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感悟心得範文3篇 科學家的進取精神:2023啟示錄

科學家精神是一種追求真理、不畏艱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近年來,隨着科技的迅猛發展,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本文將探討2023年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感悟心得,以期激勵廣大讀者在科學研究和創新領域不斷進取,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2023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感悟心得範文3篇 科學家的進取精神:2023啟示錄

第1篇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於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峯、潛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堅決支持,積極響應。

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智能製造作為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正成為全球製造業變革和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智能製造作為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近年來發展成效顯著,但重大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短板和瓶頸問題仍然突出,智能製造支撐強國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強科技報國的責任感、使命感,為實現製造強國的偉大目標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光榮傳統,嚴謹求實、潛心鑽研、淡泊名利、奉獻社會。我們要崇尚學術民主,加強科學道德自律,恪守科學倫理。我們要深入基層、深入企業、紮實做事、不尚空談,用我們的科學知識和聰明才智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希望智能製造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繼承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勇攀高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堅持科學、嚴謹、求實、誠信的科研作風,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和科研誠信的自覺踐行者,為實現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偉大歷史性轉變而勇挑重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首先要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近年來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技術、器官移植技術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前沿研究成果,不斷挑戰人們的認知和社會倫理規範,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從歷史和全局的角度看,科技和倫理是相互作用的,科研工作中“求真”和“至善”不能分割,倫理應主動貫穿科技發展全程,並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而發生調整和改進。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中應自覺關注倫理問題,並遵循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這一根本倫理原則。

在事關人的健康和發展的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倫理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對於科研活動,如今很多科技工作者更多考慮的是科研課題能否得到資助和獎勵,卻忽略了研究動機與社會價值。在生物科技迅速發展和知識極易擴散的互聯網時代,科技倫理失靈和監管失靈是我們面對的難題與挑戰。由於科技工作者掌握專業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對科學知識及技術可能應用前景和倫理價值的判斷,相比其他人更全面和更準確,因而科技工作者及所屬機構應該承擔更多的科技倫理責任。

2023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感悟心得範文3篇 科學家的進取精神:2023啟示錄 第2張

第2篇

11月24日下午,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春秋受邀來到山東大學附屬中學,為國小部的師生們作題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科學報國理想”的宣講報告,300餘名師生一同聆聽了報告。

報告會中,王春秋從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入手,以84歲的鐘南山在疫情最嚴重時刻星夜馳援武漢的故事切入,用清晰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圖片、感人至深的故事為到場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精神盛宴。報告深入淺出,內容詳實,情真意切,分為三部分講述了“什麼是科學家精神”、“為什麼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如何培養科學家精神”。

在講述“什麼是科學家精神”時,王春秋以“兩彈一星功勛”郭永懷壯烈許國的故事告訴同學們,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以“人民英雄”陳薇帶領團隊研製新冠病毒疫苗的故事,闡述科學家精神是勇攀高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以中國物候學創始人竺可楨幾十年如一日精心觀測氣候的故事,闡述科學家精神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以“中國天眼”奠基人南仁東12年選址天眼的故事,闡述科學家精神是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這些精彩動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同學們,整個報告廳座無虛席,掌聲不斷。

在講述“為什麼要弘揚科學家精神”時,王春秋指出,國家昌盛、民族繁榮需要科學家精神;社會時代的發展需要科學家精神;個人自身的成長需要科學家精神。同學們正處於人生中長知識、打基礎的重要階段,也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重要階段,一定要多去了解科學家的故事,踐行科學家的奮鬥精神,從科學家精神中汲取成長養分。

最後,圍繞“如何培養科學家精神”,王春秋勉勵同學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從小就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科學報國理想,立鴻鵠志,做奮鬥者。一是要樹立遠大理想,明確人生目標。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的堅定信念;二是要學習科學知識,探究科學方法。時刻不忘一代學子的時代責任,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用心錘鍊各項本領技能;三是要勇於開拓創新,鍛鍊科學思維。積極參與各類科技活動,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四是要培養科學精神,立下報國之志。樹立為祖國科學事業獻身的理想,向老一輩科學家看齊和學習,不斷地探索無窮世界,為祖國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學們紛紛表示,今天的報告會內容精彩,深受鼓舞和感染。科學家愛國、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將不斷激勵他們認真學習,積極探索,以後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報告是省科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活動,旨在傳承科學家精神,弘揚科學文化,引導廣大青少年追求真理,立志報國,砥礪奮進,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第3篇

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同時又變革自身的偉大事業,科學家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的重要承載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心關懷我國科技事業和廣大科學家羣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他強調:“希望廣大院士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峯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這一重要論述,體現了黨中央對科學家羣體的殷切期望,而要激勵和引導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峯,真正把學問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就必須重視科學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揚。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這些精神特質,既有在科學的發生、發展中積澱的品格、方法和規訓,又強調社會責任、人文關懷等倫理維度,體現了中國傳統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實交融的天人觀,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檢視內心的人文關懷的統一。

愛國精神是科學家精神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着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的人,才擁有完整人格。沒有人格,“學問”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越大;沒有人格,也不可能有真“學問”。這就是人格與學問之間深刻的辯證法。追求知識和真理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羣眾亦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在新時代,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創新精神是科學研究最鮮明的稟賦。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近500年來,世界科學中心的幾次轉移,無不記載於人類敢於爭先、勇立潮頭的拼搏史之中。19世紀之所以被譽為“科學的世紀”,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發現創造性地通過技術應用第一次走出書齋和實驗室,轉化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面對日趨激烈、關乎國運的世界高新科技競爭,搶佔制高點,佈局於長遠,是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時代擔當。面向未來,中國科學家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同時,科學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科技創新提供寬鬆社會氛圍。

育人精神關乎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如高斯、黎曼、克萊因、希爾伯特之於哥廷根數學學派,玻爾、海森堡之於哥本哈根學派,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于敏、王淦昌、朱光亞等之於中國“兩彈一星”工程……對新時代中國科學家來説,要身先士卒、慧眼識英、獎掖後學,把發現、培養青年人才作為一項重要責任;對年輕科技人才來説,要立鴻鵠志、嚴謹求實、敢於創新,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