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

保護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大量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面反思,體現了發展觀上的深刻革命。本站推薦的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資料,歡迎參閲。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一

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生態環境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要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聚焦重點難點,強化責任擔當,抓住生態責任清單這個“牛鼻子”,形成環環相扣的“責任鏈”。加大環境保護督察力度,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和生態問責制度。堅持統籌生產需要、生活需要和生態需要,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是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裏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執政黨使命所在。針對人民羣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要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決向污染宣戰,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堅持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以實效取信於民,以羣眾的真實感受作為檢驗標準,共同營造一個清潔美麗的生態環境,讓人民羣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把握時代脈搏、主動適應變化的戰略選擇。綠色發展就是既要發展,又要綠色,是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發展。綠色發展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推動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技術的支撐,也離不開綠色制度的保障。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興產業,運用政策激勵制度、現代市場制度、社會參與制度、文化提升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等綠色制度,實現綠色技術與綠色制度的互動,着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二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文明積澱的生態智慧的繼承與創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藴含着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豐富論述。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順時”“以時”“不違時”的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思想,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

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中國古人生態智慧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觀點,要求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從而將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升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讓“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古代“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等生態觀念基礎上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精闢論述,將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深刻回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問題。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三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大量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全面反思,體現了發展觀上的深刻革命。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着發展成效乃至成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一些地方過去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片面理解,將人與自然的關係對立起來,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上,一度出現過“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種發展思路既是不可持續的,也是得不償失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中國,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切實把工作抓緊抓好抓實,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四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羣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迴應人民羣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藴含着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遵循。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所以能夠相互依存,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所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勞動,他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共生”一詞表明,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僅使人與自然發生了關係,而且也使人和自然發生了變化。這種關係與變化使人與自然構成了“生命共同體”。在這個“生命共同體”中,人類應該敬畏、尊重、順應、保護自然,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反映。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強調“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體現了對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係思想的創新性發展。

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心得體會五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關係億萬人民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講索取又講投入,既講發展又講保護,既講利用又講修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使經濟社會發展更可持續、更具活力。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推進生態惠民的有力抓手。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當前,生態環境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們“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不能長的很長、短的很短。比如,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突出短板……這就要求我們盡力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人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處理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係,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因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推動綠色發展,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