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上冊《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位於第八單元。這個單元以“科技創新”為人文主題,與《呼風喚雨的世紀》《電腦住宅》《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以及《人造發光植物》(選教材讀)一起,向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教育和培養探索求知的興趣;語文教學要素是通過閲讀理解和語言實踐,感受科普文語言的特點。

總結以往經驗,《飛向藍天的恐龍》與其他幾篇課文相比,具有如下幾項共識:其一,師生對“恐龍”這個話題都比較感興趣,但對恐龍的進化研究覺得很枯燥;其二,容易在課文字面內容上“糾纏”,忽視詞句實踐和表達方法的學習;其三,對考古缺乏認知,與“科學”這個主題切合不緊密;其四,課文較長,“點”“面”關係不好處理。基於實際,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字,會寫13個字。結合課文學習“輕盈、敏捷、毫不相干、形態各異、茹毛飲血、毋庸置疑”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

3、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發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流程

課前預習: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儘可能多得了解“恐龍”的一些知識。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談話導入:同學們好。科學技術不只能改變現在和未來,還可以穿越時空,還原億萬年前的世界,讓我們更好的瞭解生命,瞭解地球,瞭解自然和人類。這節課我們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

2、板書課題,檢查預習。

①借“恐龍”聊一聊地質及生物科學。

主要加深對“中生代”和“白堊紀”的認識:中生代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自2.51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前後橫跨1.8億年。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可以説三疊紀是恐龍的黎明,之後在侏羅紀達到鼎盛,白堊紀時代,50%的生物滅絕,包括所有的恐龍。

②讀一讀“字詞”。對比閲讀,談談自己的發現。

第一組:笨重、遲鈍、茹毛飲血。

第二組:輕靈、敏捷、凌空翱翔。

結論:第一組詞語用來寫“恐龍”,第二組詞語用來寫“飛鳥”,二者之間看似毫不相干,其間卻包含了漫長的恐龍演化為鳥類的過程。

二、理清思路,找出重點。

1、讀過初步閲讀《飛向藍天的恐龍》,思考這一課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請關注每個自然段的重點語句。

第一自然段: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第二自然段: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之後,科學家們提出,鳥類不僅和恐龍有親緣關係,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

第三自然段: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

第四自然段: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

第五自然段: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要點:藉助前兩句閲讀,體會語言準確、簡潔的特點;通過了解自然段大意,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綜合這幾個自然段,再結合課文題目想一想,課文重點介紹了什麼?是在哪個自然段具體介紹的?(定位課文第四自然段)

3.過渡:那麼這節課,我們就在科學家的引領下,穿越時空走進地球中生代時期,聚焦“恐龍飛向藍天的過程”,去欣賞科普文語言的精彩。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默讀初學,找出讀懂長自然段的方法。

2、小組合作,以時間為序,將第四自然段分成三個層次,理清脈絡。

3、組織交流彙報。

教學要素:説明語言準確,生動。作者用常見的事物打比方,用“有些……有些……”的形式進行分門別類説明,再現了恐龍從弱小到繁盛,從陸地到天空的演變過程。

4、重點學習“它們中的一些種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一部分。

(1)科學家進行了哪些推測?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如列表、導圖、圖示等等。

一些獵食性恐龍—逐漸變小—樹棲—滑翔—主動飛行(鳥)

一些獵食性恐龍—逐漸變小—地面上奔跑—主動飛行(鳥)

教學要素:科學推測(有依據的猜測-化石)。説明性語言要基於真實,表達需有理有據。

(2)關注最後一句話。抓住“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是對上面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形成觀點。在寫法上屬於“先分後總”。

四、梳理拓展。

1、説明一件事情的方式很多:語言描述、圖譜、表格……請結合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話説説恐龍是怎樣飛上藍天的。

2、總結收穫。

(1)語文要素:説明性語言的特點。

(2)科學教育:科學家嘔心瀝血,越來越真實地揭示着遠古時期的地球真相。遙想當時,我們腳下就可能是恐龍生活棲息的地方!

(3)聯繫實際:有條件的同學或學校可以開啟研學之旅——“諸城恐龍公園”。

四、佈置作業。

1、通讀全文,發現問題,上網搜索解決。

2、練筆。要求:以“恐龍”為話題,組織一段話,注意説明性語言的準確性。

教學反思

把以上教學設計落實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出以下三個設計原則。

一是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推動學習持續、深入進行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管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教學,還是聚焦重點段落的學習,都在問題引領下,由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課堂是學生自主發現和個性創造的空間,也是由課文閲讀走向生活閲讀、科學探究的橋樑。

二是凸顯要素教學。為了避免在故事內容上糾纏,上課伊始即定位了“欣賞説明性語言”的學習要素,在這個教學“主旨”的指引中,刪繁就簡,避免過多旁逸斜出。由於四年級還不要求學生掌握説明方法,可以在感受和體驗詞句特點的基礎上予以合理化滲透。

三是一課一得,講究實效。這是本單元最長的課文,因此採用了“重點段”學習的方式。雖然是一個自然段,但總字數達442字,不亞於一篇短文,再加上內容豐富,教學空間很大,也要考慮學習實效問題。教學實踐中採用圖表配合理解、複述加深認識的方式,落實“一課一得”,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