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熱門優秀示例三篇

書籍中的故事往往會讓我們心生羨慕之情,只有擁有自己的感悟之後,才能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影響,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我們仨讀後感熱門優秀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我們仨讀後感熱門優秀示例三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

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楊絳先生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

我們仨讀後感2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敍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為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為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敍,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後感3

何謂好書,我覺得是讀來不晦澀難懂,不空洞浮誇,語言平實樸素,情感真摯綿長,含義深刻雋永,能發人深思,啟人心靈智慧的,《我們仨》就是這樣一本書。

錢先生一家三口平靜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楊絳92歲高齡時的筆端緩緩流淌,那時,丈夫和女兒已相繼離世,只留下她一人回憶幾十年相伴的點點滴滴,用這種方式“再和他們聚一聚。”

他們夫婦一同經歷了留學,抗戰,文革和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國外生下女兒圓圓,在抗戰時期毅然回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困苦,他們始終淡泊名利,鑽研於讀書治學,以一家人在一起為幸福。居所東搬西挪總是侷促狹小,夫婦二人直到六十多歲才有了三里河寓所這個寬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們心中有親人,有書的地方就是家。

書中描繪的三人各坐一桌看書工作的畫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國公幹,則會記錄沿途經歷和思念之情,並互相交換分享他們稱之為“小石頭”的好玩事情;不看書時常一同外出“探險”,去公園、高校、動物園裏“格物致知”。無關乎年齡,他們對一切自然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興致……

生命並不為美好多駐留片刻,“我們仨”還是走散了。楊絳先生用夢境描述三人相處的最後時光,她亦八十多歲高齡,奔波於愛人和愛女所在醫院,“心上長出一個一個血泡”,這種痛,令人揪心。想到終有一天自己也會和父母、愛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將隨風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陰,多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