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人物事蹟素材範文三篇

  潘建偉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對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創新性貢獻。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潘建偉人物事蹟素材範文三篇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閲讀!

潘建偉人物事蹟素材範文三篇

潘建偉人物事蹟素材1

  2017年12月19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佈了年度十大人物(2017年全球科學界影響最大的十個人),中科大教授,“墨子號”量子衞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

  《自然》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在很多人眼裏,潘建偉是傳奇:29歲,他參與的有關量子隱形傳輸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列;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41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院士;45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我們平時所説的“穿越時空”,其實就屬於量子力學的範疇。潘建偉是世界量子力學領域的領軍人物,説不定哪一天,他將成為穿越時空的那個人!

  當然,更切實際的是,他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那個人。

  求學不為名利,探索始於好奇1987年,潘建偉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填報大學聯考志願時,有人説學物理找不到工作,但父母告訴他,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因此他才能沒有功利心地走上研究物理之路。

  進入中科大後,潘建偉發現班上藏龍卧虎,光是各省大學聯考狀元就有七個。同學們的水平都很高,潘建偉卻不想和大家拼分數。還和兒時一樣,他要去鑽研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那時,他就對量子疊加態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量子世界的奇怪與陌生,讓他陷入了苦思。想不明白就一直想,上課也想,吃飯也想,在期會考試的時候,他差點掛科。

  完成大學學業,並獲得理論物理碩士之後,他決定出國讀博。當時他確保能選上的導師是一位諾獎得主,如果跟着他,以後的發展肯定不成問題。可出乎眾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放棄了這位諾獎得主,選擇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塞林格教授。因為在他看來,塞林格才是量子力學方面最好的導師。果不其然,如今的塞林格教授已是世界量子力學的頂級大師。

  潘建偉的選擇之所以異於常人,是因為在他看來出國不是為了名利,更不是為了鍍金,而是為了順着自己的興趣真正學點東西。

  如今的潘建偉獲獎無數,盛譽不斷,人們都説他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可在他眼裏,自己對物理學的鑽研,跟這些獎沒有任何關係,他甚至説過“科學的成就不需要獎項來肯定”。他所做的努力,只是來自於最初的好奇心。

  人們常説,“朝聞道夕死可矣”,潘建偉卻説:“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把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可能還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長一點,我想把它搞明白。”

  “在巨大的名利聲望面前,潘建偉堅守學術的真諦,這是學者最難能可貴的。他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對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學糾纏,保持與名利的距離,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着前無古人的事業!”

  這是2016年潘建偉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的頒獎詞,這是對獲獎者的讚美,更是對科學家中肯的評價。

潘建偉人物事蹟素材2

  潘建偉,男,1970年3月生於浙江省東陽市。物理學家。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組部首批“計劃”入選者,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衞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三、四、五、六、八光子糾纏。首次實驗驗證GHZ定理。提出利用現有技術可實現的量子糾纏純化方案,並完成實驗實現。實現突破大氣等效厚度的量子糾纏和量子密鑰分發。先後實現絕對安全距離超過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提出基於冷原子量子存儲的高效量子中繼器方案,並完成實驗實現。利用冷原子系綜實現高品質的單光子和糾纏光子的量子存儲。利用多光子糾纏實現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經典極限的高精度測量。實現任意子分數統計的量子模擬。

  潘建偉有關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並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3次入選教育部評選的“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3次入選科技部評選的“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由於潘建偉及其同事在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系統性工作,他分別被重要綜述雜誌Phys. Rep.和Rev. Mod. Phys.邀請撰寫有關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糾纏操縱的實驗綜述論文,其中後者是中國大陸科學家在該刊發表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曾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奧地利科學院Erich Schmid獎、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等獎勵。

潘建偉人物事蹟素材3

  2008年,潘建偉團隊整體迴歸中國科大,以陳宇翱、陸朝陽、張強、趙博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學者組成了強大研究陣容。他們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首次實現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首次實現八光子薛定諤貓態;利用八光子糾纏首次實現拓撲量子糾錯……《自然》雜誌在報道潘建偉團隊成果時評價:“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

  “科學家要做原始創新,為國服務。”潘建偉有着明確的科研路線圖:從初步實現局域的量子通信網絡,到實現多橫多縱的全球範圍量子通信網絡,以保證信息傳輸的絕對安全;通過量子計算研究,實現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過量子精密測量研究,實現新一代定位導航……

  早在2008年秋,潘建偉團隊就在合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光量子電話網,實現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實時網絡通話,真正做到“電話互聯互通、語音實時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電話網絡系統。2012年和2014年,潘建偉團隊分別建成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網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絡”和“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標誌着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已經成熟。2012年底,潘建偉團隊的量子通信裝備在北京投入常態運行,為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2014年1月,依託於中國科大研究力量,中科院成立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同時通過整合院內相關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國防科大等高校的優質資源,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了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潘建偉分別出任中心主任。他説:“我們希望能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貢獻。”

  目前,千公里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工程“京滬幹線”項目正在穩步建設,將於2016年年底前建成連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擴展、軍民融合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同時,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將於2016年發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衞星”,旨在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並連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初步構建我國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