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怎麼寫6篇 "書海啟航:文輯心靈之潮"

讀書心得體會是指讀書後的個人感悟和思考。在書籍豐富多樣、信息氾濫的時代,通過撰寫讀書心得體會,可以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度思考、總結與分享,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效果。本文將從撰寫讀書心得的要點、結構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介紹,幫助讀者更好地書寫有價值的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怎麼寫6篇

第1篇

知道閲讀是必要且重要的事,也喜歡裝一把文青,但內心的焦慮卻時不時跑出來折磨我,圈媽調查時,那新書有近20本沒拆封的,就是我了,於是帶着將信將疑的心情來到了圈媽講堂。

不學不知道,一學嚇一跳,首先,我有很大的閲讀誤區,認為一本書要認認真真細細閲讀才能把精華梗概弄清楚,而我在第一個小時裏,被新的知識刷新了認知。我很開心,圈媽告訴我們,可以用流水線閲讀的方式來解決家裏的存書。對於我這個嚴重拖延症患者來説,真的很振奮。

第二個讓我刷新認知的收穫,就是,我們被要求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讀書筆記的輸出,本來我就有要學習的意識,更堅定了我要學習多一門技術的信心。

第三個就是閲讀的方法和速度。要先林後樹,先大概閲覽這本書,然後再去細讀。我沒想到通過課堂上原理的解釋和逼自己一把的訓練,能給自己這麼大的鼓舞。信心和驗證高效閲讀魔力的時候要來了!

我現在要開始多做訓練,認真完成圈媽佈置的五天要完成的作業,只有在認真訓練後,才能掌握高效閲讀的方法,只有在大量閲讀的基礎上,才可以把書中的知識,吸收為自己的。

圈媽建議我們選擇簡單的書和自己的領域擅長的書,然後用新的閲讀方式來閲讀,鍛鍊自己的速度,並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在接下來的五天裏,我選擇的書是《遊戲力》和《一念之轉》,給自己加油鼓勁,向一起學習的學霸們靠近更多!

讀書心得體會讀書心得體會怎麼寫6篇

第2篇

讀完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麼,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平靜。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鎮,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着喜悦、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敍説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説説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餘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着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餘秋雨老師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餘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餘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着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餘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畢竟餘秋雨老師釀製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着餘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着,徘徊着,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裏真安靜”的孤獨與餘韻。

第3篇

夏夜,無意中捧起老舍的《駱駝祥子》,惡劣的生存環境和祥子的性格缺陷導致的多舛命運敲擊着我的心靈。

祥子的生活環境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説:“一個拉車的吞下去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擊打”。善良正直的青年車伕祥子,生活在北京舊三十年代,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是他的理想。他起早摸黑,省吃儉用,歷經三年如願以償。卻稀裏糊塗地被抓去打雜,車被奪走了。逃離苦海後,又被廠主劉四爺的女兒誘惑,不得不娶了虎妞,可虎妞又死於難產。從此“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變成了“墮落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如果不是那個黑暗社會的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迫害,祥子也不會從充滿希望走向墮落,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着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

在殘酷的社會現實中,有的人沉默死去,有的人吶喊反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祥子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更是懦弱性格的悲劇。

祥子從農村到城市的“打工”生涯可以説是祥子生命力和意志力與外在社會條件以及惡劣的生存現實之間的一場真正的挑戰。挑戰之後,代之而起的則是祥子的順從與屈服乃至隨遇而安。當拉車能養活自己,能達到自己的生活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時,祥子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是蓬勃向上的,也無須懷疑自己,向外界要求什麼。在祥子看來,吃苦耐勞養活自己是“最有骨氣的事”。而當自己的洋車與辛苦賺來的錢遭受輪番的搶掠時,祥子的生命力、意志力漸漸地屈服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強大的社會壓力,被漸漸消磨殆盡了。婚姻上,屈服於虎妞的欺騙,對虎妞的無理取鬧和無窮的慾望不敢反抗,只求湊合。個性上,變得更懶,更滑,更無賴;生活態度上,越加消極,學會了欺騙、敲詐,欠債不還,學會了遊手好閒,出去嫖等等惡習,對周圍的人和事麻木不仁。在婚姻、家庭、社會、事業、世俗的層層圍攻下,祥子的生命力、意志力被徹底地磨蝕掉了。祥子全身上下充斥着懶惰、自私、油滑、欺騙、投機等種種惡習和觀念。

眼睜睜地看着“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變成了“墮落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我的心無比悲痛!腦海中浮現出魯迅的名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如果他能認識所處的社會環境,積極地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中,他的命運將迥然不同。所以,當我們身處逆境,不能自甘墮落,要勇敢地面對,永遠充滿着希望面對新一天。

第4篇

?哈姆雷特》這是莎士比亞的一部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

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遇見了父王的鬼魂,向他説了他叔叔是為篡得皇位讓王后改嫁,所以把他害死。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開始了裝瘋復仇,一天,他叔叔國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説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叔叔想借英國國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姆雷特識破,中途返回,正好趕上了奧菲利婭的葬禮,叔叔挑起奧菲利婭哥哥和哈姆雷特的決鬥,準備了毒酒和毒劍哈姆雷特先獲勝,國王假意祝賀給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沒喝。後來哈姆雷特又贏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劍,又奪對手的劍刺了對手一劍。最後,王后毒死,奧菲利婭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陰謀,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發身亡。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一個善良的王子,久經磨難,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戰士。他面對復仇,道德,與愛情種種不一樣的態度,在復仇中表現的種種徘徊於後退,讓這個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非常真實。哈姆雷特在與叔叔慢慢鬥爭的同時,黑暗的社會不斷顯露出來,使他認為世界的美好漸漸瓦解。黑暗的社會使他加快了復仇的腳步,我從影片中看出來它的裝瘋賣傻是進過深思熟慮的,他的報仇的意志在困難中越來越堅定,他告訴我們要勇敢去面對世界,絕境中鍛鍊自己,深思熟慮做好每一件事。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過掘墓人的話看透額生生死死:不管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的人,最後都是白骨一堆。這告訴了我們多思考,看透每一個小事。

第5篇

曾經,有人和我説,當你有一天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的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人生真諦。這不就是佛的真諦嗎?《西遊記》四大名著之一,在我而言,可排居首位,並且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看似是打妖魔鬼怪,其實是告訴我們世人如何戰勝我們的心魔。吳承恩通過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引領着我們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去克服內心、戰勝心魔,最終取得真經,成就人生。

?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沙和尚、豬八戒、白龍馬這師徒五人,其實就是一個人。為什麼要這麼説?孫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沙和尚是人的本性,豬八戒是人的情慾,白龍馬是人的意志力。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弟子,”斜月三星“斜月是一勾,而三星正是三點,組合就是一顆心。所以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這一顆騷動不安的心,於天堂地獄的善惡之間自由穿梭。《愣嚴經》上説”心有七十二相“孫悟空也就有七十二變。延伸至世人,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間七十二變。《黃帝八十一難經》上説”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所以金箍棒是氣。而對於悟空能夠上至天庭,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則如繡花針,這就是人的氣度。

煉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爐燒不死反而能讓孫悟空煉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着心眼明亮了。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悟空,象徵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徵着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説這五個字,概括了世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

現實中,又有多少佛門弟子,自以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頭來依舊不離“貪、嗔、痴”,只因不瞭解“貪、嗔、痴”的本質。五行山後為兩界山,過了這一山,曾經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終於跳出三界了。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正好是靈山的距離。而這又藴含着很大的哲理,靈山再遠也就一個念頭!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成佛,一念亦可成魔。師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捉打妖怪,其實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經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而真正的靈山,就在心中。這也就是孫悟空常常對唐僧説的那句話:“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唐僧剛開始踏上取經路時,烏巢禪師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也對他説:“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而唐僧卻聽不懂啥意思,最後直到抵達靈山,由孫悟空點醒了他之後,他才明白。因為要靠心來點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時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領悟了。

“定心真言”緊箍咒能定心、約束心,讓心疼了又疼。收伏悟空之後,也就歸正了那顆七十二變的心。孫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個強盜。在原著中,六個強盜的名字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就是六根。悟空打死了六根,説明六根清淨乃取經之本。白龍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馬,只有確定了前進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的取得真經。收伏小白龍,達到心意合一,只要心意合一,志向堅定,沒有到不了的西天。後來又收了八戒和沙僧,“身、心、情、性、意”這個最完美的團隊就組成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齋前經常在地上劃一個圈,這是心給人定的界限,但唐僧的身體總是會被豬八戒的慾望牽着走。於是師徒幾個就容易離開悟空設定的界限,於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種種心魔妖怪。悟空引領着師徒幾個不斷前進,一路上悟空降妖,説的就是心去降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個妖怪都是有含義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個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個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間那些牽絆人的東西,都是一個人自己的心魔。而西天取經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去除心魔的過程。

師徒五人在取經路上不斷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個人在人生路上不斷的戰勝心魔。例如,黑熊怪是心魔,悟空的嗔念使他催火燒了觀音禪院,於是出現了阻礙他成佛的心魔,於是黑熊怪就來了。牛魔王也是悟空心魔所變,紅孩兒、牛魔王、火焰山都是心頭上的火焰。牛魔王與悟空為結拜兄弟,又勢均力敵,所以發火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火焰山形成原因是早年孫悟空踢下一塊火磚,火焰山大火正是悟空出八卦爐後為出一口惡氣而放的,到頭來卻燒傷了自己。火焰山這一難是由孫悟空早年頑空之心所生,所以説“牛王本是心猿變”,要“打破頑空參佛面”,在這裏孫悟空剪除了頑空之心。紅孩兒象徵着仇恨之火,一個人活在仇恨中,到頭來只會燒傷自己的心。

此外,紅孩兒還象徵着“赤子”,我們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燒燬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薩保住了。黃風怪會吹三昧神風,他代表社會風氣,社會風氣能使人心迷失方向。白骨精的三個形象分別代表了一個人的情、愛、欲,心將它們全部打死,説明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愛、欲,不要讓其成為我們前進的障礙。此外,白骨精也象徵人皮面具,人皮面具能引出人的本能慾望,所以豬八戒開始挑撥離間;使人迷失了自己的內心,所以唐僧把孫悟空趕走了。人總是會被世間種種美麗表象所迷。金錢能把人心捆住、封住,難以逃脱。作者將這個道理比喻成了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用幌金繩把孫悟空捆住了,用紫金葫蘆把孫悟空封住了。後面在小西天,冒充佛祖的那個黃眉怪用金鐃把孫悟空封住了,金鐃這個法寶也象徵金錢,金錢能把心困住。七個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就像蜘蛛結的網一樣,能把人困住。世人因思生情,被情絲纏繞。蜈蚣精身上有千隻眼睛,乃是人眼所見的各種物質慾望的象徵。蠍子精代表美色,美色就像蠍子一樣會勾人,所以師徒幾個都敵不過她。

孫悟空代表的只是世人之心,又如何打得過已成聖的九靈元聖。師徒在寇員外家裏借宿,遭遇打劫,寇員外被強盜打死,唐僧被冤枉入獄。寇員外姓寇而被寇,唐僧求道而得盜,因為善惡不過是一念間。最後的玉兔精,真假公主。求真去假之後,離真理也就不遠了。對唐僧師徒而言,歷經磨難,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終於到達靈山了,也就成佛了。對一個人而言,克服了自身的種種習氣,魔障消滅,即見靈山。

一個人,若在經歷世間一切事之後,依然能保持一顆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堅定不移,寓為金剛,既然心已成金剛,那麼心頭上的金剛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經典,正為《唫剛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讀同一段文字,他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比如《西遊記》,同一個人在十幾歲時讀和三十幾歲讀,他的體會是不同的。再等幾年、十幾年、二十年後回頭再去演讀,體會又將是質的跨越。

第6篇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户曉,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着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但同樣也不能放棄對傳世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曾經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後來隨着生活閲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其實,我們很多常説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於《道德經》,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後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現在流行的養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説事物產生之後,要用道德去培養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並且依照形勢去發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麼柔弱是如何戰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剋制,需要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藴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藴含着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説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小心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卧薪嚐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説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後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衝動之下拔劍殺人,後來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後叱吒風雲,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現在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直堅持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藉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並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代社會表現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於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於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於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適當的示弱,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後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你可以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卧薪嚐膽,以柔克剛,在合適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