘁、奮鬥不已。

發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務實精神,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註定沒有未來。遠大的目標只有和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才能將夢想變成現實。大道至簡、實幹為要。離開實幹,再美好的理想目標都是空中樓閣,再有分量的擔當也難以落地生根。黨員幹部要幹字當先,發揚釘釘子精神,務實求變、務實求新、務實求進、務實求效。要敢於攻堅克難、改革創新、銳意進取、越挫越勇,堅定必勝信心,一鼓作氣、一以貫之、一抓到底,奮力實現十四五規劃的巨集偉目標。

永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為民情懷,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執政的底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宗旨,是我們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回顧十三五規劃的歷史,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脫貧攻堅到疫情防控,至始至終體現著人民至上的理念。黨員幹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思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站穩群眾立場,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的忘我工作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十三五成就巡禮,十四五開啟征程。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讓我們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以黨員幹部應有的擔當和作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創造讓世界稱讚的新的更大奇蹟。

2023年中央經濟會議心得體會篇6

“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十三五”規劃建議審議通過,發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的訊號。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科學判斷中國經濟所處的歷史方位,主動作出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戰略選擇,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做好新時期經濟社會工作的綱領性思想,對於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認識新常態要到位。首先是正確認識經濟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緩是客觀發展使然,是符合國際經驗所支援的經濟發展規律。由此,才能驅散“經濟悲觀論”的霧霾,擺脫“速度依賴症”的困擾,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強行推高經濟,防止矛盾進一步積累拖延甚至引發諸多風險。其次要看到增長動力轉換、經濟結構再平衡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徵。例如農業、製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上升;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企業收入佔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佔比明顯上升,等等。在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後生產力不斷萎縮和退出,先進生產力不斷生長和擴張,湧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這些都是客觀趨勢,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有所說的“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適應新常態要主動。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把著力點放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上。有較高效率支撐的增長,才是符合我們願望的新常態。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沒有改善,不僅過去經濟高速擴張掩蓋的諸多矛盾會暴露出來,而且會陷入減速過快、加劇矛盾的困境。主動適應新常態,就要緊緊圍繞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基點,調整巨集觀調控思路,瞄準經濟執行中的突出問題確立定向調控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功夫;調整地方發展思路,改變過去以gdp論英雄的偏好與思維定式,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於加強市場監管、創新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保護生態環境上;調整企業轉型升級戰略,把研發創新、工匠精神作為生存發展的關鍵,真正把價值創造作為企業立足的根本。

引領新常態要作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面臨複雜的系統轉型,也意味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闖過關口,推動經濟邁上新臺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現實問題、謀劃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們調整存量,下決心、下大功夫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把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增長空間有限的產業中釋放出來;也要求我們培育增量,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稅負,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為傳統產業挖掘新動力,為新興產業開闢新空間。

發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創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尤其要強調擺脫慣性思維、樹立科學理念。正如所強調的,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內涵,又相互聯絡貫通,為做好新常態下的各項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我們要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握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創造中國經濟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