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範例共3篇 享: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本文旨在為國小數學教師提供一些教學設計的範例,幫助教師們更好地準備教學,在課堂上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教學效果。範例包括數學教學設計的概念、實用技巧、教學模式等,旨在提高教師們的教學素質,創造更好的教學體驗。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範例共3篇 享: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第1篇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係,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紙片,雙面膠。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64~65頁的內容。

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知道了直線的特點,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一)學生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麼樣子的?在這個無

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會有哪 幾種不同的情況?(學生想象)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這樣的白紙,現在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你剛才的想法畫下來。 注意,一張白紙上只畫一種情況。開始吧。(學生試畫,教師巡視)

師:畫完了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們組誰的想法與眾不同?(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願意上來把你們的想法展示給大家看看?(小組展示,將畫好的圖貼到黑板上) 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學生補充不同情況)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來這麼多種情況。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小組討論、交流) 1.小組彙報分類情況。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説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 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並在適當時機板書:相交) 2.引導學生分類。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 3.(學生説出自己小組的分法後)師:對於他們小組的這種分法,你們有問題嗎? 設想:當出現“b”情況後,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並把直線 畫得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於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 線全部畫出。

當出現“c”的分法時,開始同“b”的做法一樣,先使學生明確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於兩條直線相交的情

況。再使學生明確分類時要統一標準。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分類是以相交與否為分類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兩條直線相交後所成角度來分類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正確的。從而達成分類的統一,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總之,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請一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師:那剩下的這組直線相交了嗎?(沒有)想象一下,畫長點,相交了嗎?(沒有)再長一點,相交了

師:這種情況你們知道在數學上叫什麼嗎?我們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學生回答)誰能説説什麼是互相平行?(學生試説不完整的概念) 小結:在同一平面內,畫兩條直線會出現幾種情況?

師: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麼?(都形成了四個角)

師:你認為在這些相交的情況中哪種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個直角)

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況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鋭角有的是鈍角。

師:你是怎麼知道他們相交後形成了四個直角呢?(學生驗證:三角板、量角器)

師: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 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語言説説什麼是互相垂直。(學生試説後指名回答)

四、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後教師可適當添加一兩個 沒想到的例子。

2.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象嗎?(出示主題圖) 3.咱們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出示幾何圖形)

(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 1.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平行。觀察發現規律。

2.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垂直。觀察發現規律。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篇二: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方案 移秀蘭 溱潼中心國小

4、85頁 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繫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説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説説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説説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着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説説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説一説: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説一説:讓學生説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裏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牀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説一説,要求説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牀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説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篇三: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1 2 3 篇四: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模板

)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 )年級( )冊第( )頁至第( )頁的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領 ),學會了( ),本課將進一步學習域的知識。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 ( ),教材注意創設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適時的提出( ),並引導學生探究和

)。學好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學生理解( ),掌握( ),也是今後進一步學習( )知識的基礎。 b 《 》是國小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 打下基

礎,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

科學研究 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a ⒈ 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聯繫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對比等學習活動,認識(

),理解( ),掌握( ),探究和發現( ),並能運用所學知識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培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體

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自主發展。 b (1)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探索並發現(或理解並掌握)(),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

際問題。 (2)使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探索( )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

( )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

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

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構建、動態形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性漸進原則和直觀性原則。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以情景教學法、觀察發現法為主,以多媒體演示法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注意創設情景,設計啟發性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讓學生更直觀地學到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狀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⒈ 根據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達到人人學數學的目的。

⒉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給學生充足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易於學生積極主動獲得新知並體會學習的樂趣。

首先,我播放根據教材內容自制多媒體動畫,引出課本主題圖。接着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提出與有關的數學問題。教師指出本課要重點研究的幾個問題是:( )。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精彩的開頭,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由抵制狀態進入興奮狀態,還能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引入,更接近學生生活,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第二環節:嘗試探究,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活動三: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前後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慾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悦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 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深化知識。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⑴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⑵ 你有什麼收穫? ⑶ 你有什麼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⑸ 你還有什麼疑惑?⑹ 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你感覺你組內的其他同學表現如何?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着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b

(評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想象、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可以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 反饋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評價:讓學生自己説説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範例共3篇 享: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第2張

第2篇

針對《7 的乘法口訣》教材,就課堂教學目標及課堂導入進行教學設計。 參考答案: ●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訣的意義,弄清每句口訣的來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進行計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編制7 的乘法口訣過程,初步學會運用類推學習新知識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嗎?趕快用掌聲把她請出來吧! (課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誰?(七個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們想邀請小朋友一起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願意嗎?(課件:小矮人們聯歡的場景,並配 上“生日快樂”音樂)細心的小矮人們還為白雪公主準備了小禮物呢!(課件:7 個小矮人, 每個小矮人手捧7 朵鮮花)愛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這麼多漂亮的鮮花,問了小矮人們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這些漂亮的鮮花中藏着什麼數學問題嗎?”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發現。相信聰明的你們通過仔細地觀察,一定會發現的!有信心嗎?(生:有。)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噹噹小矮人們的“小老師”,給他們講講吧!(隨即貼出情境課題:我 給小矮人當老師)

請閲讀五年級《用字母表示數》一課,就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導入進行教學設計。 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①使學生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數。②使學生在 具體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向學生滲透符號化思想。③通過數學活動來激起學 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習興趣。 創設情景,激趣導學:

青蛙兒歌(課件出示),引導學生學生齊説:1 只青蛙1 張嘴,2 只青蛙2 張嘴,3 只 青蛙3 張嘴,4 只青蛙4 張嘴,5 只青蛙5 張嘴? 師:能説完嗎?能用簡單的話來説一説。

生總結:多少隻青蛙多少張嘴,可以用一個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張嘴。問學生説一 説下面這些字母或符號表示的數是多少?

請閲讀六年級《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就課堂教學目標和板書進行教學設計,並談 談你教學設計的理念。 參考答案:

①瞭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 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②通過觀察、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探究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滲透 有序思考,感受變與不變的思想,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

③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 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 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想、反思等數學活動,獲 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本節課的教學緊 緊圍繞這一理念,先讓學生學習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最後通過簡煉 的分層練習,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質,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滲透假設、驗證、優化 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對應”和“變與不變”的思想。

第3篇

知識與技能目標: 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特徵。 難點: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這種形狀的物體,誰知道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的? 罐頭盒、茶葉筒、樹樁等圓柱體實物。它們都是圓柱體,簡稱為圓柱,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

沿着這些圓柱形物體的輪廓畫線,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畫線的同時實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輪廓。

(1)分組活動,讓學生拿着圓柱體實物觀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直觀操作形象感知圓柱的特徵。 (2)思考並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圓柱的上、下兩面是什麼圖形?大小有什麼關係? ②圓柱周圍的面有什麼特徵? ③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什麼?

(1)圓柱的底面:圓柱幾何圖形的底面逐漸分離出來,顯示出上下兩個底面重合的動畫。使學生直觀地看出圓柱的上、下兩個面確實是2個完全相同的圓。

摸到圓柱周圍的面有什麼特徵?(它是一個曲面) (3)圓柱的高

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出示一盒牙籤,觀察想象圓柱的高有什麼特徵。然後提問:圓柱有幾條高?

(1)動手操作,(以小組為單位)請同學們拿出紙圓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圓柱形模型的側面沿高剪開,再打開,觀察形狀。

(2)提問:展開後得到的是什麼圖形,這個圖形跟圓柱有什麼關係?小組進行交流。

(3)利用教具進行驗證,把圓柱的側面沿一條高逐漸展開顯示成長方形,展開後的長方形再捲起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

3.圓柱的底面半徑是3釐米,高是3釐米,側面展開後得到的長方形的長是(

五、課外延伸:按照教科書121頁那樣,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釐米?

本節課圓柱的認識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就是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對於學困生來説抽象點,雖然做了教具進行了演示,還不是很理解。做一個這節課的課件估計會好一點。尤其是展開圖中的長方形的長學困生怎麼也理解不了,怎麼會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呢?

在初步認識圓柱的基礎上理解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通過觀察、實踐、操作,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踐操作,在學生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的含義的同時,培

重點: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1.指名學生説出圓柱的特徵. 2.口頭回答下面問題.

(1)一個圓形花池,直徑是5米,周長是多少米?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 (3)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

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可以知道: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5 (1)讓學生把自己製作的圓柱模型展開,觀察一下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3.教學例4 (1)出示例4。學生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直徑,求表面積)

(2)求的是廚師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麼?(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説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3)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後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做完後,集體訂正。指名學生回答自己在計算時,最後的得數是怎樣取得的。

由此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裏不能用四捨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釐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1.沿圓柱體的高剪開,側面展開後會得到一個( )形,長是圓柱的( ),寬是圓柱的( ),因此圓柱的側面積=(

2.如果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是2釐米,高是6釐米,那麼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

6 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釐米,高是8釐米,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做第14頁“做一做”。(求表面積包括哪些部分?) 作業 練習二第6題。

圓柱的表面積計算不難,但是繁瑣,強調學生一定要注意計算的準確性,細心一點,開始學最好分步做。最容易出錯的是加上2個底面積。還要注意最後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再一個就是知識的應用,像製作水桶、摸水泥的面積等求的是一側面積加一底面積並不是表面積,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區分,靈活應用。

7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實驗操作的技能。

經歷猜想、操作、討論等學習過程,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知識間可以相互轉化的思想。

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善於猜測的習慣,增強肯動腦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難點:.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過程

1、出示一個裝了半杯水的燒杯,然後拿出一個圓柱形物體準備投入水中並讓學生觀察:會發生什麼情況?由這個發現你想到了些什麼?

2、提問:“能用一句話説説什麼是圓柱的體積嗎?”

1、出示兩個大小不等的圓柱體讓學生判斷哪個體積大?

2、提問:要比較兩個圓柱體的體積你有什麼好辦法? 學生想到將圓柱體放進水中,比較哪個水面升得高。

3、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自己比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兩組圓柱的體積,並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報告1中。

4、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彙報結論:當底等時,圓柱越高體積越大;當高等時,圓柱底面越大體積越大。即圓柱的體積的大小與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

1、再次設疑:如果要準確的知道哪個圓柱的體積大,大多少,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想計算圓柱的體積。

2、引導學生回憶圓的面積公式和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3、讓學生思考:要計算圓柱的體積,依據學過的知識,你可以做出怎樣的假設?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並彙報:圓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體後應該也能夠轉化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圓柱的體積可能也是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

5、讓學生依據假設結論分組測量圓柱c和圓柱d的有關數據,用計算器計算體積,並填入實驗報告2中。

1、首先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工具,自主商討確定研究方法。

2、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確定了兩種驗證方案。 方案一:將圓柱c放入水中,驗證圓柱c的體積;

方案二:將學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塊的圓柱d拆拼成新的形體,計算新形體的體積,驗證圓柱d的體積。

3、學生按照自己所設想的方案動手實驗,並記錄數據中。

4、實驗後讓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用實驗的方法得出的數據與實驗前假想計算的數據進行比較,發現了什麼?

6、教師用課件演示將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向學生明確圓柱的體積確實可以像計算長方體體積那樣,用底面積乘以高。

1.一個圓柱的底面積是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圓柱的體積是立方米,底面積是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圓柱的體積這節課內容比較少,也容易理解,主要是圓柱切割拼湊成長方體抽象一些,不過學生還是能掌握的。 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注重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提升思維品質,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 教學目標

1、在初步認識圓柱的基礎上理解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2、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準備

11 1.指名學生説出圓柱的特徵. 2.口頭回答下面問題. (1)長方體的表面積指的是什麼?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板書課題:圓柱的表面積) 教學例3。

(1)讓學生把自己製作的圓柱模型展開,觀察一下,圓柱的表面由哪幾個部分組成?(通過操作,使學生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由上下兩個底面和側面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3)圓柱的底面積你會計算嗎?側面積呢?

①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②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

③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

(1)求下面個圓柱的側面積。 ①底面周長,高。 ②底面直徑8cm,高12cm。 (2)求下面個圓柱的表面積。 ①底面積是40c㎡,側面積是25 c㎡。 ②底面半徑是2dm,高是5dm。 4.課堂小結:説一説你的體會。

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長方形的面積 = 長 × 寬

13 後結 本課時教學,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通過觀察、討論、引導,發現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在設計練習時,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放手給學生自己練習,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