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新語》讀後感四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世説新語》讀後感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世説新語》讀後感四篇

《世説新語》讀後感1

最近,我看了本好書-----《世説新語》,這是一本蔡志忠漫畫。蔡志忠把許多故事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故事有的是真實的,有的是虛構的,但都訴説着一些做人的道理。通過漫畫,這些深刻的道理一下就容易被人理解了,寓教於樂。

比如:《捨命全交》。這個故事講述了苟巨伯到遠方探望重病的朋友時正好碰到了胡賊,他沒有丟下朋友自己逃命,而是陪他留下。胡賊看到他這麼有義氣,深受感動就退兵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人要有情有義。

又如:《謝安教子》。謝安的夫人常常親自教育子女,而謝安只在一邊做事,謝夫人問謝安為什麼不親自教育子女,謝安説我常常在教導呀。這個故事告訴我言教不如身教,做父親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

再如:《救人救到底》。這個故事中王朗在避難途中一開始考慮到實際情況不願讓人搭船,同意後在遇到水賊時也不放棄。他與同伴共同努力,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而華歆一開始勸説王朗同意,卻在遇到水賊時要棄人而逃。通過這個故事我悟到了兩個道理:第一,做事要多加考慮,要量力而行;第二,答應了的事就要做到底,要和大家共同努力。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有趣的故事,我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蔡志忠還有很多這樣的漫畫,如《論語》、《老子》、《孟子》等。以後有時間我都要看,讓自己盡情遨遊在這好書的海洋之中。

《世説新語》讀後感2

《世説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由於戎衞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裏“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贖了出,不久後又任命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將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種做法。首先,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可以説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人情。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的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也切不可因為人曾侑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直對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人身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侑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應侑的是積極向、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説新語》讀後感3

國中時聽説劉慶義的《世説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説: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到達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裏有一個小故事説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説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歎:“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説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説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説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説新語》讀後感4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説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説新語》敍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説,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説新語》,總是囫圇吞棗着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瞭解。後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説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着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説:“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説:“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