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寫作動因4篇 《思索與啟迪:《五柳先生傳》的創作動機》

《五柳先生傳》是中國古代文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林則徐。這部作品敍述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蹟,以及他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和批判。林則徐的寫作動因是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思考,他希望通過文字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呼籲社會改革和人民幸福。

《五柳先生傳》寫作動因4篇 《思索與啟迪:《五柳先生傳》的創作動機》

第1篇

1、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

——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不知何許人”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了一個字號,與當時講究門第的世風背道而馳,表現了他卓爾不羣、不隨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敍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這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也説明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樣理解“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不僅寫出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含蓄地説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於富貴”。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文後的“讚語”是作者仿照史學筆法加的品論性的文字。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2、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作者郵箱:

《五柳先生傳》寫作動因4篇 《思索與啟迪:《五柳先生傳》的創作動機》 第2張

第2篇

?五柳先生傳》是人教版中學語文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短篇傳記,這篇課文字數不多,但寥寥數語卻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明。全文共兩段,前一段以記敍為主,重在表現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後一段以議論為主,重在對五柳先生的品德進行歌頌和讚揚。閲讀這篇課文,要學習文中五柳先生“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優秀品格,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當今社會正處於一種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中學生的閲讀能力,説到底也是一種信息的理解、辨別、篩選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題眼”、 “文眼”、 “字眼”、“詞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訓練的結果。抓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訓練的。一方面要有老師的指導(訓),另一方面要有學生的自主學習(練)。但訓練方式不是大搞題海戰術,而是要集中體現在三兩個精煉的課堂提問中,通過師生互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新課標”試行以後,語文教學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國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啟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最後結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

迴歸“人文”是“新課標”的另一面重要旗幟。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會的人,也是歷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橫向的相通,還有縱向的傳承。而“文學即人學”,要深層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與精神風貌,就離不開從縱、橫兩方面進行印證。具體而言,就是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觸發點,比較,遷移,打開一道口子,讓神祕的天光照進來,激發出學生超越教材的感悟,從而領悟文學作品的人文內涵,實現人格與情感的昇華。

1、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課文的真實情境,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體驗故事,進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形成語感,陶冶情操

2、 從讀入手,瞭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通過引導學生領會五柳先生安貧樂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極避世的思想,並貫穿寫人的方法,從而延伸到運用語言的目的上。

1、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詞彙,理解有關的文言詞語的含義,培養學生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的關鍵信息的能力。品析詞句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進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瞭解古代人物傳記的寫法及特點,學習運用樸素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啟發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學習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1、瞭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體會個性鮮明、把握多層面速寫的記人方法。

3、 請學生提前瞭解陶淵明其人,回憶以前學過的文章。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東晉末年,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斥着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統治階級不滿,“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他隱居農村後,自號“五柳先生”,親身從事耕種,和農民交朋友。這期間,他除了寫出許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詩以外,也寫了些表現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桃花源記》和《歸園田居》(其三),這節課我們學習他用史傳筆法寫的一篇自傳《五柳先生傳》。

讓學生聯繫自己對傳記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較一下,明確傳記的一般寫法和特點,教師適當點撥。

要點提示:傳記開頭一般介紹傳主的姓名、籍貫,然後敍述傳主的生平事蹟,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後對所記之人和事作一評價。

重點字詞——準確、多音字認識、歸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一些簡單句式

針對文中沒有註解、學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要點提示:第一段:寫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1.為什麼自號“五柳先生”? 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風貌?

借酒醉獲得心靈的平靜,體現了他的率真放達的天性。

淡泊名利。他實際上有痛苦,但能從讀書、飲酒、寫文章當中得到解脱和樂趣。

3. 教師引導:閲讀能力説到底是一種信息的理解、辨別、篩選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礎的就是迅速、準確地抓住文中關鍵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題眼”、 “文眼”、 “字眼”、“詞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尋找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字眼”,並思考這個字與“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有何關係?

品味“不”字,初識人物性格志趣。討論: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是多用否定句,請從文中找出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麼作用?

1、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我們看到一個自別於名門望族、不慕榮利的五柳先生。

2、讀“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我們看到一個具有隱者心境的五柳先生。

3、讀“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們看到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讀“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們看到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

5、讀“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晏如也”,我們看到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

6、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我們看到一個卓爾不羣、不隨世俗的五柳先生。

總結“不”(否定句)的作用: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這樣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人勝。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可見先生安守貧賤。

(解説:階段小結,順勢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確人物思想: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2本文雖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選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雖是寥寥幾筆,便把 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徵描繪得惟妙惟肖。那麼,本文選取了幾個事例?其典型性表現在哪裏?

文中態度概括有六:對讀書的態度;對作客的態度;對家境的態度;對著文的態度;對得失的態度;對貧富的態度。如許種種態度,即從多層面表現人物。而每個層面所用筆墨都簡約洗練,正是點到即止,速寫傳神。

例: 第一段後面寫以詩文自娛,那麼前一句寫“環堵……晏如也”又是什麼意思?

要點提示:文中描述“環堵……”意在突出“家貧”,用意仍為表明其安於貧困的性情。雖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經常寫文章以自娛為樂,並沉浸其中,以至於忘記了世俗的歡樂與憂愁,而且願意以此享盡天年。

通過作者的細緻描繪,一個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的隱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屢空”“黔婁”“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別以學者、隱士、百姓類比,烘托凸現人物。

①是文中的亮點、美點,9個“不”字幾乎網盡人物性格志趣;②是①的補充,讓學生進一步揣摩平淡內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認識人物。③既為①②的總收,又是難點的突破;④是難點的進一步開掘。以上四環節重在培養學生閲讀的選點突破能力。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後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斷章取義,拿此句來做遮羞布,掩蓋其無知的真面目,同學需注意不能踏入歧途。

2、“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用提問方式啟發學生去感受本文語言的精妙之處和選材的精當。

本文之美,不是一種誇飾之美,也不是一種拙樸之美,而是一種洗煉之美。楊延芝曾説:“金銀出於礦鉛,未洗煉者不足重也。”孫聯奎也説過:“不洗不淨,不煉不純。”本文正是簡潔洗煉的典範。寫人物、抓住特點,寥寥幾筆,栩栩如生。

本文語言清新自然,個性鮮明,袒露心聲,毫無雕琢之痕,沒有半點做作之處,請你從中找出體現這些特點的語句,並體會其中有何妙處?

從對其討論的情況不難發現: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於貧困、率性放曠、志向高潔的隱士。他雖然生活窘迫,卻樂觀豁達,以酒、詩自娛,可謂超凡脱塵、與眾不同。(列出示意圖)

3、假如你也來評價一下自己,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向哪些現象説“不”,向哪些現象説“好”?

通過學生們的積極發言,從而領悟文章的精神內涵,昇華情感,培養健康個性、健全人格。

小結:對於很多事物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無論評價別人還是評價自己都應如此。特別是評價自己,一方面要“人貴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淵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式的自我評價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對於社會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們應該做到心明眼亮。

1、以一種在否定中肯定、自賞自嘲的評價方式,寫一篇200左右能體現個性,抒發感情的自傳.

第3篇

1)語文教學以新課程理念和語文課標為依據指導。閲讀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閲讀能力,提倡多角度閲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2)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3)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五柳先生傳》是長春版八年級上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淵明運用記傳體,假託五柳先生之名錶明自己特立獨行、不與世俗苟同的內心情懷,通過對自己的志趣、愛好體現出一名高潔的隱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學本課,重在指導學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手法,瞭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以點撥為主,多練習朗讀。分析課文引導學生從性格、思想、愛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進行,通過討論,感悟陶淵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等鮮明的思想性格。教學本課,我確定了兩方面的學習重點:一是對課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文言常識等雙基知識進行落實;另一重點為通過對傳記文章的寫法的解讀,即把握文中從傳記任務的籍貫、性格、志趣、愛好等方面的具體情形,來感悟到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遠。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語文的人文性,讓語文課有着樸素的語文味。

分析、瞭解學生的學習認知情況:課前我讓學生做了朗讀、解決字詞工作的預習。《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具備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眼前的學生在學習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學習應付被動的劣性,況且一貫對文言文學習有畏難心理。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差,預習、習題鞏固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可以説學習經常是臨時突擊,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生的認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

3、學習運用樸素洗練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4及對陶淵明讀書方式不求甚解的領會。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一書中,東晉時期的歷,只涉及到兩個人物,一個是書法家王羲之,另一個人物是詩人陶淵明。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曾有這樣一句話;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而已。由此可見陶淵明在歷的崇高地位。今天我們來學習《歸去來辭》的姊妹篇《五柳先生傳》。

2、教師範讀,正音,規範朗讀停頓節奏。學生齊讀,看誦讀情況。

1、介紹文體知識:本文是陶淵明假託五柳先生之名為自己寫的一篇自傳。

(大屏幕)傳記文,是敍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説,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它的內容是真實的。

2、學生了解陶淵明的常識知識以及東晉時代的社會情況:

資源:(大屏幕)陶淵明,東晉詩人。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的隱士。東晉末年,社會黑暗,風氣污濁,很多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社會上充滿着虛偽與欺詐。陶淵明做過幾任小官,因對官場不滿,辭去官職,歸隱田園,過着儉樸的生活。其詩多歌頌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樸的農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等。

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上級派一官員到彭澤視察,有人深知此事馬虎不得,勸陶淵明好生準備,不料陶淵明卻説我不能為五斗米俸祿,卑躬屈膝,向鄉里小兒彎腰行禮!當即脱去官服,辭官回老家去了。從此不再做官。後世用不為五斗米折腰表示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名利奔走逢迎。

(五)佈置思考題:閲讀本傳記後,思考: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4篇

走進教室,本以為這又是一堂波瀾不驚的語文課,卻沒有想到一“問”激起千層浪。

這是《五柳先生傳》的第二課時,當學生齊背完課文後,我於是請學生説説是否喜歡“五柳先生”,理由是什麼。(這是課後題)我預計學生多會説“喜歡”,會圍繞“五柳先生”的率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等高尚情操來談,卻沒有想到會有以下的情景:

(當我一問出,學生馬上反應,很顯然“不喜歡”的聲音遠遠超過了“喜歡”的聲音。我一愣!怎麼會呢?)

生:我不喜歡,因為他只是一味的消極避世,潔身自好,不合流同污,他應該出來為國家出一份力。

生:我反對,他當時只一個官職卑微的縣令,怎麼鬥得過那些權貴呢?怎麼能力挽狂瀾呢?

生:但是你至少可以改變一些,哪怕是一點點的改變。

生:如果人人都這樣消極避世,躲進深山老林,那麼國家怎麼發展?

生:不喜歡,他寫文章只是“自娛”、“以樂其志”,他應該批判朝廷的腐敗。

生:我喜歡他閒適自得的心境,但又覺得他應該關注國家的命運。

這羣學生太可愛了,太令我驚喜了!以為學生會落入我的“圈套”,會按照我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卻沒有想到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回答得異彩紛呈。更可貴的是我從他們身上看到“責任”兩個字。這原來只是一個看似很普遍的問題呀,為什麼平常三緘其口的學生會頓時活躍異常?

我心目中的好課該具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講了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種種益處;我也創造了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予賞識,並以加分“相誘”。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幾個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髮言,其他學生總是“金口難開”、“冷眼旁觀”。這個學期就是活躍分子也有幾個變得甘於寂寞,語文課堂逐漸變得“清風乍起”、“水波不興”,為此我大傷腦筋,然而今天為什麼出現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課後我特地向學生問緣由,學生説這個話題他們感興趣,答案具有不確定性,能引起爭議,而且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學生説這個話題沒有死扣住課文,有自己發揮的餘地,能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説;又有學生説看到同學紛紛發言,受這熱烈氣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來要改變語文課堂這種沉悶的氛圍,問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不但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而且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