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橋教案模板2篇 10分鐘掌握高效實用的橋教案模板!

本文介紹一份實用的橋教案模板,內容清晰詳細,適用於不同階段學生的橋樑實驗授課。該模板包含了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等要素,可有效幫助教師提高授課質量。

實用橋教案模板2篇 10分鐘掌握高效實用的橋教案模板!

第1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請同學們結合預習情況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引導:文章主要寫了橋與環境的關係。文章寫了哪些橋?這些橋又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呢?

明確: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重點研讀第④小節。)

⑴ 説説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⑴ 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

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⑵ 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的角度來判斷。

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以下語句:(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師精講點撥。)

⑴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賞析:其實,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為一體。

⑵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賞析: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為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為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這裏説“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⑶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賞析: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⑷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賞析: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這吸引着畫家總是追尋着橋的身影。

請同學們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説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範的説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橋是美的,但只有橋的美還不夠。美是需要發現的。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太多的美被我們錯過了。隔着河的兩岸需要用橋來溝通,人與人之間需要用心來溝通。希望同學們能用心地架好與他人之間溝通的心橋,同時,自己也要珍惜好這美好的青春,用我們的辛勤和汗水為自己鋪就一條通向美好未來的橋樑。

⑴ 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全做)

⑵ 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a組同學負責查找)

實用橋教案模板2篇 10分鐘掌握高效實用的橋教案模板! 第2張

第2篇

杭州西湖,山水秀麗,湖中的蘇堤,白堤如同兩條緞帶,把湖劃分為外湖、裏湖、嶽湖、西里湖和小裏湖;外湖中還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北宋詩人蘇軾曾以古代美人西施比擬西湖: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西湖景色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山間霧氣)[一日之中最美的是早晨的煙霧,是傍晚的山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制約),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氣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開放,景觀更是奇特。]。石簣數為餘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餘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石簣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張功甫玉照堂中的舊物,應該趕快去觀賞。」我當時被桃花所迷戀着,竟捨不得離開湖上。]。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湖上從斷橋到蘇堤一帶,綠草成煙,紅花似霧,瀰漫二十多裏]。歌吹為風,粉汗如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歌吹的聲音,如風陣陣傳來;仕女的粉汗,如雨紛紛落下;羅衫紈褲的遊客,多於堤畔的草,真是豔麗極了。]。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然而杭州人遊覽西湖,卻僅在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五時之間;],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其實湖光翠綠之美,山嵐顏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豔。],夕舂(chōng夕陽)未下,始極其濃媚[其實湖光翠綠之美,山嵐顏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時才最濃豔。]。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月景之美,更是難以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柔情,山的顏色,水的意味,更是別有情趣韻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和尚與識趣的遊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説呢!]!

作者撇開一般所共賞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寫西湖六橋(蘇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橋,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一帶的春月景色,從初春的梅桃杏爭妍到一天的朝煙、夕嵐、月下的獨特美景,用簡潔輕快的筆墨加以描寫,寫出西湖“別是一種趣味”的風致。

為此,作者採取了總分的結構。首先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時,月景、朝煙、夕嵐為西湖最美之景(第一段)。分寫時,在前詳細勾勒了西子湖畔的春遊圖,由物及人,先從側面寫西湖桃花之盛,再寫沿途觀花的遊人之盛。花事正盛才有遊人之盛,運用了烘雲托月的寫法(第二段);在後生動地描寫日出日落時朝煙夕嵐的濃媚姿色,尤其是月下西湖的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妙不可言(第三段)。

作者始先詳寫春日之景,並沒有着力去刻畫、描繪那種盛景,而只是用一個詞語“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見那種景色的迷人。最後作者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即認為西湖的美景最適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欣賞,這與一般人遊湖選擇在“午、未、申”三時不一樣,表現作者與一般俗士迥異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悦心境。不僅如此,在別人都急欲賞傲雪梅花時,作者卻為貶作輕薄之物的桃花所戀,也表現了他與傳統士大夫情趣相悖,而且作者在行文時並沒有正面去寫月景,只是説“月景尤不可言”,“別是一種趣味”,至於具體的月景,就只有留給人們去馳騁想像了。寫西湖春天的美景時,先寫石簣多次對我説“急往觀之”,“餘(我)時為桃花所戀”,“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是直接寫景,寫出了春天的西湖美不勝收;接下來説“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極言遊人如織的盛況。遊人為什麼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這是有力的側面烘托。

總之,文章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敍了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