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傳讀後感600字7篇

寫一篇讀後感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看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汲取有用的養分,所以相關的讀後感一定要認真對待哦,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屈原傳讀後感600字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7篇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1

是夜,四周寂寥無聲。我捧着手中那本名為《屈原》的書,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屈原,我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的偉大,在於他“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的高潔品格;在於他“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的無私品行;在於他“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的忠貞和知難而上的精神;更在於,他創作了許許多多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學作品……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屈原生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樂平裏,他的家族與楚王同宗,是王族的一支。屈原雖出生貴族,卻有着橘樹般堅貞不變和愛民如子的品格,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之益事。“米倉口”之事與挖掘“照面井”便體現了屈原憂國憂民的胸懷與為天下百姓着想的志向,而這也正是千百年來後人對屈原深切愛戴和無比敬仰的原因之一。社會發展需要屈原這樣有理想,有抱負,心懷天下的人,今天創建和諧的小康社會更是需要像屈原這樣有擔當之士。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屈原弱冠而為官,他在政治、外交上都有着較強的能力,曾一度解決楚國與齊國的外交問題。他為楚國的發展和強大而勞碌奔波,傾心效力,卻因改革觸犯了腐朽貴族集團的利益而被暗算,受到了楚懷王的疏遠。在身心俱疲之下,他仍以大局為重,出使齊國,直諫楚懷王,表現出他高度的愛國精神和無比豁達的心胸。作為改革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屈原盡心盡力,他身上表現的諸多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歸根結底是一種對社會、對國家的奉獻精神,偉大中華民族之復興需要這種時代精神。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2

讀《離騷》,除了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為人熟知的經典名言,還有有些語句也讓人深有感觸:“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等。這些語句表現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在小人當道的殘酷現實裏,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樣高潔,又向優雅高貴的天鵝一般被一羣自以為是的醜小鴨排擠、奚落。

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願屈心抑志,寧願捍衞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陰霾迷霧暗瀟湘,蘭菊高潔空自香。屈子忠節憾萬里,千秋流芳天風揚。”他的堅貞不屈和一腔的愛國熱情千古流傳,以至人們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用包粽子、賽龍舟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

屈原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於富強,並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從某種角度來説,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堅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也是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這個高度負責裏面既包括了“擔當天下,以我為先”的勇氣,也隱藏了犧牲奉獻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條件及其惡劣的環境中仍不忘考慮楚國的前途命運,可以説是把愛國主義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業當中。這一點是現代人尤為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帶着一份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態敷衍了事。

?離騷》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是被屈原的高風亮節、不畏讒言的無畏所感動,更是因為裏面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虯以桀p兮”到“蜷局顧而不行”,其中出現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為衣,芙蓉為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於咸池,總轡於扶桑;駟玉虯以桀p,溘埃風而上徵;前望舒使先驅,後飛廉使奔屬。這種大膽新奇的想象彷彿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世、不惹塵埃的人間仙境。這種唯美的畫面讓我們暫時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忘卻了人世間的凡塵俗世,心靈彷彿被清澈的泉水滌盪過一般,變得格外澄淨起來。雖然這無益於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處境,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但它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讓我們感受到超凡脱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稱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開端。從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裏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轍,給人以飄飄然的感覺。

楚辭並不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它裏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話傳説,《離騷》只是我們瞭解這一“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偉大作品的一個窗口。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3

?屈原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部名篇。司馬遷以簡約的筆法,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愛國主義詩人的形象。我們可以從太史公的筆下,窺見屈原對楚國的一片熱忱之心。

屈原的個人能力極強,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深受楚懷王的信任,被委以“造為憲令”的重任,在國內是參與謀政定略的肱骨之臣,對外儼然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優秀外交官。能力強的人固然引人矚目,然而也容易成為被詆譭,被攻擊的目標。於是,屈原被讒臣上官大夫(上官靳尚)鎖定了,上官大夫成為楚國的“倒屈急先鋒”。王安石變法時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響亮口號,可事實上呢?人言豈敢不足畏?這把殺人不眨眼的軟刀子到了上官大夫的手裏,便成了構陷屈原的鋒利鋭器!而且,屈原和楚懷王的君臣之誼並不如想象中那樣牢不可破,這樣才給了上官大夫進讒言的機會。君王知道臣下比自己能力強,似乎並不是一件好事。上官大夫的讒言只是一個藉口,屈原則為自己在政治上的天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我讀《離騷》節選的一段“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昌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唯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從詩句中可以窺見屈原對楚國朝政被奸佞小人把持時的憤懣心情。但屈原只所以偉大,他心下念念不忘的不僅僅只有懷王,還有楚國。他打心底希望,楚國可以富強,楚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楚國的國運長祚,延綿流長,在殘酷的戰國時代脱穎而出。

接下來,就輪到秦王和張儀的登場了。如果懷王是昏君的代言人,那麼秦王則是一位知人善任,有着雄心壯志,有目標有頭腦有手段的雄主形象代言人,而張儀是一位洞悉人性弱點,身負“使楚絕齊”外交任務而來的外交官形象。我很希望張儀可以和屈原做一番這樣的對話: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4

?屈原傳》這本書是作文班的陳老師送給我的,他希望我能從這本書中收穫某些道理,積累成長的精神。我讀完這本書後,感覺到屈原的人生既偉大又令人悲歎。

屈原小時候的家境也算富足,吃得飽,穿得暖。無凍餒之苦,家鄉秭歸,姐姐屈須,父親伯庸,祖母柳氏。屈原聰穎好學,從小就被人稱作過目不忘的小神童。但年歲太小,渾身孩子氣,辦事毛手毛腳。有一次,小屈原把賬簿落於火盆中燒掉了一半,但是小屈原從容鎮定,若無其事一字不落的將薄子的賬目一一背出。果與實際無一差錯,鄉親們都認為小屈原長大後能成為有大志的人,這更引起了小屈原的好學,為他的將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了,在公元前321年,這一年屈原19歲,秦軍犯境,到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給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楚之西北邊境各郡縣的百姓與秦軍對抗,19歲的屈原學習兵書,訓練武藝,成立了平寇隊,終於在321年正月十五把秦軍驅趕到邊境外,一連數月不敢前來騷擾。這一舉動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屈原正式進入宮廷。

公元前320年,屈原在蘭陵蘭台宮認認真真學習宮廷禮儀,忠於職守,修明法度,革除舊制,楚國漸漸走向強大,屈原被封為左徒。到了公元前328年,齊楚準備聯合攻打秦國,秦國得知後,派出丞相張儀到楚國破壞齊楚關係,逐出屈原。他先用珍寶買通了楚國的君臣和楚懷王的愛妃鄭袖,要他們編造屈原的品質和危險,使楚懷王流放屈原。到達郢都後,張儀向懷王提出優厚的利益與秦國聯盟,懷王自然答應,與齊國斷絕關係。漸漸的,屈原被楚懷王懷疑,覺得屈原不是一個可以重用的人。在奸臣的造謠誣陷下,楚懷王把屈原流放至漢北邊境,剛流放不到一年,楚君就打了敗仗。但是懷王還是認為與秦國聯盟有好處,一直沒有召回屈原。

屈原到了漢北一帶徘徊,內心非常複雜痛苦。慢慢地,楚國接連不斷的打敗仗,變得弱小,成為了七國中最弱的國,但自己又無能為力。這使屈原更加悲痛,創作了《離騷》這篇曠世鉅作。楚懷王也意識到屈原的重要性,立馬把屈原召回宮廷。在這期間,齊楚又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楚國又逐漸變得強大。

在公元前296年,楚懷王被秦國丞相張儀騙到秦國,被囚禁在那裏,抑鬱交加,客死秦國。子恆被立為楚王,稱為頃襄王,頃襄王卻沒有發奮圖強,報仇雪恥,反而更加忠奸不分,是非不明,根本不打算任用忠誠正直的屈原,在那些奸臣的勸説下,屈原被流放到南方寂寥的荒野。

在流放的那天,鄉親們在街上為屈原送行,風雨中佇立着數千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內心都捨不得屈原。屈原來到洞庭湖,在一間小茅屋住了下來,那時他已是一位62歲的老者。在公元前284年,秦軍打入了楚國的首都郢都,楚國馬上就要滅亡了。屈原徹底絕望,他想,我以身殉國,希望能引起楚王覺悟,以挽救身亡的楚國。於是,他縱身躍入汨羅江,將一直傳續到現在。這個故事也依然令人記憶深刻。

屈原愛國愛民、聰穎好學、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高潔人格,值得我們後輩學習。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5

早春三月,天氣還是那麼寒冷,閒暇之際讀屈子列傳。雖斯人已遠,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鬱結難釋。彷彿看到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髮老人行走在汨羅江畔,對着滔滔江水,淚水長流。家國仍在,可惜報國無門。

江邊的漁夫見到屈原後兩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漁夫問:“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讀完兩人的對話,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潔,不隨波逐流。寧可葬於魚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這樣的境界是多少人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但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註定了屈原的悲劇。這個悲劇的屈原個人性格造成的嗎?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緣上與楚國國君不可謂不親;居楚國三閭大夫、左徒高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地位不可謂不顯赫。可以説屈原至少已經具備了實現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條件,比起那些苦於謀求進身之階的普通士大夫強千百倍。古往今來,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報效朝廷,但苦於無門、還有人長期延滯於卑微下僚的地位,終身飽受勞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對於他個人是他的幸運,對於楚國來講也是楚國的幸運。

但命運無常,小人難測。上官大夫妒賢嫉能,在楚王面前詆譭屈原,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王聽之開始疏遠屈原。後來秦欲伐齊,齊與楚為同盟,秦派張儀以小惠離間齊楚,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楚王沒有得到張儀許諾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懷王大肆興師伐秦又遭慘敗,楚國上下蒙受了奇恥大辱。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顧楚國,繫心懷王,希望懷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懷王終不悔悟,後多次聽上官、鄭袖等人的讒言,一次次做出失敗的決策。太史公曾論到,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懷王見欺,可憐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飽讀詩書,期待有一天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致君堯舜,天下大治。他們遵循着一條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路,擔負着社會理想的實現和國家秩序的穩定。中國古代的文人承擔着道義和對社會的責任,但他們又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勢力或統治階級去實現所謂的道和義。屈原的悲劇是註定的,因為他沒有遇到一個賢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錯就改的太甲能中興殷商;姜子牙遇到禮賢下士的文王,開大周八百年之基業;魏徵與太宗同時,才可以共創貞觀盛世。所以賢臣治國還賴有賢君,賢君能聽採納忠言,賢臣才能開一個太平世界。

自古壯志難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劇,多少人在這條為國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頭,以後悲劇收場。是個人悲劇,也是時代悲劇,更是制度的悲劇。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權為核心,一切政治目標的實現都有賴於皇帝的首肯。一個昏庸的皇帝足以讓所有的賢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權也是有皇帝一人來行使,他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為什麼有的賢臣説的話,皇帝就是聽不進去,小人一番鼓譟就言聽計從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讓人信服的例子來説教,一些華而不實的大道理説教然而讓人生厭。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説到了皇帝的心裏,自然就會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遠與其説是小人的讒言,不如説懷王擔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劇歸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劇罷了。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6

在小茅屋裏,一盞油燈,閃爍着點點微弱的燈光,你瘦弱的身軀伏在書案上,就着這若隱若現的燈光,奮筆疾書。

你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眼目睹過國家的盛衰存亡,於是,你刻苦讀書,十年寒窗,終於一朝金榜提名,你為人正直,兩袖清風。你盡心竭力,為國為民,對君王一片忠心,卻遭到奸佞之人的中傷和帝王的懷疑,被罷免了官職,流放到了江南,你的身心在流放中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但這並沒有磨滅你的信念和希望,它們在你的心中燃燒的更加熾熱,你盼望有朝一日能夠看到國家興旺,百姓們安居樂業的景象。是的,在國家日益衰敗之際,你,不能像岳飛那樣縱馬飛馳在戰場上,舞起長劍,高聲吟唱着“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你,亦不能像米芾那樣遇到不快,就提筆在紙上任意揮灑,“灑”出自己的個性,“灑”出嶄新風格,你,只能通過文章,通過詩詞,來抒發自己心中的鬱悶悲憤之情,於是,你寫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離騷》。在《離騷》中,寥寥幾句,上溯到帝王的豐績,下贊到王公大臣的豐功偉業,你論述了治國興邦的道理,旨意宏大精深,託意精深幽微,你,志行高遠,即使身處污泥濁水之中,也不被世俗變幻所玷污,你,至死嚴格要求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像一朵荷花傲然挺拔在荷葉之中,那種高尚情懷,可與日月爭耀,使太陽茫然失色!於是,有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不朽詩句。

屈原傳讀後感600字篇7

千百年來,屈原偉大的愛國情懷,不朽的傳世楚辭和永恆的求索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景仰。讀着世人為屈原所作的頌歌,吟着流傳千古的屈子詩篇,一個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腦海中愈發清晰了。

讀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懷。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認可,他也從未自棄過。黑暗當道下,屈原身為國臣,心繫人民,可悲的是楚懷王不識他一片赤膽忠心,聽信讒言將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懷容納了這一切不公,將悲憤苦楚深埋於心,繼續反抗着黑暗勢力。當楚國滅亡的消息傳來後,他絕望地抱石自投汩羅江,以滿腔赤誠來祭奠那淪喪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滅,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滾燙的,它因屈原滾燙的赤子之心而沸騰!

讀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湧的才思。江之奔騰,詩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將憂國憂民的情懷化為創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爍今的偉大詩篇。《離騷》、《天問》、《九歌》、《九章》,字字珠璣,篇篇精華,代代傳唱。中華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詩篇永遠是熠熠生輝的經典,世代吟誦,傳承不息。一字一句,無不凝聚着他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擔憂,無不彰示着他高潔不屈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句句雋永,發人深省,勵人奮進。

讀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閃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滿朝,黑暗當道中,屈原勇敢地與奸臣作鬥爭,寧死不屈,他那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忠貞無二的氣節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樑,一如燦爛的星輝,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在過去的黑暗歲月裏,中華民族正是憑着這偉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敵人的鐵蹄下我們沒有屈服,佈滿硝煙的大地上,正悄悄綻放着復興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懸的明星,成為華夏兒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詩人浩氣,報國凌雲志。朝政亂權傾欲第,雖死猶榮青史。離騷煜世名詩,滿腔血世人知世代後人祭奠,年年端午圓時。”讀着這頌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羅江水滌淨了,只是對屈原的懷念和景仰,卻愈加深了。讀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詩魂風采,吟屈子煜世名詩,傳屈子愛國精神,揚屈子高潔品行。我讀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並將一直讀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