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讀書心得26篇 “記憶的樂章:音樂與閲讀的交響曲”

這篇文章將探討音樂與讀書之間的關係,探討音樂如何影響我們閲讀的體驗和理解。從音樂的節奏、旋律到情感的表達,我們將深入探討它們對閲讀過程的影響。通過音樂賦予文字以魅力和感動,我們可以更好地進入故事情節,與角色共鳴,並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欣賞。

音樂讀書心得26篇 “記憶的樂章:音樂與閲讀的交響曲”

第1篇

?國中音樂教學策略》一書是由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鄭莉教授主編。鄭莉老師多年從事音樂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發表大量論文,出版眾多著作與教材。

如何有效地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説,是難得機遇與挑戰。顯然,過去單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質量,要把握整體的質量與效益,需從音樂教學的結構人手,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即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等。在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時,教師具有相當大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音樂教師又如何轉變觀念,以適應《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呢?我帶着許多疑惑開始《國中音樂教學策略》的品讀……

?國中音樂教學策略》這本書是圍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及來自全國實驗區的音樂教學實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音樂新課程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和梳理,以便為中國小音樂教師、音樂教研員以及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分析、研究課程標準的思路和一個實施音樂新課程的教學策略範例。全書共由八章內容組成:第一章國中音樂教學策略概述;二章 “感受與鑑賞”領域的教學策略;三章 “表現”領域的教學策略;四章 “創造”領域的教學策略;五章 “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策略;六章 國中音樂教學方式實施策略;七章 現代音樂教育技術應用策略;八章國中音樂課堂突發事件應對策略。從宏觀到微觀,全面、科學、系統地分析與介紹了音樂教學策略的概念、價值、意義,以及音樂課堂中所涉及不同領域的實際操作細節等。

細讀之後,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在理性層面:認識到音樂教學策略的重要意義及價值,瞭解音樂教學策略的性質、功能和結構,理清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關係。在實踐層面:瞭解教學設計中教學策略的設定,教學實施中教學策略所發揮的作用,如何處理教學策略的預設和生成,通過大量的教學案例清楚教學策略的有效應用等。

藏克家曾説過:“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國中音樂教學策略》這本書最大特色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讓你看完本書後不再停留在教學策略是什麼的階段,而是進入如何運用、用好教學策略的層次,是一本啟迪智慧、能讓人思考的好書,值得好好閲讀一番。

音樂讀書心得26篇 “記憶的樂章:音樂與閲讀的交響曲” 第2張

第2篇

通過對音樂鑑賞課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音樂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樂鑑賞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選音樂鑑賞課之前,我認為音樂只是用來聽的。其實不然,音樂的功能不只是這些,所謂的音樂,廣義上來説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就是音樂。它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它能用有組織的旋律和節奏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

整個學期學習下來,對我印象最深的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下面就重點來談談我對這兩種音樂的學習心得:

古典主義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其特點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的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了近代鳴奏曲曲式的結構以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對西洋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在器樂方面成績比較顯著,它完善了一套純器樂的大型曲式,如獨奏奏鳴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它的主要特點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鮮明的時代感;曲式結構規範,主題樂思發展嚴謹,功能和聲完善,配器細膩,音色力度變化豐富;作曲技法上創造了動機展開的發展手法,用旋律模進、變速度、變節奏、變調性、變和聲織體等,造成樂曲發展趨勢。並規範了奏鳴曲式和奏鳴交響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義時期還確定了交響樂隊的組織形式,形成了完整的雙管編制樂隊。而在此之前的樂隊裏,只有絃樂組是完整的。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及打擊樂有組織的充實到樂隊後,加強了樂曲的和聲效果,樂隊演奏時能產生渾厚、均衡、色彩豐富的音響。這種樂隊組織形式一直影響着以後的音樂發展。

在古典音樂派別中,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維也納古典樂派”有以下風格特徵:強調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會意義;世俗因素增強(民間音調與舞蹈節奏運用);音樂作品結構嚴謹勻稱(整齊的方整性樂句);主調和聲成熟並佔統治地位;樂思發展清晰,邏輯性強,旋律追求優美動人的氣質;情緒明朗樂觀(但由於理性精神的影響,往往比較剋制、沉着,而不是狂熱的傾訴);曲式多采用奏鳴曲和奏鳴套曲曲式(與後來的浪漫樂派形成鮮明的對比);簡單的説,崇尚理性、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形式嚴謹、含義深刻、語言通俗是這一音樂時期的典型風格特點。

浪漫主義音樂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浪漫主義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是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浪漫主義音樂特別注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浪漫主義音樂家燦若羣星,他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如:貝多芬的名曲《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聞名於世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等。

通過這個學期對音樂的學習,我不管在音樂常識、音樂家及其作品、音樂鑑賞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總的來説,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受益匪淺!

第3篇

唉,我一提起我們家的夜晚就……還是讓我來給你説一下吧。

每到夜晚,我家附近就會響起那“美麗動聽”的音樂:“我的熱情,好象一把火,燃燒了冬天的沙漠……”要麼就是:“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那歌聲,讓人“回味無窮”啊!

雖然找不到播音樂的人,可日子還得過吧,我的作業還得寫吧。每天晚上,我硬着頭皮做作業,“享受”着每晚必“吃”的“大餐”。

時間就像箭一樣飛走了。十一黃金週,我們全家出去外面享受了一把後,發現每晚的“大餐”沒了。啊,真是大快人心啊!我躺在沙發上想着。“你快樂嗎?我很快樂……”我從沙發上蹦下來,快樂的歌唱。

我在享受了幾天後,估計是那人又想讓我們“享受一下”。我在某一天寫作業的時候,一個歌聲響起:“不要再來傷害我……”

我的天哪!篡改一下《該死的温柔》的歌詞:你這該死的音樂……

第4篇

我讀了這本書.書裏講的是,一隻住在地底下的腿鼠聽見音樂家拉的機提琴好聽極了,於是它也買了小捉琴想要拉小提琴。一開姑鼴鼠拉的聲音很難聽,但它沒有氣累,每天都練習拉小提琴,終於拉出了美妙的聲音。

通過這個故事讓就看到了晏鼠的認真和堅持。要像得鼠一樣朝這白己美好的方向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成功。

第5篇

這個晚上鼴鼠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晚餐,他生活很不錯、就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有一天晚上鼴鼠看到電視上有個男人在拉小提琴,他也想演奏那麼美妙的音樂。於是他白天挖地道晚上練習小提琴。一開始他拉的音樂把 小樹上鳥兒都嚇跑了,他還是堅持練習,從一個音符到一首曲子的練習,一年又一年練習着小樹苗都長成大樹了,大樹上住着好多鳥兒們都是被鼴鼠的音樂吸引來的。我要像鼴鼠學習他做事的堅持!!!

第6篇

我今天讀了《鼴鼠的音樂》這本書。書裏講的是,一隻住在地底下的鼴鼠聽見音樂家拉的小提琴好聽極了,於是它也買了小提琴想要拉小提琴。一開始鼴鼠拉的聲音很難聽,但它沒有氣累, 每天都練習拉小提琴,終於拉出了美妙的聲音。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鼴鼠的認真和堅持。我要像鼴鼠一樣朝的自己美好的方向堅持不懈的努力,一定會成功的。

第7篇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個音樂,我想起來的不是枝繁葉茂,藏匿山林的古剎,而是十八相送的梁山泊與祝英台。每走一處,彷彿會有一潭清水映照着那一對痴男怨女,他們不知疲倦的相送,九曲十八彎,或許音樂過於纏綿,每一個音符代表着的不只是微風后的細雨,花枝下的曳舞,夕陽下的蝴蝶,更深層次的是那份生死不離的情意。

也許我妄自菲薄,那只是人的一個幻覺,人們喟歎你為詩痴,詩歌瘋子,並非只是言簡意賅,那明明是行跡天崖的僧侶,飲一缽清水,行與江南江北,穿梭與古木叢林,就算是踏入人間,也只是微然一笑,本潔還來,本潔還去,縱然是桃花滿天,我自巋然不動。

然而我相信沒有不動凡心的人,就算是德高望眾的僧尼,也逃不岀世俗的紛亂雜擾進而脱離昇天,我相信他們是在刻意逃避自己,逃避自己的一顆心,怕自己的心太過脆弱,才將自己華麗的人生獻與青燈古佛,求得心靈的一席之地,在這大千的世界,云云眾生之中,也許,每一個人真有一位菩提保佑着,也許,還有一面明鏡暗自照耀着毎一個愛傷的心靈,也未嘗可知,我們必定是個凡人……

動人的旋律,彷彿是一泉叮叮鈴鈴的泉眼,汩汩地從久遠的年代穿石而來,泌人的心菲,在深山中徑自流逝,作雨化霧,鬱結成花之淚,竹之嵐,或行雲流水,化詩成海,我相信千年之前,寫曲的先生是一位痴情的種子,在老林的巖石上,引脛高亢,翹首以盼,他盼望自己的情侶踏着這首輕快的曲子,沿着這枚熟悉的泉眼姍姍而來……

不信,你聽,那歡快的樂曲,他們一定手牽着手,如若兩隻纏綿的蝴蝶悠然而來,又遁世而去……

第8篇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是美國作家保羅·亨利·朗的作品,它可以被稱之為是一本超越時空的音樂通史經典之作。

全書一共二十章,內容從古希臘、格里高利藝術與它的影響範圍、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交匯,一直到19世紀末的現代音樂的出現,雖目錄是標準的時間軸順序,但內容上卻並不完全按照時間,而是採用了一些對比的方法來講述,比如在晚期巴洛克的章節中,對於意大利歌劇,作者先是講述了“意大利歌劇在德國”,而後一節則是“意大利歌劇在英國”,通過對比的方式講述了意大利歌劇的一些特點以及在不同國家的發展。

通讀了這一本西方音樂史學著作後,使我不光對於西方音樂的發展有了系統化的瞭解,也對於西方文明的發展有了淺顯的的知曉。結尾部分作者寫出了自己大半人生中對於音樂的思考以及自己真摯的感想,也使我感悟良多。這本書中包含了大量的音樂術語與樂理知識,對於一些缺少音樂學習背景的讀者來説可能閲讀起來有些細緻與晦澀,但若是想要了解西方二十世紀之前的音樂史主體,這本書理應是最值得推薦的書目之一!

第9篇

言語盡頭,音樂響起,這好像是作者田藝苗老師的某篇文章題目。我理解為,“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不過,對本書而言,還有一層最直接的語意——書的末尾,文字之後,有書裏提到的所有音樂二維碼!哎,田老師咋不早説有彩蛋呢。害我四處找曲,還不能確認是不是找對了,後來嫌麻煩,索性只看不聽了。不過也好,現在聽着音樂,一邊翻回前面的章節,權當温故知新吧。

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兩年。最開始是從老大那無意得知的。她的寒暑假作業中有一門“雲課堂”,要在網上選修音視頻課,課程有葉嘉瑩講詞、雨果作品等。有一次她選的正是“穿t恤聽古典音樂”。我被這題目吸引,恰巧看到微書上有,就收來瞧瞧。看了一小半,擱下了。期間,機緣巧合,得妹子贈票一張,獨自去看了場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演出,又翻出此書。有趣的是,後來我天天假模假式地聽曲,始作俑者老大同學卻壓根不為所動。她説,她還沒到聽這個的年紀……

呃,也許吧。她還這麼年少。那些陽光雨霧、風花雪月,那些相遇與別離、得失與成敗,那些暗夜裏的痛哭、咬緊牙關的堅持、撥雲見月的微笑,猶待她一一譜進人生的樂章,她又何必着急?

而我呢,不管怎麼説,倒還真享受當下隨心所欲聽“這個”的年紀。一不為功用,二不為技術——不必為了所謂培養高雅氣質或增添時尚社交話題而聽,也無須像田老師一樣將曲子的樂器旋律表現手法進行深究細研,單單為聽而聽,多好。晨跑時聽《勃蘭登堡協奏曲》,竟然聽出一點喜慶味道,於是搖頭晃腦,步履輕快;做飯時邊聽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邊切牛肉洗芹菜,像是混搭,莫名喜感;午睡前聽一首《g小調夜曲》,叮叮咚咚之間,睡意便昏昏襲來。如果湊巧在某首協奏曲中分辨出卡農與賦格,在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中觸摸到老家屋後那片林中升起的霧氣和呼呼刮過的海風,在舒曼《童年情景》裏回憶起捉迷藏與騎木馬的快樂,那真是意外之喜。3月去大劇院聽的那場大提琴和鋼琴二重奏,有貝多芬、柯達伊、德彪西和勃拉姆斯,都是無標題音樂,某某奏鳴曲,不像《沉沒的教堂》《亞麻色頭髮的少女》那樣有個標題引導想像。我很忐忑,怕聽不懂。事實上也真沒聽懂。然而很奇怪,貝多芬的曲子響起時,我在黑暗中莫名其妙地淚流滿面。不是悲傷,不是感動,或許只是深藏內心的隱祕情緒自顧自找了個出口,於此瞬間汨汨流出,讓我在這個短暫的春天夜晚,片刻出離。

感謝田老師打開一扇窗。她以優美形象的語言,從音樂的物理規律、心理體驗等切入,告訴你古典音樂怎麼聽,然後再告訴你技術只是手段。“你若可以卸下一切,與之坦然相對,才會聽見音樂中的真摯與渴望,也聽見那一刻自己心裏的真實迴響。”言語盡頭是音樂。一起聽音樂去吧。

第10篇

笛卡爾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是的,我願意追隨着作者的文字,感受作家筆下的人物的喜怒哀樂,傾聽作家用他的筆觸告訴我的人生哲理。暑假裏,媽媽送給我一本《音樂之聲》。我懷着虔誠之心,閲讀了它,與書中的瑪利亞進行了一次心靈的談話。

?音樂之聲》説了一個這樣的故事: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精神,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但書中最能激勵我的還是瑪利亞那一股子“倔勁”,她正是靠着一顆頑強的不屈不撓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現在擁有着良好的學習與生活條件,但是做事經常吃不了苦,缺乏毅力。自小我就喜歡隨便寫寫記記,老師對我的小片斷也時常讚譽有加。上學期我還被選進了學校文學社,我興奮極了,幻想着自己能像那些大作家一樣,發揮自己的寫作天賦,寫出“一語驚人”的文章來。每天放學後,我都要在文學社裏學習寫作半小時。可是刻苦練習的付出沒有換來成功的收穫,在後來的作文競賽中,我榜上無名。我沮喪極了,發誓再也不去文學社了!媽媽看出了我的異常,當她瞭解了情況後慈愛地對我説:“孩子,沒事,你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調整。”

現在,我終於懂了,媽媽!你把你要説的話都寄託在了這本書上。在媽媽的鼓勵之下,在瑪利亞頑強不屈的精神的激勵之下,我開始每天閲讀、做筆記,投入地寫作。每次看到表弟表妹們玩耍,看電視,我也會偶爾心動。但我還是控制住了自己,我告訴自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一個假期,我記了厚厚的一大本,寫了不少的日記作文。開學的第一天,我請求老師:讓我再回到文學社吧!我知道該怎麼做了!老師看了我的作文,欣慰地笑了。

哦!感謝瑪利亞!是她賦予我一份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這將是我一生的財富!

第11篇

去年,媽媽和我一起觀看了一部老電影——《音樂之聲》,我被裏面精彩的故事情節和動聽的音樂所吸引。今年暑假,我閲讀了《音樂之聲》這本書,同樣讓我深受啟發。

?音樂之聲》是美國女作家瑪麗亞·奧格斯塔·特拉普的第一本自傳。作者與海軍上尉格奧爾格結婚後不久,便帶着全家離開奧地利,前往美國,逃離了納粹德國的魔掌。在美國後特拉普家族,她一邊用歌聲打動着成千上萬的歐美聽眾,一邊經營着在佛蒙特州買下的農場。最後,她終於擺脱了貧困,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全家還成為了“同心同德”的成員。

讀了這本書,我也想到了自己,發現了自身的許多缺點。面對問題,特拉普家族並沒有想着去逃避,而是想着如何解決,最後終於成功了。我以前在背古詩時,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生字和生詞,我總是懶得去查詞典,而是選擇矇混過關,現在想來,我感到十分慚愧。

特拉普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然欠着債,但仍然能鎮定自若地經營着在佛蒙特州買下的農場,絲毫沒有被貧困打挎,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我在學習中,只有一道題目不會做就會急得要命,纏着媽媽問答案。經媽媽一指導,我就立刻明白了過來。我也很後悔,要是我再想一想,不就會做了嗎?

我要學習特拉普家族,勇敢地面對困難,樂觀地面對生活。那樣,我們的人生也會很精彩!

第12篇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説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温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第13篇

鏡頭切入:山——現,明淨清新,曲折有度;歌——起,音符跳躍,輕快動聽;舞——動,簡單綽約,樸實動人;歌為舞起,舞因歌動,燦如雲錦,絢爛如春花。這是電影《音樂之聲》的開始,瑪利亞活潑爽朗的歌聲讓山美水綠情動。大自然如此的牽繫着每根愛美的神經,因為這是音樂的世界,這是快樂的世界,更因為瑪利亞那顆熱愛大自然,熱愛音樂,熱愛生命,勇敢,自信,追求自由、樸實的心感染着屏幕前的你我他。

?音樂之聲》是一部極易看懂的電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不管是第一次看還是看過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電影裏,瑪利亞是一個不合格的見習修女,在修道院裏,在修女們的眼裏,她愛惹麻煩,她爬樹,吹口哨,頭巾下的頭髮裏還帶髮夾,大逆不道。她讓人疼讓人惱,是一個謎一樣的女孩,她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悔過出於真心,她能讓修道院裏嚴肅的修女發笑,她是天使,是搗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別的修女們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音樂,熱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看到了瑪利亞的那顆心,她明白那顆心要與大自然同在,要擁有屬於她自己的更廣闊的天空,而不能呆在與世隔絕的修道院裏。於是,院長介紹瑪利亞到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電影最能激勵我之處,是瑪利亞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作的思想準備。瑪利亞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個家教,但她對自己有信心,她相信力量不存在數字裏,力量不存在財富中,力量存在一夜安眠中,要醒就醒,那是精神,把心交給信心,她對信心更有信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困難、挫折考驗着我們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過於脆弱,樹立一定自信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前提,看過很多關於增強自信心的文章卻收效不佳。但是在《音樂之聲》的這個場景中,聽着從瑪利亞嘴裏泊泊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就那麼跨步之間被制服了。

電影裏最快樂的情節要數瑪利亞與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了。開始雖然孩子們排斥她,捉弄她,在她口袋裏放癩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鬆果,讓她難堪。但她理解孩子們成長中的各種苦惱,她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引導他們,很快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那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回到家裏,發現被他當“水兵”訓練的孩子們已變成了一個很好的合唱團了,而以前家裏冰冷的氣氛也變的活潑有生氣了,孩子們的歌唱聲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瑪利亞和孩子們的期待下,這位因喪妻而變得抑鬱寡歡的冷漠上校終於拿起吉他,彈起了他最喜歡的那首奧地利民歌《雪絨花》。與父親擁抱在一起,孩子們終於又找回了慈祥的父親,特拉普上校也終於感覺到了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種久違的幸福感覺湧上心頭……

電影中最感動之處,是瑪利亞與孩子們、特拉普上校一起克服困難的種種場景。當瑪利亞喚起對特拉普上校的愛情時,她知道上校要與男爵夫人結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長對她説:that you have to look for your life(你必須追尋自己的生命。)她重新又回到了特拉普上校家,追尋自己的生命,她勇敢的去面對,終於和特拉普上校結成伉儷,然而生活中的磨難沒有止境,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和瑪利亞接到了柏林的來電,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務,他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於是他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於嚴密監視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退縮,而是藉着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裏的歌《雪絨花》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心聲和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最後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瑪利亞一全跨過了阿爾卑斯山,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電影落下帷幕,可是那歡快的歌聲,動人的場景卻將永遠印在我的頭腦中,鼓舞我向前,將讓我學會堅強,不畏懼困難,時刻對生活充滿信心,快樂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電影《音樂之聲》告訴了我,人世間最美好的就是真、善、美!教會我要用善良與充滿愛的心去對待身邊的人!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第14篇

一位藝術家的形成,是由許多個人特殊的因素所發展出來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聰慧、靈敏、易於變通,處在任何環境下都有強烈的學習慾望;即使面臨的是崎嶇道路,仍然頑強的、辛勤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在音樂生涯中,各種障礙都可能發生,因此我們必須是絕對的樂天主義者。只有這樣,才能毫無怨尤的花上無數小時、數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在一段非常平凡、不顯眼的技巧上下功夫。

在練習每首樂曲之初,我們必須能顯想象出音樂裏每一個音符的音色,每一樂句的走向,及整個作品欲表達的情感與氣氛。有了想像後,還需要有能力把這些意念顯明地傳達出來。如此,我們創造出來的境界,才能馬上在聆聽者的心中引起共鳴,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音樂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般,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比任何話語都更能打動人心。而能夠在情感上與人們相互交流的音樂演奏,便是世間最光輝與神聖的榮耀,它使得極盡枯燥與單調平凡的練習,都變成了無比快樂的過程。

將音樂線條演奏得圓滑有方向,使音與音之間具有黏密性、不中斷對於一位鋼琴家來説,是相當重要的要求。音樂的表達永遠都需要以自然地流動為依歸。

一個鋼琴家,在練習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將樂句的氣氛與精神,簡明而完整的表現出來,傳達作曲家所希望我們傳達的信息,練習時,分析樂曲的每一個句子,然後用平靜且能聽見的聲音告訴自己,你認為某一樂句欲表現的情緒是什麼:是愉悦、悲傷還是思鄉、抱怨?是痛苦、歡樂,還是熱情、預言?在你決定了最適當的感覺後,將這種“感覺”在鍵盤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試驗,直到你雙手彈奏出來的音樂成功地呈現了先前在口語上給於自己的提示。

在彈奏每個樂句的結尾時,身體和音樂必須同時做到一個自然地反映—呼吸,雖然我們不可過度與誇張的.呼吸,但是絕不能沒有。呼吸使得我們帶領聆聽着在有準備的情況下進入下一個樂句,也使音樂的緊密度被完整且堅固的保持着。

關於音樂中的“漸慢”,不論樂句是基於何種音量上,“漸慢”都必須自然而且幾乎無法被察覺到。音樂的段落和文學一樣,在每個段落中,我們都可以用幾個字或是幾個音符,將它們重要的意思扼要的講出來,每一個重點都是前一個重點的延續與後一個重點的前述。在樂句中找到表達重點的三個基本程序:1.全神貫注地將音樂線條完整的彈出來,沒有絲毫間斷。2.決定樂句的氣氛,而後使樂句中每一個音符與細節都在這個氣憤的引導下被彈奏。3.找出樂句或段落的最高點,使音樂在進行時有一個移動的方向。

節拍器是練習必備的工具,先從很慢的速度—節拍器上的60開始,然後62-64-66,一點一點快起來,再從60,以“3” 的進度練習,熟練後以“4”“5”的進度練習。這樣的練習方式可以達到極肯定且平均的控制。但是節拍器的重要性,僅僅是我們在某個練習階段上,一個“最佳的工具”。它最大的意義亦止於此。雖然它幫助我們克服了許多艱難技巧及完整彈奏上的障礙,並測知我們在每一首樂曲上所能達到的速度極限,但是在這一切都圓滿做到後,我們必須學習從節拍器的訓練裏超越出來。鋼琴家欲在琴鍵上飛舞,有三個要點必須做到:第一,運用節拍器慢速度的訓練去克服所有技巧上的障礙;第二,除掉對節拍器的依賴;第三需要訓練雙手能自由肯定的出入琴鍵。

耳朵的重要性。鋼琴家們依靠耳朵的指引,可以在觸健上做出千種變化的音色。舒曼在他的《給年輕音樂家的規則與箴言》中提醒年輕的音樂家們應儘量的打開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細微的響聲,像門鈴聲、玻璃窗震動聲,或鳥兒歌唱,等等。在傾聽中,同時發掘這些聲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走向。耳朵一旦對周遭環境的聲音產生了高度的敏感性,便有助於我們在不同的場合裏、不同的鋼琴上,彈奏出最恰當的音色與音量了。

從最慢的速度開始練習新曲,在節拍器上找尋一個能使手指舒適而正確的彈奏出每一音符的速度,在這個速度上不斷練習,知道手指在鍵盤上已有完整自主的控制力後,才稍稍加快,在速度上採取一點一點漸近,如果一下跑的太快,不僅無法增進任何彈奏的能力,反而危害了我們在表現一首樂曲時,所應具備的均衡控制力。李斯特的練琴方式,開始練習一首新的樂曲時,分五個步驟來研究樂譜。第一次看譜時,仔細的看清楚每一個音符確實的位置;第二次仔細分辨音符的時值;第三次,分析樂句的音色,由不同的音色來表達情感上細微的變化;第四次,仔細的分析高低譜表內所有的聲部,出了明顯的主題之外,他總希望能在找出一些可以醒目加強的細小旋律和線條;最後的步驟中,決定他要的速度。結束這五個步驟的看譜後,他開始在琴鍵上練習。

第15篇

這本書越讀越覺得不像是跟音樂有關的書籍,而像是一本講靈性修行的書籍。書中對於音樂的理解,在很多其它的事物上也都可以找到相同的理念。

本書在開篇時就講到了“我無法教給你任何東西,我只能向你展示”,這句話與我的理解不謀而合,它告訴了我們知識的傳遞的路徑和方式,同一堂課上,不同的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來自於老師嗎?當然不是,區別在於學生自己這個接收者。曾經有一位老師她説她教了我很多東西,但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如果我沒有自我反省、用心傾聽和理解、不斷改變的實際行為,她什麼都教不了我。就像書中所説“知識是無處不在的”,它就在哪裏,就看你有沒有想要它的渴望,有沒有能夠看到它的眼睛,你看到汽車在路上跑,鳥兒在空中飛,人們在大聲的説話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藴含了無比豐富的知識,但是你看得多了,就習以為常的忽略了它們的特別,就忘了這些事物背後所藴含的知識,以及潛藏在這些事物背後的規則。

書中説“我們學音樂久了,就變得只注重音符,只會彈奏樂器,而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其實對於人生中的很多事來説都是如此,走的時間太長,就不知不覺偏離了軌道,忘記了當初為何踏上這條路,忘記了初心,對於現在開始學習音樂的我來説也是如此,腦子裏只有拍子、音符等等,而忘了自己是因為喜歡音樂才開始學習,忘記了音樂的美才是我要追求的東西。現在,我也能夠理解為什麼有的職業音樂家會羨慕那些業餘愛好者,為什麼有的音樂學者會説在對於音樂的理解上專業人士並不見得比業餘愛好者有更深刻,學習了音樂理論也並不見得就能讓你理解音樂的美好之處。

我常常想為什麼一段舞蹈在和一段音樂完美結合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完美融合的律動感,當我看到書中説“音樂的振動”時,我才明白,這種通過聲音振動頻率與視覺節奏的同步,能讓人的身體產生一種共振,這種共振會帶來一種律動感,如果你看一段沒有音樂的舞蹈動作,也許你會覺得有些怪異,這時你就能體會出這種差異了,就能感受到音樂對於身體的振動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書中提到了一個理念,就是當你在學習音樂或者演奏音樂時,必須忘記技巧,順其自然,這樣的理念與阿斯湯加瑜伽中的理念不謀而合,阿斯湯加的理念是通過不斷的對於體式、收束法的練習,讓身體徹底熟悉體式動作,從而忘記所有的動作技巧,專注於呼吸與體式的結合、凝視、收束這三者的完美合一,進入那樣一種無我的狀態,停止思維的干擾,而要實現這個過程就必須順其自然的練習,在控制和不控制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這也與書中所説的既要專注也要不專注是同一個理念。

同時書中也強調了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當下,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強調了感恩,這其實是我們現代人生活中很多問題的來源,要麼一直想着過去,要麼一直想着未來,要麼總是隻想着自己,當你開始嘗試去關注當下,去傾聽他人時,一切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成功和失敗,那個對於人們來説更危險?”這是本書放在結尾章節的一句話,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取決於你如何看待,這是一個人生理念的問題,如果説成功和失敗是人生狀態的兩端,那麼中間狀態才是最佳的,有的人認為人生就應該成功,那麼他很可能無法面對失敗,有的人認為人生總是充滿了失敗,那麼他很可能無法贏得成功,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只是一種外在的標準或者看法,根本不重要,關鍵是這樣的一段經歷對於你的人生來説意味着什麼?經過這樣的一段經歷,你是否更加了解自己,瞭解現實。

第16篇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説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着從瑪麗亞嘴裏汩汩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書中,聽着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本書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第17篇

活潑開朗的瑪利亞伴隨着藍天大山華麗麗的登場,彷彿把我也帶上了郊外的世界,心情一下子驟然放鬆,一聲清脆悦耳動聽的歌聲入耳,讓我的眼睛和耳朵都離不開這部經典電影,1963年的《音樂之聲》。

喜歡歌唱,無拘無束、熱愛自然、活潑好動的瑪利亞無疑是幸運的,得到了修道院院長的理解與庇護,在眾多修女的聲討聲下,院長讓瑪利亞離開修道院去當家庭教師,走出修道院的瑪利亞,對未知世界也充滿了惶恐與不安,瑪利亞用歌聲驅散了自己心中的小魔獸,開啟了新的生活。

在規矩森嚴、冷酷嚴謹的特拉普上校家裏有着7個年齡不同,性格迥異的小調皮,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來驅逐新的家庭教師瑪利亞,瑪利亞一次次的化解她遇到的麻煩,上校看穿竟不拆穿,我不禁為男主人公的睿智而拍手稱好。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和自己的善良感動了孩子,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看到這部電影,大部分觀影者感動於瑪利亞的善良,對待愛情的堅貞,沉醉於電影裏面的歌聲。當然,毋庸置疑,電影裏面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等至今耳熟能詳。而最讓我動容的則是影片音樂背後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上校對祖國母親的深深地愛。

影片中上校在度完蜜月回到家,看到家裏竟然懸掛着帶着納粹標記的旗子,毫不猶豫的一把扯下撕掉;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説“與德國和平地合併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不念友情,怒斥中帶着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瞭解你”……在納粹分子的嚴格監控下,帶着全家人一起上台演出《雪絨花》,最後一次表達了對國家深深地愛。

第18篇

讀完了這一個故事,感到這篇文章非常棒,而且富有哲理,每個人都會被它的內容而感動。

文章講的是一個對音樂有狂熱興趣並很有天賦的小孩揚科,因家裏實在太窮,所以連小提琴也買不起,他去看地主僕人的小提琴,不小心觸動了琴絃,被人發現,被打死了的故事。

都是貧窮和社會主義的不公道埋沒了一個天才啊!小揚科有着非凡的音樂才能,它能把萬物發出的聲音想象成音樂如果它的家庭富裕,又有人指導他的話,那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寫出無數美妙的歌曲。但老天還是沒有把好運賜給揚科。我想到了“好運”二字,不由得想到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我以前總是買遠現在的生活多麼多麼得不好,自從再網上看了這篇文章後,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是一個出生在非常富有的家庭的孩子,本來應該很幸福,但他對現狀並不滿足,想要有花不完的錢。終有一天,他爸做生意失敗了,破了產,錢都還債去了。那家人又要從頭開始打工,那家的孩子只能天天吃白飯,穿舊衣服。那孩子常常對自己説“唉,回到以前該多好啊!”其實還有更多人比我們不幸,我們能這樣子已經很不錯了,那篇文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記着,在你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不好運的時候,你要想:還有人比我還不好運。而且要堅定而自信的對自己説一聲:“我是世界上運的!”真的我是世界上運的!還有比我更不幸的,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麼好的條件嗎?

第19篇

今天,我讀完了《夏日音樂家》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好看,它是一本兒童科技漫畫書。

書中主要寫了蟬、蚋、螞蟻這三種動物之間的故事。其中蟬的名字叫小樂,它的天敵是螞蟻和蚋。

小樂的媽媽剛剛產完卵之後,蚋馬上衝進了蟬媽媽的洞房裏,產下自己的小寶寶,可憐的小樂的兄弟姐妹變成了蚋寶寶的大餐。

我不喜歡蚋,因為蚋不勤勞,為了自己而犧牲別人的寶寶,但有一點蚋非常聰明。

小樂的媽媽產完卵後,耗盡了全身的力氣,掉落在地上死了,臨死的時候蟬媽媽給自己的小寶寶唱了一首歌謠,是這麼唱的:寶寶啊!我可愛的小寶寶們!用你們那脆弱的身體,在這個世界頑強的生活下去吧!我的小寶寶!這個世界裏有很多可怕的東西!一定要小心奸詐的蚋;一定要小心狡猾的螞蟻!寶寶啊!我可愛的小寶寶們!用你們那頑強的毅力,在今後的漫長的歲月裏好好的生活下去吧!媽媽好擔心啊!你們要忍耐再忍耐!要忍耐孤獨的生活,還要忍耐黑暗的生活!寶寶啊!我可愛的小寶寶們!媽媽不能再照顧你們了,請你們原諒媽媽吧!媽媽會永遠愛着你們!這首歌謠是寫的媽媽的囑託、期望和愛。勇敢的小樂沒有讓媽媽失望。我非常佩服小樂的勇敢的精神。

這首歌謠,不也是唱給我們聽的嗎?我們應該也不能讓媽媽失望。

第20篇

我聆聽音樂,聆聽古典音樂的柔美浪漫;聆聽交響樂的磅礴震撼;聆聽輕音樂的空靈純淨;聆聽音樂劇的生動精彩,我熱愛音樂。

“音樂是靈魂的伊甸園。”小的時候,音樂對於我們是單純的,是歡快的。因為我們聽不到音樂的內心,我們的心靈只接收了她美好的旋律,那旋律是單純的樂音,樂音總是令人愉悦的。長大後,我們聽到了音樂的歎息、音樂的哀愁、音樂的哭泣、音樂的歡笑……我們於是看到了音樂,看到了她的心思、看到了她的曼妙,於是跟着音樂一起歎息、一起哀愁、一起哭泣、一起歡笑。音樂儼然變成了一位智者,透過她,我們看到了世間百態,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也找到了自己靈魂的伊甸園。人生至此,足矣!

音樂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教導我們怎樣找到自己的方向,怎樣淋漓盡致地開拓我們的未來。然而,不管我們成功與否他都仍然笑呵呵地張開懷抱等你來,它不會因為你失敗而放棄你,不會因為你成功而附和你,不會因為你貧窮而不理睬你,他永遠是你的朋友,永遠地鼓勵你、支持你,為你的心靈提供休憩的天堂。

音樂是人類的靈魂,是人們情感的寄託,是人們的精神糧食,無論什麼時候,人們都離不開音樂,她能啟迪智慧,能讓人產生遐想,既能給人們帶來歡快,也能給人們帶來憂傷。

疲憊的時候,聽音樂,放鬆自己,陶冶情操,每當聽到那憂傷的音樂《葬花吟》時,都會忍不住融入音樂中去,被音樂旋律所感染,靈魂被音樂所牽動。高興的時候,我會去聆聽輕音樂的真諦,我會拋掉一切煩惱和憂傷,在那裏如同沐浴春天的陽光,充分享受音樂帶來的歡暢。

書中有篇文章這樣寫道:“即使是剛強的人,也常會在音樂之前產生腳軟的感覺,想停下來歇歇,驀然忙起與現實不相干的事。”是啊,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那種美妙的音符,即使是完全不懂音樂的人們,也能感受得到它的柔軟和親近,那種由遠而近,緩緩而來的美妙感觸,多麼地令人讚歎、痴迷!那種無與倫比的震撼,又豈能只是隻字片語能描繪得清!音樂和諧着旋律,多麼像美妙的小精靈,遊走於五線譜間。

“樂在不經意間感染豐富了心靈,心靈因為音樂而讀懂了表達。”是啊,不知曾幾何時,我們的心缺乏了感動,我們的眼睛缺少了發現,我們的耳朵失去了“聆聽”,於是,這個世界開始變得不可愛,人們總會抱怨今天的生活,卻不知這樣的生活到底來自何處,音樂讓你發現這些問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靈動,又給我們的身邊增添了多少美好的風景!

聽音樂真好!當美妙的音樂響起,讓我們把塵世間的喧囂與煩惱全都忘記,在動人的旋律裏發現自我,陶醉於美妙的天籟!

讓我們的心靜下來跟着音樂去飛翔,遠離喧囂、遠離煩惱,讓我們不枉此生!

第21篇

閲盡全書,不一定是最美,卻將不那麼枯燥的故事串起來,讓音樂穿越時空響起來。

讀者們可以一起回顧一下:從距今8000年前最早的樂器笛説起,想象一下一根長長的白色腿骨上打出一個個類似笛子上的圓形小孔,在還沒有文字出現的星球大地,先人們便會把骨笛放在嘴邊吹奏處悠遠的聲響,這是來自遠古的音樂。

然後,鏡頭轉向古希臘,神話傳説和音樂交融在一起,奧林匹斯的神祇們不甘寂寞,光有管樂怎麼行,冥府的暗夜栓不住小赫爾墨斯,他跑到古希臘最美的阿卡迪亞田園,撿到了一個空烏龜殼,發明了七絃里拉琴,我們可以腦補出穿着白色褶皺衣裙的美麗仙女,纖纖素手撫着里拉琴時的優雅姿態。這還不夠“仙”的話,再來看看風神埃俄羅斯吹過蘆葦的輕盈聲響,讓得不到女神緒任克斯芳心的潘受到啟發,發明了以姑娘名字命名的樂器排簫(又稱“潘笛”),以寄相思,自古以來,音樂便是與愛情緊緊相連。

第22篇

最近我們一直在讀《夏日的音樂家》這本書。這本書是法布爾先生寫的十部昆蟲學鉅作裏面的其中一本,主要講的是蟬短暫的一生,蟬是一位夏日的音樂家,他還是一位地下建築師哪!從這本書裏還可以知道許多關於蟬的祕密。

書的主人公是叫“小樂”的一隻公蟬,他的媽媽把他和他的他兄弟姐妹產下之後,就虛弱的掉在地上死了。因為蟬並不需要雨水,他們有一根酷似吸管的嘴巴,這張嘴巴是用來抽樹汁來的,因此蟬即使遇到非常炎日的天氣,仍然不缺水分。正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昆蟲都來向心地善良、心胸又寬廣的小樂要樹汁喝,態度都很客氣,小樂也非常願意給他們喝。可是他的一生中,一直有一隻螞蟻在騷擾他,這隻螞蟻的態度不同,他每次去問小樂要樹汁喝的時候,總是像討債一樣,橫蠻無理,後來小樂終於煩了,他飛到了另一個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可是沒過多久小樂就過完了他短暫的一生,他的美好生活也結束了。那隻螞蟻不知怎樣找到了小樂,他沒有為小樂的死而傷心,反而叫來更多夥伴把小樂抬了回去,作為冬天的食物吃了。

小樂幫助了螞蟻,螞蟻卻不回報小樂,小樂給了他一夏天的樹汁喝,他不感激小樂,反而把自己的“恩人”當做食物,我覺得這隻螞蟻非常的無恥,像他這樣的人也是非常無恥和可怕的。

第23篇

西方音樂史主要講的是歐美音樂的歷史,在內容上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一、音樂理論的發展史,二、音樂家的發展史,三、音樂作品的發展史,四、音樂美學的發展史。

上述四個方面構成了西方音樂史的重要部分,其中,西方音樂理論的發展史源於古希臘,發展於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在古典和浪漫時期有了質的飛躍,在20世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最多元化的一個時代。

音樂家的發展史: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音樂家記載在冊的很少,從中世紀開始,遊吟詩人、戀詩歌手等音樂家財大批湧現,在文藝復興時期,有著名的約斯坎,帕萊斯特利納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爾,古典的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 勃拉姆斯,20世紀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

音樂作品的發展史:從古希臘到20世紀,音樂作品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單聲部到多聲部,從單聲織體到復調織體,到和聲的產生,都驗證了音樂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

第24篇

?中國小音樂教育》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期刊,它包括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交流等等豐富的內容,同時信息量大,交流面廣。其中的文章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也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較深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結合自己的教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興趣和參與這一對孿生的姐妹,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好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音樂是抽象的,每個人聽同一首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講述得太多或對意境描繪得太具體,既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維,又阻礙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所以老師大可不必多費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悦體驗。但是老師如果不加引導,一味讓學生體會,學生也很有可能會找不到方向,就需要老師的牽引,使學生聯繫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正確領會音樂內容,如在欣賞樂曲《夢幻曲》時,讓學生隨着音樂展開聯想,教師輕聲啟發:"夜,靜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麗的仙女出現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飛向遙遠的夜空……"同學們在樂曲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個個身臨其境,優美的旋律把孩子們帶到輕柔飄渺的夢境中去了。

在音樂教學中恰當選擇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引導學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上音樂課時,我充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音畫結合"的形式,有機地把音樂與圖畫結合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新鮮感,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音樂課的形式是以動為主,以情引動,以動助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兒童愛玩、愛動這一天性,運用音樂遊戲、舞蹈、律動等,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和場面,將具有動感的音樂與兒童好動的性格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動動中去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如在歌曲《詠鵝》的教學中,由於面對的學生都是低年級的,年齡較小,我運用設置情景,曲後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學習歌曲,感受音樂,發揮其主體作用。具體做法是:設置情景,讓小朋友朗誦詩歌《詠鵝》,聆聽是個加入音樂是怎樣演唱的,講故事演示演唱順序,加入律動表演。

總之,《中國小音樂教育》期刊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表達出來,很好地幫助了我們音樂教師教學思想,提升了教學理念,並積極探索與實踐的結合,特別注意教學理念和研究成果運用在實際教學,指導教學工作。讀了這本期刊,讓我感觸很深,留給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覺得結合以上三點來力求創把自己的教學提上一個台階,而且要有創新,並且創新型的教師就應該主動反思、勤於反思,並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長處,修改自己的短處,揚長避短,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

第25篇

對於《西方音樂史》是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學習,由於大學期間的學習態度比較消極,導致5個月《西方音樂史》的學習,幾乎有沒有什麼收穫。由於當下濃厚的閲讀氛圍使我重新拾起《西方音樂史》。

?西方音樂史》主要是6個時期的知識:古希臘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以及浪漫主義時期。這6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會本時期獨特的特點。

古希臘時期主要講的是古希臘音樂和古羅馬音樂。古希臘音樂中汲及到音樂形式、音樂思想家、音體系的產生和主要的器樂,而古羅馬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音樂,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點。

中世紀時期音樂(黑暗時代)主要學到了發展初期的天主教音樂,宗教長期抹殺人性,神權統制一切。單聲部音樂——格里高利聖詠的形成、功能和特徵。多聲部復調音樂——“橫向變化”(1。奧爾加農。2。迪斯康特3。克勞拉蘇4。經文歌)。五線譜的發展過程以及產生的時間。世俗音樂的發展和主要的器樂。在沒有閲讀《西方音樂史》之前,不瞭解五線譜是怎麼樣產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線譜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這對於一位音樂老師的來來説是不稱職的,直到學習了中世紀時期的音樂才知道五線譜的產生時間和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有不同的樂派,每一樂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標誌,掌握中世紀發展起來的世俗音樂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了多種聲樂體裁,並學習到了這一時期的樂器和器樂的發展。

巴洛克時期我學習到了這一時期歌劇的起源和發展,併產生了大型聲樂套曲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具有代表性音樂家,像歌劇之國的意大利,法國、德國,也見識到了器樂的發展。

古曲主義時期對於我來説是最熟悉的,因為在剛開始學習鋼琴時,大多數接觸這一時期的鋼琴作品,通過學習《西方音樂史》後,更深的掌握這一時期的音樂發展。這一時期除了產生了偉大的古典樂派“三傑”: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外,歌劇和器樂隨着“三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產生了一種新器樂體形——“奏鳴曲”。

浪漫主義時期給我印象最深是這一時期的標題音樂,由產生到完整並拓展,這一時期的作曲家並不是一味地套取古典時期,而最重要的是吸收其精華部分並有自己的新創作,標題音樂就是一個新創作,並且把交響曲擺脱了由原來的四樂章結構,創作出了五樂章交響曲,這並沒有使音樂繁瑣,而是使音樂更加地完整和生動,加上標題音樂,更能使音樂欣賞者們瞭解作曲家作曲的心境和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讓音樂更加容易融入欣賞者的思想和總識。

其實,六個時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每一個時期裏都有器樂和樂器的發展,是一個質的變化也是一種飛躍,所以隨着樂器和器樂的發展,各種音樂也隨之發展起來了,像一條導火線,貫穿着西方音樂發展的始終。在學習《西方音樂史》一年後。給我帶來了具大的好處。能使我把教學過程和內容變得更生動,能吸引學生生的注意力,也讓我對西方音樂有了更深地瞭解,並能為以後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在書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隨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西方音樂也隨之進入20世紀的大潮中。20世紀對科學技術對創作工具、音樂表現手段、傳播方式等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音樂發展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繫。20世紀音樂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反叛。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意識形態,把20世紀音樂作為一種腐朽沒落的現象來看待。這種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反應到專業音樂界中。把20世紀音樂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代表了我國對西方音樂觀念的一種進步,從不接受到接受的一個過程,是漸漸以一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20世紀的結果。

西方音樂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為中國人接受,因此西方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26篇

童話故事總能使讀者受到一些啟迪,從而思想得到昇華,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布勒門的音樂家》這個童話選自享譽世界的德國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藴涵着浪漫的想象,幽默的諷刺,真摯的情感。

一頭驢、一條狗、一隻貓和一隻公雞因為年老體弱而受到了主人們的厭棄和迫害,它們沒有消極地等厄運的降臨,而是從無情的主人家逃離出來接伴而行,懷者美好的希望,準備到布勒門市去當音樂家。他們團結合作,戰勝了一羣強盜,過上了美好的生活。童話讚美和褒獎善良的動物們的團結勇敢、聰明機智、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諷刺嘲弄了強盜們的無知和懦弱,讓人明白美好的生活就要用勇氣和智慧去抗爭、奮鬥,命運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章的語言淳樸、幽默,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和民間特色。

?布勒門鎮上的音樂家》,故事中有四種動物,分別是老驢、老狗、老貓、老公雞,它們都是因為老了不能做事了才被財主趕出了家門,它們商量一起到布勒門鎮上去當音樂家。 它們越走越累,肚子也越來越餓,在路上它們到一家農舍,農舍裏有一桌好吃的食物,一幫強盜正坐在那兒吃喝,驢想出了一個好點子,驢對老狗、老貓、、老公雞説:“我們這樣........於是它們站在一起大叫在加上可怕的影子,把強盜嚇跑了,它們吃着可口的食物,它們吃飽了飯各自找了一塊地方很快就睡着了,早上它們收拾好了農舍,找了幾件樂器開了一場家庭音樂會,它們決定在這裏長期住下來,從些它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些財主太貪心了,它們老了以後不應該把它們趕走或吃掉。最後它們用自己的智慧自由地幸福的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