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8篇

制定教案是我們教學工作中比較複雜的一項任務,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你們一定要考慮與時俱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8篇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第九冊教科書第77-78頁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估計不規則的圖形面積的大小,能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一些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掌握數方格的順序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能借助方格圖估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在估算面積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初步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習慣,體驗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利用方格圖估計不規則圖形面積。

教學難點:估算的習慣和方法的選擇。

教學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將接觸到大量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問題,根據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掌握估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個方面,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方面。本課時的教學正是為學生順利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而展開的。

教具準備:樹葉若干片,方格紙一張,寫有“你知道嗎”的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題,揭示新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兩個有特殊意義的腳印圖片。(出示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也許若干年後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個中國人的腳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再請看第二個腳印:(出示‚小華的腳印)這是一張千年之際出生的嬰兒腳印的圖片,怎樣才能知道這個腳印的面積有多少呢?

二、參與探索,經歷新知

1、自己先獨立進行估計,然後小組內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説明估計的結果及過程

(2)數方格的方法驗證估計值

(3)師:大家都是用數方格的方法估計的,還有沒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引導學生把圖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學圖形,根據圖形的面積公式,算出面積

3、出示小華兩歲時的腳印,學生估計面積:

三、小結方法,實踐新知:

(1)師:剛才大家對像腳印這樣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進行了估算,想想剛才大家用什麼方法進行估算的?

師板書:1、藉助方格圖數一數所佔的格數。

2、把它看成一個近似的規則圖形,測量後進行計算。

(2)請同學們算一算自己腳印的面積約是多少?

學生自己先獨立取腳印,然後藉助附頁3的方格圖估算腳印面積。

四、新知實踐,解決問題:

1、估算第78頁的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課件依次出示)

(1)學生獨立進行估計:

(2)交流彙報時讓學生説説自己是怎樣估計的。

2、估算手掌的面積:

(1)師: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積:

(2)學生合作估算並在方格紙上驗證:(學生在此環節開展好幫差活動)

(3)展示彙報:(師:我們在認識平方分米時,説手掌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六、課堂回顧,總結提高:

同學們,今天你們有什麼收穫?有什麼體會?説來聽聽。

板書設計:

成 長 的 腳 印

不規則圖形面積的估算:

1、藉助方格圖數一數。

2、把它看成一個近似的規則圖形,測量後進行計算。

第二課時:實踐活動――估測樹葉的面積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第九冊教科書第79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活動內容

(二)活動過程

1、選擇樹葉

2、估算一片樹葉的面積:

(1)師:每個小組拿出準備好的樹葉,先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積。能不能直接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出它的面積呢?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指名回答:

(3)生彙報:(a)放在格子上數數。(b)可以把外輪廓在網格紙上畫出來,再數。

(4)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結果,看看誰估算的最準確。

3、體會綠樹對環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樹有10000片樹葉,估算這棵樹所有樹葉的總面積。

(2)在有陽光時,大約每25 m2的樹葉能在一天裏釋放足夠一個人呼吸所需的氧氣。這棵樹在有陽光時,一天裏釋放的氧氣能滿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注:(出示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一個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進0.8公斤氧氣,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1萬平方米的森林所製造的氧氣能供給一千人呼吸。

資料介紹:

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個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並供給所需氧氣。就全球來説,森林綠地每年為人類處理近千億噸二氧化碳,為空氣提供60%的淨潔氧氣。全球現有的森林,每年生產的氧氣達555億公斤。

4、 説説本節課的感受。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2.思考與問題解決:經歷觀察討論,操作等學習活動,能對分數的基本性質作出簡要的,合理的説明,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經歷觀察,操作和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鼓勵學生敢於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自主探索,歸納概括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正方形紙,彩筆。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分別出示兩張不同的孫悟空的照片。師:學們仔細看看這兩張照片,你有什麼發現?(指名回答)。

2.教師引導交流:孫悟空本人沒有改變,只不過是外表的打扮裝飾發生了改變。

3.學生初步感知了什麼變了而什麼卻沒有變的概念。

4.教師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什麼變了而什麼沒有變的有關內容。教師板書課題:分數的基本性質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觀察能力,為下一步學習營造一個輕鬆活躍的氛圍。

二、探究新知。

(一):複習

1.師:在我們在學習這個新的內容之前,我們首先來複習一下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學生回答教師。

板書:被除數

課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學們説説這幾道相等嗎?(指名回答)。

3.教師引導説出商不變的性質,課件出示商不變的性質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商不變的性質,為下一步更容易的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二)、教學新知。

1.師: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把手中的紙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圖上你喜歡的顏色。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並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學生的作業。

4.師:現在請同學們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後你有什麼發現?(指名回答)。

5.教師歸納總結,並課件出示:設計意圖:同一張紙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6.引導學生觀察:

觀察它們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樣變,學生觀察,思考,交流後,教師集體指導觀察,並板書。

教師歸納總結後,學生完成課本66頁的填空題,完成後集體回答。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一些表象,但這些表象還須上升為科學理論,這就需要學生能透過表象識別表現後藴藏的規律,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於以後舉一反三,解決同類相關問題。

7.課件出示:(通知互相討論)

(1)相比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麼變化?

(2)在這個變化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8.教師引導學生説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特別強調“同時”“同一個數”)。

9.教師提出疑問:為什麼要0除外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而分數的分母是不能為0的。

10.同學們,現在你們來看看分數的基本性質和你們以前學習過得商不變性質有什麼不同呢?(課件出示兩性質作對比)

師: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性質的規律是一致的。

三、鞏固強化,拓展應用。

(1)課件出示:(集體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數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數大小不變的分數。(指名到台上板演)。

(4)課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爺爺把一塊地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到了這塊地的,老二分到了這塊地的。老三分到了這塊的。老大、老二覺得自己很吃虧,於是三人就大吵起來。剛好阿凡提路過,問清爭吵的原因後,哈哈的笑了起來,給他們講了幾句話,三兄弟就停止了爭吵。

你知道,阿凡提為什麼會笑嗎?他對三兄弟講了哪些話?(讓學生課後去思考)

設計意圖:多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四、回顧總結,梳理新知。

同學們,你們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呢?板書設計:分數的基本性質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大小不變。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出示孫悟空的照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手腦並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數。請同學們用一張正方形紙片,動手摺一折,通過三次的對摺,每次找出一個和相等的分數,比較塗色部分大小有沒有變化?(沒有)。那麼得到了什麼結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經歷總結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大小不變。學生對此進行鞏固後,再引導學生説出:0除外。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動腦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難點,取得很好的效果。

3.鞏固練習,圍繞中心。在設計練習的過程中,採取多種形式呈現,使學生加深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所學知識,學有所獲,並進一步學習約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3

設計説明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簡易方程的基礎上,複習解方程的過程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1.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

本節課結合複習題,引導學生對方程的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深化了學生對列方程解應用題這類題型的理解,促進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優化。不僅實現了知識的鞏固,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明確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解題思路,掌握尋找題中等量關係的方法。培養學生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由基本題型拓展開,解決類似的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全面回顧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用方程解決問題這部分知識,這節課我們就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

2.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1)關於用方程解決問題,你學習了哪些內容?

(2)你認為哪些內容比較難,容易出錯?

(3)你還有什麼問題?

3.小組進行彙報,全班交流,互相評價。

4.回顧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和步驟。

(1)説一説,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等量關係式)

(2)説一説,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是什麼?

①理解題意,找到等量關係式。

②找出題中的未知量,設為x,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檢驗。

⑤寫答語。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質疑,引入複習內容,通過學習綱要,明確學習目標。

複習,分項整理

1.複習“和倍”“和差”類型題的解法。

(1)課件出示相關練習題,組織學生獨立解答後,交流解題過程。

小明和媽媽一起集郵,媽媽的郵票數是小明的6倍,媽媽比小明多100張郵票,媽媽和小明各有多少張郵票?

學生獨立解答後彙報解題步驟。

①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②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式。

媽媽的郵票數-小明的郵票數=100

小明的郵票數+100=媽媽的郵票數

媽媽的郵票數-100=小明的郵票數

③列式解答。

解:設小明有x張郵票,則媽媽有6x張郵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張郵票,媽媽有120張郵票。

(2)引導學生小結:在列方程的過程中,有兩個未知數時,需要確定一個未知數為x,再根據兩個未知數之間的關係,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個未知數,再根據題中的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

3.複習“相遇問題”中的方程的解題方法。

課件出示複習題: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車每時行駛75千米,乙車每時行駛85千米。已知a、b兩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兩車幾時後相遇。

(1)引導學生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式。

①甲車行駛的路程+乙車行駛的路程=a、b兩地的總路程

②(甲車和乙車的速度和×相遇時間)=a、b兩地的總路程

③a、b兩地的總路程÷甲、乙兩車的速度和=相遇時間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4

?母校》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課文,理解"迤邐、喜怒哀樂、千種情思"等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觸景生情”,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情景交融”。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根據課文結構特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能體會作者對培育自己成長的母校的熱愛,對童年集體生活的留戀。喚起自己對母校的依戀不捨之情。

教學重點:瞭解本文的表達特色,“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教學難點:學會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激發情感。

1、師:最近新武寧建校5週年校慶,在座的同學是在學校成立的第一年入學的,轉眼5年過去了,想看看5年中自己的變化嗎?

2、(出示2張班級集體照)師:看看這兩張照片,找到自己了嗎?發現自己有什麼變化?

師:是啊!當初你們是充滿稚氣、好奇的頑童,如今你們已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了。

3、齊讀詞語:充滿稚氣朝氣蓬勃

4、請同學們注意,“蓬”(pénɡ)的字音:後鼻音;字形:上下結構。

5、再讀讀帶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齊讀)

我第一次邁進校門時,只是一個充滿稚氣、好奇的頑童;

當我邁出校門,向您揮手告別時,已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了!

6、再過兩個月,你們即將離開生活、學習了五年的母校,升入中學,也許,十幾年後,同學們都已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了,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

二、導入揭題。

1、師:一位青年作者在離開母校十多年後,又重回母校,那熟悉的校園勾起了作者的情思。他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寫下了散文“母校”。

2、板書課題:36 母校(齊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請同學們輕聲讀讀文章,課文中的寫了作者重返母校後經過的哪兩個地方?

2、交流板書:校門操場

3、作者幾次寫到了校門?(2次)補全板書:校門操場校門

4、指名生回答,並讀讀這兩個句子。

一次是在文章的開頭——翠綠色的拱門,帶着濃濃的藝術氣質,在空中畫出一個優美的弧度,仍然是那樣熟悉。

另一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啊!母校,我即將遠行,讓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門下的母校!

5、師:作者重返母校,自然而然從拱形的校門寫起,作者離開母校,又在校門口駐足回首,開頭結尾兩次寫到校門,這種寫法叫——(生答:首尾呼應。)除了寫法上的首尾呼應,反覆寫到拱門還有深一層的原因,等會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先讓我們跟隨作者走近他的母校吧!

四、深入學文,朗讀感悟。

(一)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1、整體出示第一小節,老師範讀

2、我“熟悉”(變色)的是什麼?

(加線:顏色、造型)——這樣的顏色,這樣的造型在作者眼中可不是一扇普通的校門,而是(加線:帶着濃濃的藝術氣質,“氣質”一般擁在——現在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校門,正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3、加上了仍然,起到強調作用,強調熟悉的僅僅是這些嗎?

我似乎又嚐到了和小夥伴們手拉手歡呼着跑入拱門的喜悦,似乎又聞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湧起最後一次邁出校門時的留戀之情。

師:三個“似乎”告訴我們拱門勾起了作者對過去的回憶,因為是親身經歷過的景象,板書:景,所以是如此的熟悉。女生讀看到的拱門的樣子,男生讀回憶起的情形。

4、還是因為熟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説——我久久的望着,啊,沒變,沒變!

(“沒變”放大)

啊,闊別十多年的母校,我回來了!

(1)師:沒變的是拱門的樣子,讀!沒變的還有記憶中那歡呼聲,那油漆香,那留戀情,讀!

(2)回覆“沒”字,那“變”的又是什麼?(自己、夥伴、心情……)

師:因為畢竟“闊別”母校已有十多年了。讀讀這兩句,抓住句子中的感歎號。能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板書:情

(3)師點評:隨機板書:驚喜、激動

5、小結:一看到拱門就激起了作者的驚喜、激動之情,把情和景交織在一塊兒寫,就是“情景交融”。(貼出)

讓我們隨作者一起感受一下那份驚喜與激動之情。齊讀第一節。

(二)學習課文2、3小節。

1、師:作者走進大門,讀讀第二小節,聯繫上下文看看這是一個什麼小節?

2、生答:過渡節

3、這是從大門到操場的過渡,這過渡節篇幅很短,但作者卻是一步一景寫得很細緻。引讀:甬道是——石砌的,花園是——秋菊傲放、松柏長青的,石階——寬寬的,操場是——寬闊的。

4、小結:因為作者飽含深情,所以看得是如此用心。

5、學習課文第3小節。

(1)來到寬闊的操場,自己讀讀這一節,看到哪些景,又激起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呢?

學生交流

(2)小結:作者寫景採用“依次描寫”的方法,先寫操場地面,再寫操場四周,最後寫操場邊幾幢教學大樓,接着繼續採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寫道

指名讀句子:我漫步在操場上,欣賞這花木,撫摸着幼苗,傾聽着教室裏傳出的琅琅書聲,五年的喜怒哀樂,像天鵝扇動着雙翼,從記憶深處翩翩飛來。

(3)什麼“情”呀?板書:五年的喜怒哀樂

(4)放新武寧的一組鏡頭,配合音樂,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你呢,你呢……

(5)眼前掠過的一幕幕,讓作者記憶的閘門一觸即開,就像作者一樣,齊讀上句。那操場是特別的——,那花木是美麗的——,那教學大樓或許和當年有了少許變化,在燦爛的秋陽下展示着它們的新姿——,可以説,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撥動着作者的心絃。

(三)學習課文5——8小節。

過渡:正當作者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時,一陣熟悉的鈴聲打斷了他的回憶。在操場上他看到了什麼景象?又勾起了作者的什麼回憶?(指名一人回答)

1、指名讀第5小節,看到——;第7小節,回憶到——

師:作者看到此情感覺到什麼?

2、(出示第8小節)生齊讀。

3、感受眼前的情景與我們當年的情景有何相似呢?再讀讀5——7小節,找一找。

小結:相似之處——體育比賽;場上比賽的人們差不多;都在為集體努力、奮鬥。

4、師: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我不由得笑了,笑什麼呢?(學習第6小節)聯繫文章感受“笑”的含義。(“被絆住的男孩”笑他的稚氣與可愛;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是如此的親切。)

5、師小結:操場上看到跳長繩的一幕,使作者聯想起了自己在四年級時的那次拔河比賽。那是留給作者深刻印象的一段回憶,所以作者抓住重點寫得寫得尤為具體。

6、這相似的何止是眼前的一幕,正如作者前面所提到的,回讀:五年的喜怒哀樂,像天鵝扇動着雙翼,從記憶深處翩翩飛來。

(四)學習課文9——11小節。

1、並且這些情感在再一次回到拱門時達到了__,踏着遍地落葉,看着迤邐的陽光拖成長長的身影,緩緩回首,千種情思湧上心頭。板書:千種情思

2、引讀

他讚美母校——母校,我成長的搖籃!

他感激母校——在您的懷抱,我度過了五年甜蜜的歲月。我第一次邁進校門時,只是一個充滿稚氣、好奇的頑童;當我邁出校門,向您揮手告別時,已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了!

更留戀母校——啊!母校,我即將遠行,讓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門下的母校!

3、你體會到了千種情思了嗎?跟着音樂自己讀讀。請男女生各一名讀。

4、千種情思凝聚到一點,讚美母校、感激母校、留戀母校,那都是因為——

“母校,我成長的搖籃,在母校的懷抱中。我度過了五年甜蜜的歲月”

師:搖籃、懷抱、讓我們想到了——母親,母校猶如母親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温暖,當年的喜也好、怒也好、還有哀與樂,如今都化為了一個詞,那就是——出示卡片:甜蜜(貼在課題旁)。

5、因為難忘那甜蜜的歲月,所以一看到拱門——

因為擁有那甜蜜的日子,所以漫步在操場——

因為留戀那甜蜜的時光,所以再次來到拱形校門下——

6、(出示首尾小節)師:拱門是母校的化身,是作者最熟悉,最留戀的地方,作者初見拱門,觸景生情;回到拱門,情感迸發,配樂朗讀第1、11小節。

五、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這篇文章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作者採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將自己在校門和操場上看到的,回憶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向我們介紹了自己的母校,能否根據板書,來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板書:看到回憶到

(貼板書:主要內容)

2、學生交流。

六、情感昇華

師: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們。不久,我們也將告別母校,再來看看我們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喚起了你們哪些美好記憶呢?課後也來模仿本文的寫作方法,用我們的筆將自己對母校的情感抒發出來。寫一篇《我的母校》。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與摺疊的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過程,能夠準確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重點難點:

能夠準確的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準備:

長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教師讓學生拿出長方體的盒子並沿着稜剪開,把長方體展開成6個面並觀察這6個面有什麼特點?

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長方體的表面積由6個面來組成,每組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二、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例題,一個知道長、寬、高的長方體紙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積?

學生利用手中的長方體紙盒為參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同組之間相互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每個小組的討論活動。

教師提問學生如何求長方體的表面積。

學生回答:(分別求出每個面的面積,再加起來。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讓學生把長方體的紙盒展開,看一看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組成長方體表面積的6個面,等於(長×寬+長×高+高×寬)×2=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讓學生自己求出長7釐米、寬5釐米、高3釐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學生列式:(7×5+7×3+5×3)×2

教師讓學生思考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

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流,教師提問學生。(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高×寬)×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6

教學內容:

教材20-21頁“露在外面的面”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分析等活動,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有關物體表面積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重、難點);

2.經歷探究過程,激發主動探索慾望;

3.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多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堆放時露在外面的表面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談話引入,出示放在牆角的包裝紙箱圖,讓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幾個?

2.順勢導入新課:露在外面的面;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將一個正方體放在牆角,引導學生觀察有幾個面露在外面?

2.將四個正方體堆放在牆角,引導學生觀察:有幾個面露在外面?

3.變換方法堆放正方體,引導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變化;

4.將正方體1個、2個、3個…排成一層,引導學生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規律:3n+2

5.引導學生探究豎放一排的規律:4n+1

6.引導學生探究多排多層規律:5n+4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練習二第4題

2.用正方體模型擺出不同的情況,引導學生找出露在外面的面有什麼規律?

四、小結評價佈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佈置課外預習:教材24頁“到數”

板書設計:

露在外面的面

1.正方體堆放在牆角處,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方法:(1)看露在外面的面有幾個;(2)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每個方位露在外面的面有幾個;

2.平放一排規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體的個數×3+2即露在外面的面=3n+2;

3.豎放一排的規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體的個數×4+1即露在外面的面=4n+1;

4.多排多層放的規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體的豎排數×5+4即露在外面的面=5n+4

教學反思:

1.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採用互動探究式教學,立足於“導”,積累探索圖形表面積的經驗;

2.注重培養學生有序的觀察,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注重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022北師大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2.在想象、操作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準備:

1.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各一個。

2.把附頁1中的圖形剪下來。

3.前置性作業

(1) 把一個正方體盒子沿着稜剪開,得到一個展開圖是(可以畫一畫也可以貼一貼)

(2)把一個正方體盒子沿着稜剪開,得到一個展開圖是(可以畫一畫也可以貼一貼)

4. 做一做

(1)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剛好能圍成正方體?

(2)下面哪些圖形沿虛線摺疊後剛好能圍成長方體?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內容

一、動手操作,知道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1.通過剪盒子,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帶來的正方體紙盒,沿着稜剪開,看看你能得到什麼樣的展開圖。

學生在剪、拆盒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剪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

由於剪法不同,展開圖的形狀也是不同的。學生剪好後,教師展示不同形狀的展開圖。

師:請同學們再將一個長方體盒子沿稜剪開,看看又能得到怎樣的展開圖。

2.體會展開圖與長方體、正方體的聯繫。

教科書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目要求,利用附頁1中的圖形進行操作,獨立地想一想哪些圖形符合題目的要求,再組織學生交流。

二、練一練

1.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看展開圖進行思考,並把結果寫下來,然後再利用附頁中的圖試一試。

2.教科書第17頁“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按展開圖説説哪兩個面是相對的面,再聯繫長方體説説展開圖中的各個長方形對應的是長方體中的哪個面。

設板書計:

展開與摺疊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的摺紙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2、引導學生利用學生自主摺紙得到的算式,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建模等教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算一算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摺紙探索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難點:利用折一折,畫一畫、説一説,算一算等活動理解先通分,再加減的算理。

三、教學設計

(一)動手操作,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開門見山板書課題: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

(1)探索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

加減法。

(2)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師:聽説咱們班的同學個個都是摺紙高手,這節課老師就要和大家一起來通過折

紙研究解決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有信心嗎?

2、請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歡的份數。②畫一畫:用斜線畫上你想畫的份數。③説一説:畫斜線部分是正方形紙片的幾分之幾?

3、動手操作

師:老師已經給每位同學都準備了兩張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紙張,請你拿出其中的一張按照要求動手操作。開始。(學生明確要求後,進行摺紙、塗色、交流等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彙報展示。

師:誰能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折的,塗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片的幾分之幾?(學生彙報,老師將學生的摺紙和塗色情況貼在黑板上並在紙旁板書相應的分數)

5、提出問題,明確目標

師:同學們,如果現在要把黑板上兩張紙中的塗色部分加起來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學生口述算式,教師分別將學生提出的算式書寫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這些算式分成幾類?你是根據什麼分的?(同分母、異分母)(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黑板上的算式進行整理。)

還記得如何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嗎?誰來説説?(齊讀同分母分數加減數的計算方法。同時將同分母分數加法讓學生進行練習,口算出每道題的結果。)

師:從學生彙報的異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選擇一道問:異分母分數如何加減呢?下面我們就來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進行算理探究。

師:出示生自編算式(1/2)+(1/4),請大家猜猜看,這道題的結果會是幾呢?獨立嘗試,彙報各自的計算過程與結果。預設: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下:

結論1:(1/2+1/4=1/6)

結論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於四分之三)

結論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於六分之二)

2、討論驗證

師:為什麼同樣的算式,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到底誰對誰錯呢?

生:在全班範圍內展開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

3、理解算理。

師:剛才有人説結果是(---),有人説是(---),還有人説是0.75,到底誰對誰錯呢?送給大家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請同學們用手中的紙折一折,一起來驗證一下到底誰對誰錯。開始。

注意通過展示學生的摺紙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通分過程,明確()+()=()=()是錯誤的,感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不能將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減。

師:在做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麼不能直接將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減呢?

出示小數加法算式“4.21+5.3”,提問:“可不可以將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為什麼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不能直接將分子、分母相加。

師:可不可以將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為相同的數位沒有對齊。

生2:小數點沒對齊。

師:小數點沒對齊也就是什麼沒對齊?——數位沒對齊

師:數位不同也就是什麼不同?(計數單位)

師:也就是説當單位不同時不能直接相加減。我們在來看這道分數題,他們的什麼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嗎?(生:不可以。)

師:通過大家的交流,現在大家明白在做異分母分數加減時為什麼不能直接將分子、分母相加、減的原因了嗎?

4、小結算理

誰來説究竟該怎樣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呢?

生彙報:先要通分,(也就是統一分數單位),把異分母的分數變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遷移應用,鞏固提高

1、遷移應用,解決減法問題:

1/2-1/4=

2、完成“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的+與-,再次為學生提供嘗試機會

(學生練習後全班回饋交流,並規範書寫格式。)

四、總結規律,內化提升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發現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應怎樣計算?

生: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再加減。(隨着學生彙報教師板書):異分母分數通分轉化同分母分數

五、作業佈置

北師大五年級下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2、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比較推理與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

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創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學習。獨立思考可以使每個人深入的探究、冷靜的分析;小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題思路得以發散。

教具準備:

印有月曆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教師談話:從11月1日起,小蘭的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們打

算等爸爸媽媽休息時,全家一塊兒去公園玩。(小黑板出示:小蘭一家和一張11月份的日曆)那麼在這一個月裏,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你會幫他們把這些日子找出來嗎?

請學生相互議論後,教師提示:同桌兩位同學可分工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一位同學找小蘭媽媽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學找小蘭爸爸的休息日,然後再把兩人找的結果合起來對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蘭爸爸和媽媽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步完成以下板書

媽媽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們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倍數”的實體模型,讓學生藉助“日期”這一具體有實際意義的“數”,初步感知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特點,體會求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學新知

1.幾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教學

從“媽媽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們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別引出“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教師修改並完成板書。

4的倍數:4、8、12、16、20、24、28

6的倍數: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數:12、24

其中最小的一個:12

師:教師:為什麼要打省略號呢?(因為一個數的倍數是無限的,不可能寫出一個數的所有倍數).

師:請你仔細觀察媽媽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麼特點?(引出4的倍數和6的倍數,並板書)

師:在6的倍數和4的倍數中,你覺得哪些數字比較特別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數)師:其中最小的一個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數)

(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問題作進一步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修改板書,讓學生親身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藉助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特點。)

2、及時練習

師:認識了那麼多關於倍數的關係,我們就來用一用。完成(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書本練一練的第一題

2、書本練一練的第三題

3、書本練一練的第四題。

4、判斷題

(1)兩個數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的公倍數。()

(2)兩個數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3)兩個數的公倍數是無限的,而最小公倍數只有一個。()

此題從整體上挈領知識要點,要求學生對各項知識進行抽象的比較、類比,進而推理、概括,對知識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學生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數學語言進行合乎邏輯的討論與質疑。

四、課堂小結:學生回憶整堂課所學知識。

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回顧、按一定的線條梳理新知,形成整體印象,便於知識的理解記憶。

整節課的設計,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與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過程中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