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國中教案8篇

要想這學期課程順利進行,老師們就需要提前制定好教案,提前準備好教案,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得到提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物理國中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閲。

物理國中教案8篇

物理國中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2) 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實例瞭解認識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閲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並能解釋物理問題

教學難點

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

視頻光盤、木塊、帶滑輪的長木版、細線、勾碼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複習提問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思考:凡是靜止的物體就不受力嗎?凡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不受力嗎?舉例説明。

(1)靜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筆盒

(2)吊着的吊燈

(3)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

那為什麼生活中的這些物體受力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進入這節課的學習,探究其原因。

(二)新課教學

一、 探究:力的平衡

1、 實驗:讓學生提着書包不動。

2、提問:如果將手鬆開,書包將落到地上,為什麼?(因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為什麼現在沒有落地,而是靜止?請畫出受力示意圖(1)。

4、討論:因為除了受豎直向下的重力,還受豎直向上的拉力,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沒受力一樣,所以書包靜止。

同樣在平直公路上勻速勻速行駛的汽車,在水平方向上牽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沒有受力一樣,所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實際物體往往同時受多個力作用,而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5、結論:象這樣,物體在受幾個力作用時,如果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説這幾個力平衡。

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狀態”。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保持平衡狀態,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

問題:物體受兩個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嗎?

舉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書,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電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動時,速度越來越快。

問題: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只有兩個,且物體處於平衡狀態,這兩個力應該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呢?

(1) 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備什麼條件?

(可能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有關)

(2) 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

(3) 提示:研究一個因素對二力平衡的影響,要控制其他條件不便,既“控制變量法”。

(4)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a、在木塊兩端的掛鈎上掛數量相同的勾碼,觀察現象。(此時小車靜止,處於平衡狀態)

b、在木塊兩端的掛鈎上掛數量不同的勾碼,使木塊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觀察現象。(小車象勾碼多的一端加速運動)

c、在木塊兩端的掛鈎上掛數量相同的勾碼,將線移到一端,使木塊受到兩力方向相同。

d、在木塊兩端的掛鈎上掛數量相同的勾碼,轉動木塊,使木塊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線上。

根據實驗請同學總結二力平衡的條件。

(5) 結論: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四個條件)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三、二力平衡的應用

1、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受平衡力:

例題:重力為6n的木塊在水平桌面上靜止時,桌面對木塊的支持力多大?

a、 確定研究對象:木塊

b、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 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為平衡狀態:靜止---平衡狀態

d、 分析物體所受力的關係:二力平衡

e、 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得出:n= g=6n 方向:豎直向上

練習:

(1) 看課本圖122,吊在空中靜止不動的燈,若電線的拉力為2n,則燈重力是多少n?

(2) 看課本圖124,跳傘運動員和傘在空中勻速直線下落,若傘和人總重500n,則他們説受的阻力是多少n?

(3) 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若向前的牽引力是1000n,則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時汽車只受這兩個力嗎?是“二力平衡”嗎?

2、物體受平衡力——處於平衡狀態:

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第5題。

判斷: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一定處於靜止狀態。( )

總結:原來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則保持靜止;

原來運動的物體,受平衡力,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有兩種情況:可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受力情況,也可根據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3、4題。

一課三練:基礎練習。

板書設計:

一、力的平衡:

1、物體在受幾個力作用時,如果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説這幾個力平衡。

2、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狀態”。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保持平衡狀態,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四個條件)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三、二力平衡的應用

1、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受平衡力:

2、物體受平衡力——處於平衡狀態:

物理國中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水平目標:

1、觀察實驗水平: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水平: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衞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並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並聯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繫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並説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後分析我國發射的地球同步衞星並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儘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理應多聯繫實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於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理應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並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於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能夠做評價,最後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能夠使用適當的媒體資料,例如能夠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並回答本節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説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物理國中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瞭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

4.通過使用天平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質量的單位以及換算;

2.學習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教學用具】

大水泥釘、小水泥釘各一枚,訂書針一錠,天平。

【教學過程】

引導討論:

(1) 一根大水泥釘與一根小水泥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鋼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鋼的量不同)

(2) 一根訂書針和一錠訂書針比較有何相同之處?不同之處?

(都是相同材料構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課本與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質構成,但它們是不同物質構成的,物理書是紙等材料構成,桌子是木頭等材料構成,物理書要的材料的量沒有課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結:所有物體都由物質構成,一種物質能構成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物體,由於物體的形狀和用途不同組成它們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質量的概念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

2.質量的單位

(1) 講解:

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kg 常用的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和噸(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補充:生活中斤、兩也是質量的單位,它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

(2)引導估測常見物體的質量 及小資料的講解。

一隻蘋果的質量 、你身體的質量 、

一袋方便麪的質量、一隻雞蛋的質量

物理國中教案篇4

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知道液體內部有壓強;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

3、通過探究活動會使用微小壓強計。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難點:1、用"假想液柱" 模型推導液體壓強的公式。

2、通過實驗的探究,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法。

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

一、探究一:液體是否存在壓強

1、觀察實驗:圖1、2

2、結論:液體對容器的 和 都有壓強。

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是因為液體受到 ;

液體對容器側壁有壓強是因為液體具有 ;

二、探究二:液體內部的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v 提出問題:液體內部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v 猜想與假設:

v 設計實驗:

v 進行實驗:

v 分析總結:

1、測量液體內部壓強的儀器___________。

原理: 當探頭的橡皮膜受到壓強時,u形管中兩邊的液麪會形成________, 越大則壓強越 。

2、設計方案:

a、驗證是否與方向有關,應選擇: ,結論: 。

b、驗證是否與深度有關,應選擇: ,結論: 。

c、驗證是否與密度有關,應選擇: ,結論: 。

d、驗證是否與質量有關,應選擇: ,結論: 。

結論 :液體壓強的特點:

①液體對容器 和 都有壓強;

②液體內部向 方向都有壓強,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

③液體的壓強隨 增加而增大;

④在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___ 。

思考:

1.大壩的橫截面為什麼均為上窄下寬,呈梯形狀?

2.為什麼深海魚類被捕撈上岸後會死亡?

3.為什麼潛水員穿的深海潛水服比淺海潛水服要厚重一些?

?自主學習】:液體壓強的大小計算

通過假想液體柱的辦法,仿照固體壓強的計算方法寫出來。(p=f/s)

設平面的面積為s。 在橫線上填入公式

①水柱產生的壓力f= ②水柱重力g= =________

③水柱的體積v=________

④水柱對平面的壓力f=g= ___ =ρgsh,

⑤底面受到壓強p= =___________。

u 推導結果:

液體壓強計算公式:

從上述公式以及推導過程,同時結合液體壓強的特點,不難得出液體內部的壓強大小隻與: 和 有關(注意 深度 與 高度 的區別,深度是指這一點到自由液麪的豎直距離)

?評測訓練】:

1、一未裝滿橙汁的密閉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圖a),然後反過來倒立在桌面上(如圖b),兩次放置橙汁對杯底的壓強分別是pa和pb,則( )

>pb;

2、如圖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並靜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點的壓強pa、pb、pc的大小關係是: ______________。

4、在2012年的6月24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圓滿完成了七千米級海試實驗,最大下潛深度為7062 m,當蛟龍號下潛到7000m的深度時。

求:⑴海水對它的外殼的壓強是多大? ⑵如果蛟龍號上表面積大約為20m2,它受到的壓力為多少?

物理國中教案篇5

一、基本説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

4)教學時間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温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温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體驗成功的愉悦。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划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 ?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曬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性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是國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説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性能不同,這裏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麼,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性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 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 量;升高的温度通過温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儘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温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 ,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可以直接採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採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後閲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鍊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台、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温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 砂子開始時的温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 min、2 min、3 m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數據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説明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範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麼要限定“單位質量”“温度升高1 ℃”,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國中物理出現的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於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閲讀數據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閲讀數據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裏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麼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於國中學生來説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後彙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於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 j。

展示問題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問題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温度變化、比熱容成什麼關係?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温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m(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m(t0-t)。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m(t-t0)。

4.q放=cm(t0-t)。

物理國中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歸納,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關的問題。

2、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學過程一、複習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麼?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3、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4、説出功的公式及單位二、新課教學

一、複習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功:w=fs單位:j焦耳二、新課導入

1、建築工地上要把幾百塊磚送到樓頂,無論是人工搬運還是起重機搬運,對磚塊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時間不同,可見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較所以時間

(2)相同時間內比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單位

wp=t

p——功率w——功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7、例題講解p668、推導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變(2)速度不變

三、練習

略(四)小結(五)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

2、功率

1、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較時間大小

(2)時間相同,比較做功多少

2、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與時間之比4、定義式:p=w/t

w—功—jt—時間—s5、推導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變

(2)速度不變

p—功率—w

物理國中教案篇7

一、 教學背景分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處於科教版國小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浮與沉》中的第五課。前四課對初步認識了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為本科對浮力的認識與測量打下基礎。

(二) 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浮與沉》中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浮沉與什麼因素有關、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造一艘小船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對定義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做好了鋪墊,並能促使學生探索浮力的大小。

(三) 教學方法與手段説明

本課將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浮力學習的興趣。通過問答引導學生自覺組織觀察、實驗、解決問題。經多次多種實驗,與學生一起總結實驗得出的結果。

(四) 技術準備

實驗材料:水槽、燒杯、量筒、測力計、小木塊、泡沫塊、小滑輪、細線

演示材料:課件

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在水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通過實驗測量出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通過實驗與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浮力的學習與實驗測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浮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測量不同物體在水中所收到的浮力。

難點:理解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收到浮力,通過物體下沉的排水量分析物體下沉過程中浮力的變化。

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曹衝稱象的故事引出曹衝利用水中的浮力稱象。提問:什麼是浮力?

(二) 學習新知

1. 感受浮力

把泡沫塊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觀察泡沫塊在水中的位置,用手指輕輕地慢慢地往下壓,感受水通過泡沫塊傳來的阻礙。(小組學生輪流試驗)

學生回答:什麼是浮力?(引導學生回答)

總結: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2. 測量浮力的大小

1)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每個實驗小組提供滑輪、水槽、測力計、量筒、細線等實驗器材)學生猜想用什麼方法測量浮力。

2)總結學生給出的方法,與原設計的方法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測量實驗。

a) 先用測力計測量泡沫塊受到的重力大小並記錄。

b) 然後,將滑輪固定在燒杯底,細線通過滑輪連接泡沫塊和測力計(如圖1)。

c) 接着,輕輕拉動測力計,讓泡沫塊分別處於小部分沒入水中、大部分沒入水中、全

部沒入水中三個狀態。當泡沫塊處於任一狀態時,分別記錄測力計的度數和量筒量得的泡沫塊入水排開的水量。

3)根據課本給出的圖示(圖2),列出浮力的計算方法:浮力=重力+拉力。學生根據記錄表中的數據對泡沫塊處於不同狀態所受的浮力的大小進行計算。得出浮力的大小。

4)實驗小組測量小木塊各個沉沒狀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實驗結束,各小組報告測量和計算所得的浮力大小。

5)提問:物體沉沒過程中,排水量的變化是怎樣的?(物體逐漸下沉,排水量越來越多,物體完全沒入水中後,繼續下沉,排水量沒有繼續增加。)

6)總結:物體浸入水中部分越多,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後,浮力大小不再改變。

(三)鞏固新知

學生課下測量大小不一的泡沫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並記錄下來。

三、板書設計

浮力:水阻止物體下沉的力是浮力

物理國中教案篇8

?§1—2運動的描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麼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閲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瞭解體育,還能深入瞭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麼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麼不同?

③説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麼?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裏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後提問:“為什麼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後,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麼是機械運動?

2.什麼是參照物?為什麼要選參照物?

3.什麼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