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感想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有哪些?作為一名軍人,她聞令而動、敢打敢拼,展現了鋼鐵戰士的血性本色;作為一名黨員,她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感想,歡迎大家查閲!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感想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感想1

2003年,“非典”爆發,也把陳薇推向了歷史的舞台。

當時,很多醫護人員感染了肺炎,陳薇帶領着團隊不分晝夜地攻關。

點擊播放 GIF 1.6M在先後奮戰了50多天後,他們終於如願研製出了“重組人干擾素ω噴霧劑”。這種干擾素對“非典”有抑制作用。

當1.4萬名醫護人員使用後,沒有一人染上肺炎。

而在這100多天的戰場上,她沒有見到過一次家人。

4歲半的兒子思母心切,看到媽媽在電視上出現,忍不住隔屏親吻。

除卻君身三尺雪,天下誰人配白衣,陳薇因此一戰封神。

2008年,“汶川大地震”。

陳薇再次臨危受命,擔任抗震救災防疫小組組長,在餘震不斷中率隊入川,艱苦戰“疫”兩個月,確保了大災之後無大疫。

同年,北京奧運會。

她又參與“軍隊奧運安保指揮小組”專家組,帶領隊員進駐20個主要場館,負責各場館的核、生、化反恐任務,成功處置了數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

而荒唐的是,病毒初期,世衞組織和各國政府,對於埃博拉患者的呼救聲視而不見,“全球性的不作為”,正是埃博拉病毒爆發的罪魁禍首。

而早在2006年,在多數國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了研究。

她敏鋭的覺察出:“埃博拉離我們也許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

14年後新冠肺炎的全球爆發,也證明了她當年的先見之明。

也正是在她的強烈堅持下,“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終於獲得了國家“863計劃”支持。

2014年,西非大規模暴發埃博拉疫情,致死率50%~90%,並向世界國家擴散。

而此時,後知後覺的世衞組織隊伍,潰敗!

歐美多國援非隊伍,潰敗!

一時間,世界談“埃”色變。

又是危急關頭。

陳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出征塞拉里昂!到西非一線去,把疫情擋在國門之外!

在塞拉里昂,經過多個夜以繼日的攻關、多次的疫苗臨牀試驗。

陳薇團隊研發的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一舉成功!

相關科研論文在12月23日凌晨發佈在了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這也實現了中國疫苗在境外臨牀試驗“零的突破”。

當地工作人員合力將陳薇託舉起來,拋向空中

在塞拉利昂,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別人因為埃博拉走了,中國人卻因為埃博拉來了”。連國家最高領導人,都要為她點贊。

三十年來,一次次與致命病毒短兵相接,一次次在無形戰場拼死搏殺,她從未畏縮不前過。

都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忘我地投入與奉獻精神,兒子也耳濡目染。

埃博拉爆發後,她的兒子麻恩浩,是中國唯一一位在埃博拉疫情暴發後,到西非做志願者的中國中學生。

圖為2015年埃博拉疫情後,母子兩人一起上台領獎

奔赴最前方的戰場,做好最壞的打算,準備最充分的方案,開展最長期的奮戰。

這是一名科學家的清醒,也是一名軍人的堅毅。

2015年,因功勛卓著,陳薇晉少將。成為當天晉升的唯一一名女軍官。

2016年,她與屠呦呦一起,被評為“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201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新冠病毒再次肆虐,女將軍披甲出征。

而之後,也就有了我們開篇的故事傳説。

“與毒共舞”29年,女將軍,威武!

大醫精誠,巾幗英雄

已經有太久了,出門時戰戰兢兢,想喝杯奶茶都要冒着巨大的風險。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盼頭。病毒的問題,完全可以靠疫苗解決。

就像陳薇院士所説:“疫苗是終結新冠最有力的科技武器,這個武器如果由中國率先研製出來,有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僅體現中國科技的進步,也體現了我們的大國形象!”

在與病毒搏鬥的過程中,只有疫苗才能實現真正的全民免疫。

“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跟不戰而降有什麼區別?

曾經有人問陳薇:“去疫區那麼危險的地方,萬一回不來怎麼辦?”

陳薇輕描淡寫地答道:“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着這一切都是你該做的,除了熱愛,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願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也有些同事在轉業前勸她:“陳薇,你少搞些魔鬼課題研究。”

可是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等烈性微生物,在她的頭腦中揮之不去。這些東西既能用於戰爭,也能在和平時期導致疫情,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

“我希望這個世界上,再也不要因為埃博拉,讓更多的孩子失去童年的色彩。”

這個願望很難,但她一直在堅持!她不僅想為中國構建生物盾牌,也想用這個盾牌守護全世界。

她就像青山一樣寧靜淡泊,忍四時之落寞,渡寒暑之艱難。

當危險來臨時,哪怕冒着身隕的風險,也毅然抵擋奔湧而來的猛烈火焰。

不得不感慨,真正擔起民族重擔的,從來不是光鮮亮麗的流星,而是默默耕耘的國士。

對比某些抱怨環境待遇,在疫情期間避難外國的明星,這種感覺尤其明顯。

像陳薇院士這樣為國為民的人,才夠資格成為國民偶像。

“為了祖國的明天,我願做一塊普普通通的基石,鋪成一條小路,讓更多人走向明天”,

就是她踐行一生的箴言,也是她過去、現在及未來人生的寫照。

如果可以,請讓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蹟。也許某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會用一生追隨她的足跡。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感想2

“除了熱愛,還有身為軍人的使命和責任”!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是國家安全的隱形威脅。憑着職業敏感和軍人使命,陳薇將抗病毒藥物作為主攻方向。陳薇率領團隊歷時10餘年,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科研成果,奠定了陳薇團隊在該領域的領軍地位。

工作熱愛、擔當責任

面對實驗室裏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艱辛,陳薇説:“除了熱愛,還有身為軍人的使命和責任。”身為軍人,必須隨時準備戰鬥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憑着敏鋭的科研直覺,陳薇預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疫情防控十萬火急。為了儘快驗證這一判斷,她率領課題組冒着生命危險,連夜進入生物安全三級負壓實驗室,與當時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病毒零距離接觸。身着厚重的防護服、每次持續工作八到九個小時,其間不吃不喝,甚至不去上衞生間。實驗關鍵階段,整個課題組連續奮戰,在最短時間內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歷史不會忘記陳薇團隊的付出: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作為軍隊科技工作者,更要善於下先手棋、打主動仗”

危急時刻見行動,防疫戰場顯擔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陳薇再次臨危受命,擔任國家抗震救災專家委員會衞生防疫組組長。她冒着餘震的危險率隊在廢墟上打響了一次又一次戰“疫”。“給任務就是給信任。”在陳薇看來,身為軍人,就必須隨時準備應對下一場戰鬥;作為軍隊科技工作者,更要善於在科研領域下先手棋、打主動仗。

穿上這身軍裝,一切都是應該做的

“別人因為埃博拉走了,中國人卻因為埃博拉來了。”在非洲的許多地區,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這裏的人一提到中國,都會流露出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感激。

埃博拉疫苗為了研發重組埃博拉疫苗,陳薇先後4次帶領團隊去非洲,與埃博拉患者零距離接觸,開展臨牀試驗。曾經有人問陳薇:“去疫區那麼危險的地方,有沒有想過萬一回不來怎麼辦?”陳薇的回答是:“穿上這身軍裝,一切都是我應該做的。”在這場不分國界的戰鬥中,陳薇帶領團隊憑藉着中國軍人的血性和智慧,研發出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世界為之矚目,國人為之振奮。臨牀試驗結果,在全球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2017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研發的疫苗成為全球首個獲批新藥的埃博拉疫苗。大愛擔當在塞拉利昂開展臨牀試驗的間隙,陳薇和團隊訪問了一家孤兒院,這裏收留了49名被埃博拉病毒奪去雙親的孤兒。“我也是一位母親,被可愛的孩子們簇擁着,注視着一雙雙渴望關注和愛護的大眼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為埃博拉而成為孤兒。”這句話的背後,飽含着中國軍人對非洲人民的真情厚誼,彰顯了中國軍人的大愛擔當。

成功的人目標不變,方法在變

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求是傑出青年獎”“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當選“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先後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兩次……陳薇贏得了諸多榮譽,但她始終把榮譽的取得歸功於團隊。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離不開強有力的創新團隊和平台。伴隨軍事科研機構的調整改革,陳薇瞄準生物安全領域學科交叉的特點,積極引入自動化、信息安全、工程力學等專業人才,搭建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梯隊。“科研創新永遠在路上。”這是陳薇經常説的一句話。在這條路上,她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未來還有無數個難關,等待着她和她的團隊去創造。有人問陳薇成功的訣竅,陳薇説:“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標不變,方法在變;而目標在變,方法不變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個人20多年堅持一個研究方向,專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換了誰都一樣會成功。”

帶着家人的支持,選擇逆行

多年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給了陳薇心無旁騖做科研的支持和力量。前往非洲之前的實驗攻關階段,廢寢忘食的她讓丈夫心疼。多年來他也早已習慣了在能看見她的地方,默默地守候與等待。“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別,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別,睿智與親和並存,執着與從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這是陳薇對幸福女人的定義。

每年春節,陳薇和丈夫都穿梭於她的老家浙江和她愛人的老家山東之間,帶着濃濃的親情開始新的一年。然而,2020年的春節,他們以別樣的方式開啟了新的一年。在自然的順時針轉動中,陳薇選擇了逆行。她是女兒、妻子和母親,而此時,她是專業的院士、勇猛的戰士,是有擔當的共和國少將。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正在進行。或許,陳薇和她的研究團隊還將經歷許多個不眠之夜。讓我們默默地祝福與祈禱,願勇士早日平安歸來!

共和國勛章陳薇事蹟學習心得感想3

多年來,因為女兒科研工作的關係,陳李坤知道對於以抗病毒藥物為主攻方向的陳薇來説,和病毒打交道已經習以為常。“比如目前還在肆虐的病毒,就是老百姓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他説,“我女兒從事的事業很崇高、很偉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看到所有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身着厚重的防護服,每次持續工作好幾個小時,不能吃喝甚至不能上衞生間……陳李坤就擔心不已:“女兒天天面對病毒,在實驗室持續工作時間_個小時。她很努力,工作很辛苦,但她從來不説。”

陳李坤告訴記者,陳薇研究生畢業後,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0多年專注、鑽研,使她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從一個普通學子成長為醫學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從化工領域到基因工程科學領域的蜕變。現在,陳薇是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她要率領團隊在坎坷的賽道上不斷前行。“她付出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辛勞和努力,對她來説,實驗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點,記者在陳薇的發小、金華畫家陳軍那裏得到了印證。他説陳薇從小就脾氣直爽,做事專一、雷厲風行,“像個男孩子一樣。”

“她的工作,就是‘與毒共舞’。”陳軍説。在一般人看來,陳薇的研究對象很恐怖,是各種致病微生物,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每一天,都充滿挑戰。

“面對挑戰,用一句流行語來説,陳薇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陳軍如此概括。他説:“陳薇只要一鑽進實驗室,啥時候出來是不知道的。以前條件不怎麼好,實在餓了她就泡碗方便麪吃,吃完繼續做實驗。現在雖然條件好多了,但她長年累月像拼命三郎似的幹着,我們這幫老朋友都很心疼她!”

“20多來她堅持一個研究方向,默默地、專注地不受外界干擾做一件事。”蘭溪市教育局局長李益民如此評價,“我覺得陳薇之所以能得到國人的敬重,是與她對待工作的始終如一、對待事業的無私奉獻分不開的。”

2月28日,蘭溪市委書記陳峯齊專程看望慰問了陳薇父母。“陳薇是蘭溪籍軍人,也是‘生物危害防控’領域的專家,如今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軍人的責任和擔當,不僅為抗擊疫情作出了貢獻,更為家鄉人民贏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