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教學的經驗總結3篇 "深入淺出:二年級語文教學實踐分享"

本文旨在總結二年級語文教學的經驗,並分享一些實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通過對教學中的問題和挑戰的探討,我們希望能夠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年級語文教學的經驗總結3篇

第1篇

一轉眼,一學期的教學又告結束。回顧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我感歎良多,點滴作法湧上心頭,存在的問題還需努力解決。我思考一二,做以下的總結。

由於我是在這學期接的這個班級,因此,我對這些學生不熟悉,不明白班級學生的具體優點和缺點。為了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紮實,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優缺點的基礎上對症下藥,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性,要求書寫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有些學生對於寫過幾遍的字也會寫錯,如“寬”字下邊本該“見”而非“貝”字,又如“拔”和“撥”字,學生總是分不清是“撥打”還是“拔打”,“拔河”還是“撥河”。類似這樣的問題我進行了大力更正,反覆默寫和抄寫。又如,對打比方的造句,對各種句式的變換,對病句的修改,對生字新詞的理解運用,對近、反義詞的積累等,我都逐一進行講解或強調,對這些問題加大做題的數量,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寫句子的潛力。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生的學習要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靈活調整課程資料,以求學生能盡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體現自主性,使學生始終持續一種自我探究的學習勁頭,但教師自己也務必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加以探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我時時持續以讀代講,多讀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勵學生各抒已見,使學生們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時不時採用一些別開生面的方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例如:我上課時經常讓學生自主想問題,自己解答,並且讓他們分組討論交流,人人做到參與,人人思考。

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功”。方法對於學習來説是最重要的。搞好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為什麼有的同學老是玩,可成績卻不錯呢?我們常常強調上課專心聽講,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然後還要及時複習。但是我覺得思考才是最關鍵的有人説,聰明與否,在於是否思考。我們要着重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睡前回顧當天所學,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其實學習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用的,都能夠試試。

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十分簡單的,而成績差的學生卻常常來不及。這又是一個讓我們老師要思考的事情。對於這類問題我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作業中使用分級制度,在不影響大家的學習的前提下,對有些學困生進行再次鞏固基礎知識,並且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當面教學。透過一學期的實踐,我覺得這方法十分有效,以後還能夠進行利用這種方法。

本期的教學資料,分為八個單元。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我都進行檢測,針對學生存在的知識點問題,及時解決。對確實困難的學生進行耐心細緻的個別教育,使之掌握。

語文教學務必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必須積累之後,才能運用。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課文朗讀。透過學生自主收尋優秀文段,使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閲讀,學生的閲讀量增加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穫了許多東西。

2、進行各種詞語收集。如aab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aabc式,在不斷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的.詞彙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

3、開展各種語文遊戲。如句子的轉換,如“把”字句轉換成“被”字句,問句轉換成陳述句,兩句話變成一句話,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興趣,也訓練了動腦的潛力。在這個學期中,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很濃,學生們都對語文有了必須的瞭解。

在本期的教學中,針對以上狀況所採取的對策,學生的語文興趣得到了激發,語文基礎知識有所提高,語文潛力得到了增強,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年級語文教學的經驗總結3篇

第2篇

我是一名年輕的國小班主任,擔任二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我每一學期結束都認真總結一學期的教學經驗和得失。根據本學期的教學資料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成績,制定教學計劃,並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景進行教學,因材施教,以保證教學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語文教學方面的知識十分深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必須首先做到:

教學語言要精煉,語言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語言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學語言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語言呢?

1、根據不一樣課文類型設計不一樣的語言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資料,導學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抓住教學難點,不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掌握課文資料。

2、在教學時注意簡明、扼要。語言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語言,抓住課文的要點和學習材料的核心資料,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資料,使學生簡便地學習,簡便掌握課本內的知識。

3、在教學時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語言,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在教學時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着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不能放任自流。當然,也不能要求太嚴,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而受影響。

1、在教學課堂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探求、以及動手動腦的本事,並把這種本事的培養成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我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範聽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表現,教室中沒有了死氣沉沉氣氛。

2、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生動、活潑、探究、思考、訓練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語文教學實踐本事。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3、教師在教學時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有活力,上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進取態度,將知識傳受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昇華。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把他們當成自我的孩子一樣看待,在學習中耐心細緻,在生活中無微不至。使他們從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構成,從而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在教學漢字中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興趣是調動學生進取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在閲讀上多下功夫,讀出感情,身臨其中,多訓練看圖寫話,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使他們樂意去學習。在學習上不產生厭倦心理。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生活樂趣。

2、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能夠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小娃娃”、“小朋友”、“小寶寶”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學習生字時也能夠採取“玩遊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根據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趣味的學習情境,能使學生富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四、課堂教學中變換形式,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1、心理學研究證明:國小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堅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

2、教學時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資料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3、如在教學新課程“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看一看”、“説一説”;在理解“節氣歌”和“二十四節氣”之間的含義。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一樣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能夠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醜小鴨”的“鴨”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鴨”字怎樣寫?“鴨”字這樣寫:豎、橫折、橫、橫、豎,撇、橫折勾、點、豎折折勾。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能夠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詞語接龍等遊戲。

語文教學是一個十分繁鎖複雜的工作,所以,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我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此刻教學的需要。教到老學到老。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爭取做一位人民滿意的語文教師。

第3篇

去年9月份,作為一名新聘老師,我匆忙踏上了工作崗位。對於我,一切都很陌生。時間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一年的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一年的時間裏,我探索、思考,也曾反思、總結。有過不小的教訓,也有過小小的收穫,在此,一併作一個總結。

剛進入工作的時候,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我都不適應。沒有工作經驗,甚至對教學常規工作都不瞭解,更不用説去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學了。在工作期間,我儘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學生管理,事無鉅細,一一記下:在學生面前,我是一名老師,可在老教師面前,我仍然是一名學生。平日的工作雖然平凡,卻很煩雜。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採用了“教學筆記”的方式。一方面,寫下每天的計劃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將偶然間的“靈光一閃”及時記下,作為教學心得,反覆揣摩,咀嚼良久。一學年下來,我已記滿了三個筆記本。翻開筆記,雖然只是一堆堆“針頭線腦”,卻都是自己的真知灼見。

本學年,我任教本校的二年級語文,及班主任。班級總數10人,7名男生,3名女生。其中有8名是留守兒童。其中,優等生3名,中等生3名,後進生4名。整體基礎較差,成績並不理想,雖然能夠學,但不能做到“願意學”,更不用説“我要學”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首先將座位進行了調整,讓優等生和後進生搭配,並將後進生全部調整到講台前面,放在眼前。做到“兼顧”。在課堂上,根據教學需要,安排學生活動,如“分組識字”、“開火車讀課文”、“爭當小老師”等等,用分組的方式做到“互幫互助”,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來。領會到語文的樂趣,在學中玩,玩中學。

我們所用的人教版國小二年級教科書,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針對本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合理、科學的編排了課文,明確、清晰的展示了教學要求,極大地方便了教師。但一個問題擺在我面前,那就是:教科書是面向概念上、全面的二年級學齡兒童,怎樣讓它更具體一點、生動一點,來面向自己所任教的這些性格各異的學生呢?在備課時,一方面,我抓住每篇課文的特點,採取合適的教學方法。課文是講故事,我就抓“情節”;課文是詩歌,我就抓“想象”;課文是“寫景”,我就抓“景物”,努力把課文的“神”抓出來,把課文上“活”,上“立體”。另一方面,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作了合理的調整,不給學生留下“盲點”。比如《恐龍的滅絕》一課,我緊抓住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步步推理,和學生一起,將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一一道來,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再如《雷雨》一課,我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象,再從文中找出雷雨時的景物,細細揣摩,將一幅生機盎然的“雷雨圖”,展現在學生面前,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作業應當是對學習內容的複習和鞏固,起到加強學習效果的作用,通常是放在課後。但是,我根據學生的情況,將作業靈活佈置,分成了“三步走”,讓學生“再學一次”:學習之前,將作業內容提前展示,請他們先嚐試着做一次,熟悉,發現重難點;課文上完之後,將作業再次展示,強調重難點,讓學生自己批改,自查自糾。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一次鞏固。這次的作業由我批改,從中發現的易錯點,再向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出,進行最後一次鞏固。三步走下來,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又做好了師生互動,比一味的“學生寫,教師改”,效果要好的多。

教學工作,千萬不能“一刀切”。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優等生不耐煩,後進生跟不上,不但完成不了教學效果,還影響了學習氣氛。我的做法是“分層教學”。對後進生的輔導,我儘量做到“三心”:耐心、恆心、細心——耐心輔導,細心發現,恆心堅持。不單針對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輔導他們的學習思想。首先,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再次,給他們講語文小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後,平時對他們多加觀察,一有進步,就及時鼓勵、表揚,激發他們的信心。當然,後進生的學習基礎薄弱,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將知識斷層補充完整,讓他們學起來更輕鬆,進步更快。

平時的單元測試中,我只關注學生的分數,關注他們進步與否,卻沒有對測試的題目“多看一眼”。試題難度怎樣?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區分度?……這些問題,都沒有考慮,更不用説對試卷做一次完整的試卷分析了。測試前,應預覽試卷,結合學生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給出合理的“預估分”;測試後,應結合考試結果,找出問題,調整教學內容。

對於“三步走”的作業方式,我過於依賴,卻忽視了作業的量。須知訓練強度也是保證學習效果的因素之一。較少的作業,學生寥寥幾筆,匆匆寫完,即使沒有問題,卻難以記住。並不能保證學習效果的達成。

教學經驗不足,是我的“致命傷”。我的備課,“走程序”的意義更多一些。大部分的教學設計,依然是參考教案,沒有太多自己的東西。更多時候是“是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囫圇吞棗、生吞活剝,無神無韻無自我。這樣的一堂課上下來,不僅自己味同嚼蠟、滿頭大汗不説,學生也是迷迷糊糊,亦步亦趨,效果不佳。

一學年的努力,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期末質量檢測中,平均分由不及格上升到了接近80分;學生與我彼此熟悉,也領會了我的教學方式,配合越發默契,能主動去學;後進生也進步了許多,甚至能夠主動提問題了。……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斷努力、探索、學習,以後的教學工作一定能夠有所進步,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