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2篇 相伴與成長:我們仨的共鳴

《我們仨讀後感》是一部作者楊絳的經典作品,描寫了一個家庭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小説以細膩的筆觸,真實的情感,展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牽掛和關愛。通過這本書,我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也領悟到了人生的珍貴和意義。

我們仨讀後感2篇 相伴與成長:我們仨的共鳴

第1篇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説:“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着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着孤單的身影,對着寂寞的枱燈歎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我們仨讀後感2篇 相伴與成長:我們仨的共鳴 第2張

第2篇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着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麼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於“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麼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彷彿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