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蹟演講稿7篇

演講稿是我們在演講中情感表達的媒介,預先準備好演講稿可以讓我們在演講時更加自信和放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物事蹟演講稿7篇,感謝您的參閲。

人物事蹟演講稿7篇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學的參賽選手在祖國的花朵面前,我們一直扮演着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即所謂的園丁也有人稱之為綠葉.可我並不贊同綠葉的默默無聞,我覺得邁入21世紀的教師應該為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人們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謳歌教師的無私一生的兢兢業業,一世的勤勤懇懇,卻總伴隨着辛酸和血淚.他們的奉獻是那麼另人感動,卻又那麼另人心痛:為什麼奉獻只是一條單行道,有去無回?為什麼崇高總是連着悲壯?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奉獻的同時也壯大着自己?

為什麼我們不能選擇一種更好的方式讓奉獻與幸福相伴?朋友們,讓我們選擇一種全新的奉獻方式吧:

奉獻——並幸福的生活着!

在我踏入教師行列的第一天,我就暗自發誓:我要做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中,我堅定終身學習的信念,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是一名文學愛好者,教育工作也成就着我的文學創作之旅.我將文學帶入課堂,在我的引導下,班級成立了“青春詩社”“拼搏文學社”等多個文學團體.我和我的學生在共同的奮鬥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班級的學習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多次獲得校、區先進集體的稱號.我個人也獲得了校先進的榮譽.

在教育工作中,我高揚“愛”的風帆“學生在我心中,我在學生心中”.在今年四月的義務植樹活動中,我和我的學生每人認養了一棵樹,並親手將它種在1500多米的綠化帶上.一株株小樹苗種在土裏,一顆顆嚮往和平,嚮往健康的愛的種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裏,全中國的人們又重新熟悉了健康的重要,生態平衡的可貴.:中隊會決定,為那些瀕臨滅絕的生靈們捐款貢獻自己的一點愛心並提出“有效學習,健康生活”的口號.班級還舉辦了“援助‘西海固’慈善募捐”活動,為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盡一份力.今年九月,我和我的學生獲得了市“愛心集體”的光榮稱號.當“愛”成為生活的主題,一切都會變的更加美好.愛自己,才會愛他人.讓我們豐富自己,為了更好的去生活;讓我們珍惜自己,為了更好的去拼搏!

教師朋友們,讓我們做作一棵樹吧,播撒綠蔭的同時也壯大着自己;讓我們做一條河,澆灌田地的同時也豐富着自我;讓我們作一條路,雖然千壓萬踏也能延伸自我!假如生活是多元色,我們就是那佈滿生氣的綠色,小草是我們的衣衫,大樹是我們的軀幹,藍天是我們的笑臉,我們不斷延伸、伸展,播撒無盡的綠色,帶給您一個漂亮的春天!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2

一、教育是情和愛的事業,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當他體會到老師是真情愛他時,同樣會用真情來回報你。

記得20xx年時我任36班班主任,班裏將近70名學生,比起其他的4個班來説我們班各科成績在倒數。對於像我一個愛爭強的人來説那可是着急上火的事。一年來,吃住在校,晚上因生施教,挨個補課;我是教語文的,其他科目的題我也大包大攬,有不會的,第二天總的親自找到任課教師解決問題,終於年終考試語文平均101。1分,全鄉名列第一(那是史無前例的一次)。其它科目在全鄉均居第一。改變了他們慢板墊底的陳舊觀念。

除了這些,我還給自己規定,每天寫日記,下午放學做兩個家訪。發現我的學生除了學習,個個在家中神通廣大。比如能吃苦,勤勞,孝敬,好司機等等。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很多閃光點。兩年下來,這個班級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誰有心事都會來向我傾訴;當眾敢於揭發某同學的錯誤行為;做錯事的敢於承認;課堂上大膽舉手提問,發言;課下主動跟老師打招呼,幫助老師。男女生之間的情感也很光明磊落。我記得任海成是我們班的班長,文才高又很害羞。沈小芳(女)同學在課堂就提出,老師,你為啥讓沈震震跟“成成”同桌?我還想跟“成成”同桌呢!要不跟“賽賽”同桌(董明賽)也行!他們之間的感情就像親兄妹一樣的純潔,一樣的親密。幾年之後,他們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們每年春節還都來電問候。他們就是我的孩子,我也是他們的朋友。看到他們能身心健康快樂的成長,那我育人的辛苦也足足得到了回報。其實我們更多時候的付出,只是為了體會那份苦盡甘來時的美好心情!

記得其中有一名學生叫張愛軍,(張愛軍,勞動班長,性急,愛衝動,語言表達不流暢,書寫不認真。針對他的情況,我盯緊了不放鬆。還有幾次都惹惱了他。)今年寒假去學校找我,向我傾訴了這近十年來在社會上的溝溝坎坎。他説:“老師你當初對我的教誨句句銘記在心,當時不理解,總惱恨為啥老批評我,現在我明白了。”他也許比別人晚幾年明白做人的道理,但他終將理解了我的一片愛心!

二、更新思想,轉變觀念,教學生涯新起色

呂型偉教育家説:“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創新就要敢於獨立思考。”

我校位於磁縣、臨漳、成安三縣交界地,交通閉塞,信息落後,在校學生越來越少,到現在學校只剩下四個班級,且每個班都有一半以上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學生輟學時有發生。再這樣下去,學校將沒有學生,老師將面臨下崗。苦惱的我尋求改變。

我有幸在20xx年的暑假經一位朋友介紹去一家保險公司學習。企業管理的新思想、新理念讓我耳目一新,脱胎換骨。例如,生命的美好,與人交往的禮儀,洋溢的熱情,十足的自信,滿懷的激情,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感恩”。並重新審視了人生的價值意義。這一次的學習,就是我教育生涯中創新的開始。

我把在保險公司學到的新理念帶到了我的課堂,於是我的課堂有了激情的歌聲、爭辯聲、掌聲……引來了其他老師好奇的關注,其他班學生的羨慕。

20xx年我大膽嘗試“杜郎口”自主學習模式,進行教法改革,創設了一個適合自己個性的課堂。隨後在學區組織的“朗讀教學”活動中,我以新穎的教學模式引起領導和全鄉教師的關注。20xx年,我在鄉里多次講公開課,如,《端午的鴨蛋》、《吆喝》、《雲南的歌會》、《詩四首》等。5月份,在教學常規落實年活動中,受到教育局督導室郭從文科長、縣教研室趙雲芹老師、李明玉主任等領導的高度評價,教學反思予以推廣。為此我歸納了以下幾點課堂心得:

1、用激情點燃學生。要讓課堂活,首先老師先要活起來。因為老師的激情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所以我在整節課上,自始至終激情高漲感染他們,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也就生龍活虎,思維亢奮。

2、多鼓勵和賞識學生。從講台上走下來,到學生中間去。我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伸一下大拇指,拍一下肩膀頭等等,都讓他們有一種滿足感、成功感和幸福感。在我的熱情鼓勵下,就連平時成績很一般的賈海華、張賽賽同學也敢於發言回答問題,敢於上台造句和才藝展示,真的是出乎意料。

俗話説“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看到全班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我陶醉了。

3、讓每名學生都有事做。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各組同學桌對桌、面對面,還選出一名小組長,採取“兵教兵” 、“兵幫兵”、 “兵帶兵”的方法,具體由小組長負責。記得有一次在講《喂——出來》這一課劃分層次時,各組出現了不同意見。學生們各持己見,力爭説服對方。尤其是郭世勇同學據理力爭,出現了1﹕50的辯論場面,在我的引導下,最後明確了知識點。但從他們的臉上我看出了快樂和滿足。

4、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才藝展示。我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由的空間,激發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吆喝》一課中,我讓學生選擇喜歡的片段在小組內展示,此時,你再看有同學模仿吆喝的動作和聲音,有説快板的(把水杯當快板),還有扮演乞丐的樣子乞討等場面熱烈,令人回味無窮。在講到《雲南的歌會》一課時,同學們有表演民歌的,有表演舞蹈的,有談感受的,再加上我及時鼓勵性的話語,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張揚個性,戰勝自我的舞台。

5、認真做好教學反思記錄。剛剛嘗試“杜郎口”教學,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課下我及時與老師們進行交流,以思進取。但更多的是課上同學們的個性張揚、美好積極的一面感動着我。課下我仔細回味認真記下教學反思,使我在教學中不斷充實自己。

隨後,分別於20xx年12月,20xx年12月參加了縣教育局組織的“風采杯”講課比賽;並於20xx年11月在其他學區巡迴講課。我從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尋求學習的機會,任何一個進步的機會。雖然有時很累,但我卻很快樂,因為我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在於我學了什麼!一個高信息時代,再不學習創新,學生就會把我當古董一樣瞧了。

三、將愛心傳遞

我經常教導學生要樂於助人,有顆感恩的心。孔子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生活中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20xx年9月14日清晨,我在京珠高速公路高臾至碼馬頭段一處施工工地旁的草叢中撿到錢包一個,內有現金一千一百元,二代身份證一張,銀行卡兩張,存款儲蓄單兩張,名片若干張。當天剛下過雨,錢包被淋得濕乎乎的。我拿着這個錢包,心裏琢磨:“失主丟了這麼多錢和重要的證件,一定很着急。怎麼樣想辦法把錢包還給失主呢?”這時,我忽然想起錢包裏有一張二代身份證,這應該就是失主本人的證件,上邊寫的是“湖南省隆回縣桃洪鎮××村1組24號,錢××。”於是,我趕回學校跟同事説了這事,有的同事開玩笑道,老楊,你可發橫財了!“我可不能要這個錢,發這個財,太昧良心了!人家失主該多着急啊,錢丟了倒還好説,證件丟了,到時辦個什麼事需要用時該怎麼辦呢?”我説。可是要想還回去,又沒有什麼便捷的辦法。同事們在一起議論了半天,也沒有結果。河北距湖南有千里之遙,又沒有失主的其它聯繫方式,怎麼樣才能儘快聯繫到失主呢?沒辦法,中午下班,我回到家跟老公商量,老公説:“現在資訊這麼發達,我們可以在網上發貼尋找失主,一方面還可以跟失主當地政府取得聯繫,也可儘快找到失主。”於是,我們倆分工合工,一個在網上發貼失物招領,一個查找失主當地政府的聯繫方式。不多時,就查到了湖北省隆回縣桃洪鎮人民政府的電話,按着電話打過去,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又查到了錢先生的聯繫方式。不一會兒,錢××回覆了電話,經過核實錢包內的物品,正是失主本人。錢先生説,對於這個丟失的錢包早就不抱什麼希望了,沒有想到,千里之外,還有好心人主動跟他聯繫,還要幫他寄回,他表示萬分感謝。下午,我就通過出郵局把撿到的錢包和證件郵寄給了失主。失主承諾要重金酬謝並給我掉一個好工作,我都拒絕了。這對於我來説,也的確是舉手之勞,也是想他人之所想的快樂。説起這件事還有一段親身經歷:

暑假裏,我和老公去泰山旅遊,回來途中把裝有身份證、兩張工資卡、一張名片,還有二十多元錢的錢包丟了,是一位邯鄲礦院的大學生撿到後,按名片上的電話聯繫上了我,並如數奉還。那個大學生的善心一直感動着我,影響着我。如今,同樣的事發生在我的身上,我也要將撿到的失物完壁歸趙、如數奉還給失主,不求報酬。這也許就是“愛心”的傳遞吧!多一些“愛心”的傳遞,我想我們的生活會因此變得更温馨和諧、幸福快樂!

體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原來近在眼前,不是為了享受物質生活,而是為了精神上的幸福快樂,我慶幸我選擇了這樣一個方式生活——將“愛心”傳遞!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3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道正派的組織部長、一位燃燒生命書寫忠誠的共產黨人、一位英年早逝的組織部長、一位燃盡生命照亮信仰的共產黨人;他言行透着務實,舉止寫着求真,把出色做為一種習慣。把辛苦做為一種財富,把形象做為一種生命。我們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向他學習。

20xx年7月31日,年僅42歲的四川達州萬源市委、組織部長李林森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辭世。李林森是20xx年7月被確診為肝癌晚期的,但他隱瞞病情忘我工作了近兩年時間。他是新時期焦裕祿、孔繁森式的先進典型,是王瑛、王彥生式的好乾部。他短暫的一生,充分展示了新時期基層黨員領導幹部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的時代品格,生動詮釋了一名領導幹部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什麼人才是人民的公僕?什麼人才是基層黨員幹部的典範形象?在新時期,如何才能把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重塑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李林森以最平凡、最質樸、最不起眼的方式,做出了自己最真誠的回答。

他把事業當命。李林森同志一生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他身患肝癌、肺癌近兩年來,強忍癌症晚期及多次高難度手術的痛苦折磨,忘我地一心撲在工作上,直至生命垂危被送進醫院,仍然把病房當辦公室,夜以繼日為黨的事業和山裏老百姓脱貧嘔心瀝血。他對黨、對事業的無限忠誠;他始終保持昂揚奮進、主動作為的精神狀態;他創先進、爭出色的輝煌業績,最後匯成老百姓口中的一句話“這樣的領導,我們愛”。

他把羣眾當命。李林森同志工作的中心、活動的軸心,幾乎都圍繞着三個字“老百姓”。李林森同志的為官之道是: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公僕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位置可能不同,崗位可能不同,分工也可能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你把羣眾當親人,羣眾才會把你當親人;你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會把你頂在頭上。

李林森雖已永遠離去,但他用自己的言行向我們詮釋和彰顯一個山裏的幹部的政治本色,向我們提供了新時期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範本。李林森同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羣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做人民羣眾的知心人、貼心人、暖心人,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乾部,其本身已足以成為廉政勤政的典範,已足以讓我們感動於他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作為一名基層組織工作者,要把學習李林森的先進事蹟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與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相結合,與“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相結合。像李林森同志那樣對待工作兢兢業業,腳踏實地。

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無私奉獻,願為黨的事業燃盡生命之火的基層組織部長。他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一片丹心、一身坦蕩,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無限牽掛,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李林森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中湧現出的典型,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楷模。向李林森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牢記使命、忠誠黨的事業的堅定信念,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個人追求融入到為人民服務之中,用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先進”和“出色”的時代特徵;就是要學習他紮根基層、埋頭苦幹的奉獻精神,始終以黨和人民的需要、以人民的需要為根本出發點,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安排,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要學習艱苦樸素的出色品質,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傳統本色,時時刻刻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上,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幹一行愛一行;就是要學習他嚴格管理、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紮實的作風,努力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優質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就是要學習他勤奮學習、永不懈怠的進取意識,始終保持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立足崗位,刻苦鑽研,鋭意進取,勇於創新,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展和工作實際的新思路、新方法;就是要學習他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始終堅持對事業的執着追求,正確對待名利得失,加強道德修養,弘揚優良作風,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4

親愛的各位:

大家好!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温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説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説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5

在開縣北部山區,有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叫大進,在羣山環抱的山腳下有個紅旗飄揚的國小——大進鎮中心國小,是開縣北部山區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向以瓊老師就是這個學校的一名普通的教師。1988年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大專學歷,國小高級教師。從教以來,她擔任語文等學科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20__年以來擔任學校教導主任。曾多次獲縣、鄉“師德先進個人”、“模範、優秀教師”稱號,優質課和論文多次獲縣、市級獎項。目前是學校五年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在從事教育工作的27年中,她一直站在教育工作的前沿。“讓每一位學生在他的課堂上都有所收穫”是她事業追求的目標;“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是她的自律信條。

一、鋭意進取,不斷超越。

向以瓊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來,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時時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堅持出滿勤,幹滿點,從不遲到早退。以校為家,熱愛學生、團結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多年的教育教學中,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認識水平,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學中我不錯過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的機會,積極參加各種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積極參加師德師風建設活動,向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學習,並認真寫心得體會。工作期間,我既教書又育人,經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學生做人要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為人正直;在學習上要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待人要寬厚,做事要有責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勞節儉,生活儉樸。經常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集體,做一個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二、認真教學,潛心教研。

作為一名教師,她不斷地刻苦鑽研業務,認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課程標準,注重多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習慣,對工作講求實效,對學生因材施教。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她堅持經常翻閲《國小語文教師》、《國小教研論壇》、《優秀論文集》等書籍。備課時,精心設計環節,努力鑽研教材,上網查閲資料,瞭解學生特點,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資源,結合課堂實際運用課件配合教學,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課堂上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而她則循循善誘的引導,做好學生的學習合作伙伴,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學生上,她很注重培優扶差的工作,對於後進生,總是給予特殊的照顧,在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大力的表揚;課後多找他們談心、交朋友,樹立起他們的信心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她抓好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選拔優秀的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一起進步。她堅持讓學生寫週記,寫身邊事,寫心裏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中得到了許多……在日記中,得到學生的信任,瞭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及時對學生給予指導和幫助,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他們健康成長。本人所教學科的成績在學區統考中也名列前茅。

教研活動是載體,課改教研是先導。為此,她在所從事的教研工作中積極探索,勤於實踐,做好新課改的模範帶頭人。在這方面,她積極觀看各種教學觀摩課和報告會,如縣名師送教課、市模範教師等的教學觀摩課、市縣師範大學博導、魏教授的學術報告等,不斷充實自己,借鑑優秀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20__年獲得市優秀教學論文一等獎;20__年,被評委縣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20__年獲縣優秀教學論文一等獎;縣、區評課、説課均獲

二、三等獎;積極參加學校公開研討課,教學技能不斷提高,獲得好評。__年9月以來,協同本校各學科教研組長,做好新上崗教師的幫扶的工作,肩頭的責任是重大的,而這項工作對她來説是全新的,所以工作中經常虛心請教,耐心指導。認真組織開展集體備課、公開課及課後評課的工作,促進新上崗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她把各種教學觀摩課和報告會的先進理念在科組中交流學習,認真組織教師們參加各項比賽活動,在領導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大家齊心協力抓教學的好勢頭,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其他事務,均取得較好的成績。特別是經她指導過的唐敏、黃蘭、程燕等新教師在參加縣優質課競賽中多次獲得一、二、三等獎。這些教師也很快成為我鎮教育隊伍中的骨幹力量。

俗話説:在其位、務其職、思其政。作為教研組長,她時刻要求自己做到正確定位,牢固樹立兩種意識,努力做好校長的助手, “上情下達”,“下情上曉”,起到了橋樑溝通作用。在工作中,能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顧全大局,融合羣體,在校長的指導下,制訂好學校教

學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使工作更有計劃性、針對性、實效性,並注意總結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運作正常。向以瓊老師真是我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6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他是一位飽經風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陽親吻過他黝黑的皮膚,歲月刻在他臉上一道道皺紋,時光將他的鬚髮染成花白,他卻絲毫顧不上這些,只顧着大步邁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雙手,輕輕地撫摸着水稻,眼裏充滿了喜悦。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在一次實驗中,他所研究的雜交水稻稻穀減少了5%,而稻草卻足足增加了60%,在這時有人就説:"人要是能吃草的話,你這個水稻就大有發展了。”面對無數的譏諷,袁隆平依然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終於將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當有記者採訪他時,他總會像個小孩子樂呵呵的,他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80歲時是80後,我90歲時就是90後。”他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感染了我,對待事情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看待,所有事情都會變得美好起來。

我喜歡他從不言敗的精神、樂觀積極的態度、純樸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個真正能讓我的肚子和頭腦都吃飽飯的男神——袁隆平。

種子破殼而出,把頭伸出渾濁的泥水。它的目標從來就很明確——生長,結穗。水稻只能踏實,因為它生在水裏,也必須長在水裏,這樣沉默的生長着。終於,在黃葉遍地的季節,金燦燦的稻穗掛滿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穫。然而,這時的它更深深地彎下了腰,在秋日中更顯沉穩,它的虔誠總是有增無減。

這個人就是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帶着水稻的秉性:務實,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長得筆直,根就得抓得穩。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無私的人總比欺世有術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剛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愛因斯坦説過:“不要希冀做一個成功的人,而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獻人生。

謝謝大家!

人物事蹟演講稿篇7

親愛的各位:

大家好!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尖鋭命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就能養活中國人。”袁隆平用驚人的科學成就響亮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袁隆平、平頭小臉,土裏土氣。而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驚人的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稻穀60%,源自於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是怎樣的力量使一個人的命運積極影響着13億人的命運呢?又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呢?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着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祕決時,他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

面對未來,袁隆平仍滿懷夢想,他希望雜交水稻由目前佔世界水稻面積10%提高到20%,實現總增產3000萬噸,真正造福全人類。袁隆平用科學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實現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個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袁隆平。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