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主題觀後感最新

大人小孩穿上了新裝,家家戶戶貼上了春聯,辭舊迎新,心想事成,那麼關於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主題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春節主題觀後感最新

春節主題觀後感1

每年都期待春晚,每年都有欣喜和失望,每年都知道央視春晚的導演和工作人員的辛苦,每年都有人說三道四,春晚這道大餐不好做,口味不一樣,有人喜歡歌舞有人喜歡小品相聲,今年的歌舞可以說是一道視覺盛宴,用美輪美奐,五彩斑斕,維俏維妙,如夢如幻,威武挺拔,阿娜多姿,來形容不為過,使觀眾大飽眼福,也向世界人民彰顯了大國的風采,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在談一談小品相聲,我真的很失望,說是小品吧沒有笑點,你說是舞臺劇吧,還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現,小品和相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藝特色,是廣大群眾喜歡的文藝題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一種得天獨厚的文藝形式,是在人民閒暇之時的一種娛樂,這種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一個春晚的導演把小品相聲搞上去,才是一個高水平的導演,才會被觀眾所認可,我記得有兩個春晚的女導演非常出色,一個是孟欣一個是哈文,歌舞和小品相聲都有精品,歌曲至今被人傳唱,小品也是膾炙人口。我提個建議,辦兩臺晚會,一臺是歌舞晚會,一臺是小品相聲晚會,看群眾喜歡那一臺晚會。我這個提議不錯吧。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團圓節日,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也是大家期待觀看的,今年狗年春晚不知道你是否喜歡觀看呢?

春節主題觀後感2

春節在即,讓這個傳統節日國際化的話題再次熱絡起來。大陸央視春晚將再次請來國際巨星,相關部門也在全球徵集“春節符號”,為將來的“歡樂春節”活動走向世界做準備。

讓中國春節也成為外國人關心、喜歡甚至會親身慶祝的節日,想必是做出上述努力的目標,也是春節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如此,那自然是中國軟實力向外傳播的里程碑。

一種文化的傳播必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演化實踐及潛移默化,而且這一過程還會受到文化承載民族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價值認同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傳播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但參照外國同類節日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還是可以總結出一點規律來幫助思考中國傳統春節國際傳播的效果。比如西方社會的聖誕節,其有形元素非常簡單易學,舉凡聖誕樹、聖誕老人和那句“聖誕快樂!”等。而春節相對複雜,比如春聯、包餃子,要跨文明傳播,面臨著語言、飲食習慣的障礙。

其次,聖誕老人的傳說是聖誕節的精神核心,這種可以激發人們想象空間和情感寄託的精神資源恰也是其得到廣泛傳播的前提。而春節則相對缺少一種可供人想像和抒發情感的精神資源,畢竟那個名叫“年”的怪獸的傳說在華人中間的接受程度都尚且有限。

此外,中國春節中的舞獅、舞龍、高蹺、跑旱船等集體慶祝形式非常類似許多國家都有的狂歡節。狂歡節在全球的傳播恰可拿來用作上述表現形式的呈現。只是,這些慶祝形式中的基本元素並非全部都可以國際化,其組織形式、編排方式都需要結合國外受眾的感受進行組織。

傳統春節的對外傳播,恐怕要多想想怎樣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對春節進行總結,讓外國人能夠很快的記住相對簡單的有形元素、精神元素。而且,簡化的元素不但要能夠被外國人接受,還得被中國人自己接受,願意親身實踐。

西方節日得以全球化,是建立在其本身完成現代化的社會基礎上,而中國春節所處的社會,仍在轉型期。正因此,中國春節中一些元素正在被遺忘,這恰與中國社會結構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同步。所以,當中國社會完成現代化的轉型,那時中國春節的樣式也將更易於被外國受眾接受。

春節主題觀後感3

大年三十晚上的八點鐘,我們全家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

晚會開始了!首先出場的是6位主持人——朱軍、李勇、董卿、畢福劍、撒貝南、李思思。接著是48位主持人的大合唱,唱了大概4分鐘。

緊接著,就是由各位名人為大家帶來精彩的表演,鳳凰傳奇演唱了《中國味道》,充分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味道。王力巨集為大家獻上了《十二生肖》,我覺得這首歌曲的曲調非常好聽。那英唱了首《春暖花開》,無論從聲音、表情或其他各個方面來看,都表現得恰到好處。宋祖英和外國朋友演唱的《茉莉花》震驚全場,突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友好團結。《我心永恆》這首歌也不賴,只可惜我沒看過《泰坦尼克號》,不過從歌曲中我能感受到對當時船上的人民的祝福。

在春晚40個節目當中,我喜歡由蔡明、潘長江主演的《想跳就跳》,還喜歡相聲《這事不賴我》,這個節目充分地反映出了一個道理:遇到挫折不是放棄,而是要有計劃地解決問題。

看完 春節聯歡晚會,已是午夜12點多了。隨然有些節目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但在這背後,卻凝聚了表演者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