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6篇

讀書對於我們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小夥伴們對書上知識的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6篇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篇1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訪中華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之後,將眼光轉向世界,不顧困難與巨大危險,隨香港鳳凰衞視的"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考察全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時寫下的日記隨筆集。每篇不過兩三頁,因為“對這種特殊的‘寫作狀態’分外珍惜,捨不得多加改動”,所以“寫法過於質樸,完全不講究文采”。

但當你在深夜燈光下獨自揣摩,就會發現質樸文字中無聲的吶喊與感歎。作者幾乎沒有對那些一路追隨的遺址進行描寫,而是從記錄日記般瑣碎的小事細節寫起,折射出文化的過去與當今。它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回想起來,整書只寫了兩個詞——“文明”和“文化”。

隨着糧食的種植,對野獸的馴化,火的使用,部分人類定居下來,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隨着生產力發展,人類從無休止的尋找食物中解脱出來,有了片刻的閒暇,有了思考的時間,有了高於生存意義的活動,有了特殊的習慣,有了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促進文明發展。可到頭來,又好像是文化摧毀了文明。而文化自己也隨着石柱的倒下被埋葬在歷史長河中。

作者去尋找、探訪的是“全世界的廢墟”——是文明遺址。可文明遺址,和文字一樣,是文化的載體,是時代的象徵。倒下的城門訴説着昔日的尊嚴,未倒下的神廟展示着歷史的虔誠。千萬年間,有多少文明緩慢地起步,由蠕動到爬行,由爬行到行走再到奔跑,極盡顯示自己藏不住的輝煌。可近乎無一例外的突然被絆倒,從此再也站不起來。形態各樣的骨骸就這樣在陽光下、土地上躺了千萬年。幸好,我此時能夠用的例外——中華文化遺傳下來的文字書寫,見證仍在奔跑的中華文明的今天。

文明的毀滅各自有因,中國似乎巧妙地避開了每一個致命因素。文化令人們嚮往遠方,促使他們發現其他文明,而文明間的戰爭與衝突,一定是兩敗俱傷;當本可以穩固社會的宗教文化變得極端,文明便容易在內耗中艱難喘息。

但這本書的目的,或者説作者此行的感悟,絕不止於過去的歷史。

遺蹟上又孕育了新的文明,產生了新的文化。可眼下,這些新的東西,又讓人忍不住發出歎息。子彈代替了長矛,在承載了太多歷史的古老土地的上空飛過;恐懼的氣息代替了瀰漫了千年的硝煙,鑽入呼吸道,讓人長久地窒息而不能解脱。在路上,不再是因萬馬奔騰而塵土飛揚,而是因山丘後黑影幢幢讓人倍感危險。這是寒冷的,是因為恐懼而發自內心的寒冷,凍住了人心。恐懼戰爭,恐懼混亂,恐懼無所作為,恐懼自以為是,更恐懼缺乏思考。作者出發時在尋找各文明間的異同、聯繫,當他走過了這幾萬裏行程,見識了無數文明現場之後,他找到答案了,瞭解過去了,得出結論了,可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華文化了,可他仍然感到疑惑。疑惑文明的未來在哪裏。

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優秀的雖然不在了,可支持者還在,正義的聲音還在,有許多人還在進行着思考。同樣的,這本書也為我們的中華文明敲響了警鐘,發出了警告。

對於作者,我向來是不去主動了解的,正如覺得雞蛋好吃,無須去尋找下蛋的母雞。只靜靜地吃着雞蛋,品它的味道、口感,以揣測作者的思想、性格。對於本書又有些區別。《千年一歎》是散文集,也是日記集;是作者記錄探訪途中感悟的,也是記錄萬里行程中每一天生活的。所以讀本書就是在直接跟隨作者旅行,直接傾聽作者發聲。

老實講,憑着零星的瞭解和他人評價,我不大喜歡餘秋雨。他的某些做法,不像是一個文人的。他是青年學生最喜愛的當代作家,名列第一;他也可能是受到質疑、被攻擊最多的當代作家,名列第一。他在《行者無疆》自序裏則表示,對於看似精緻的囚禁文藝精英的象牙塔,除了叛逃別無所擇,要投身考察旅行。而塔裏的囚禁者們看到有人離開象牙塔,就會暫時一致對外,對付叛逃者。我想,餘秋雨的性格如何,為人怎樣,都無關緊要,何況我們對此瞭解甚少。重要的是他在走,走《文化苦旅》;他在思考,在《千年一歎》。他走過每一個對人類發生過重大影響文明的遺蹟,見證了每一種文化的興衰,思考背後的原因,憂心忡忡地對比現今;他思考文化與文學,文壇與大眾;他敢於發聲,把自己的思考轉化為文字,傳播出去。無論怎樣,我欽佩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為一體”,並以此指導自己。

本書書名為《千年一歎》,當我反覆品味,驚覺這名字是如此的恰當。字裏行間,處處是“歎”。讚歎古遺址所折射出的那一個個無比輝煌的時代;哀歎一個個無比輝煌的文明的衰落;歎息古今無數的侵略戰爭所造成的文字難以描述的,對人民、對生活、對文化、對文明的傷害;感歎中國居然跳出了“盛極必衰”的怪圈,延續發展至今……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以為讀這本書的方式,便是獨坐在像魚尾山屋那樣一間安靜的小屋裏,伴隨着輕抖跳躍的爐火和燭光,在歷史長河中輕輕發出不只是哀歎的歎息。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篇2

夏日裏,午後的太陽逐漸炎熱,聽着蟬鳴,聞着花香,靜靜的倚靠在大樹下,樹蔭遮去了驕豔的陽光,捧着一本好書,趁着微風正好,細細品讀……

?艾青詩選》共集結了四輯,53篇,是一部集歷史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詩集,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詩人第一次使用這個筆名,同時還引起了詩壇的注目。每一篇都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極為真實的反映歷史,藴含着詩人最深沉的情感。

每一個寒冷的夜晚,被封鎖的中國都顯得特別寂靜;每一場初冬的飄雪,大街小巷就被鋪上一層嶄新的棉被;每一位受壓迫的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艱辛困苦中度過。詩人強烈的呼籲着,希望人們能夠站起來,在這嚴重的壓迫中直起身板,而此時在囹圄充積的監獄中,有多少哀求着能夠被釋放的無辜百姓,同時漫天大雪也勾起了詩人艾青對家鄉的的思念,對祖國的依戀,對中華千萬同胞的無數期望。在想象中那“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趕馬車的老農顯得格外親切又熟悉;那“蓬頭垢面的少婦”、“年老的母親”、“無數的土地墾殖者”都擁擠在“生活的絕望的污巷裏”;那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又能否給中國帶來一些光明呢;那被黑夜所籠罩的中國又該如何找到前方的道路呢?

打開窗,用囚犯第一次看見光明的眼看這黎明,是多麼真實呀;在街邊,各色各樣的人在陽光照耀的大路上不停地忙碌着;憶昨天,曾狂奔在陰暗的天幕下,流着温熱的眼淚,哭泣我們的世紀;看日出,温暖的陽光照出了海平面最美麗的日出。追着太陽奔跑,把昨日的傷痛和迎接今日黎明的歡喜交織在一起,雖然昨夜的創傷在身上仍然隱隱作痛,但心中的那股熱流,在黎明時分頓時變得豁然開朗,使心靈得到了一次解放。這次最美的日出是最愛的祖國的日出,就彷彿他第一次看到黎明時的光輝似的。那袒露着心胸迎向日出,追逐着太陽的腳步。

暖春,你是第一個給人們送來温暖和笑容,呼喚着人們趕忙春播的;初夏,你率領着雷雨來到了農田,鍛鍊着在八月即將成熟的水稻;金秋,你幫助人們整理麥場,催促人們更換屋脊上的茅草,因為你知道,對於他們來説更壞的日子還在後頭;寒冬,你穿過曠野,越過山嶺,不禁在山巖上啜泣。詩人就猶如四季的風,在不同的季節裏有着不一樣的表現,把現實與想象完美的結合起來,讚美風的精神和灑脱,願像這風一樣能夠到達每一個角落去安撫每一個受傷的心靈。

每一輯,都有着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哪怕渺小成一片雪花,一縷陽光,一陣清風,也想為國家做出些貢獻,表達自己最美好的感受。

黃昏慢慢到來,陽光也變得柔和,伴着微風,夾雜着花香,手拿着一本好書,準備起身回家了……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篇3

邊城寫的就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就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説就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此刻誰會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下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就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也就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就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就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就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應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感情杯具和人性的杯具。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篇4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三毛流浪記》,裏面的故事令我很傷心。

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三毛的,不幸被爸爸媽媽拋棄了,在外面流浪發生的事情。當我翻開第一篇故事的時候,那還是冬天,看到三毛瘦骨如柴,衣服也很破舊,而且只有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跟我們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們冬天穿四件上衣和三條褲子外面還裹着一件羽絨服,可是三毛呢,單單兩件衣服,哎!於是我接着往下讀,讀到第十篇的時候,看見兇巴巴的司機將三毛打了一巴掌,並打倒在地,頭上立刻腫起了大包的畫面,我真為司機的所作所為感到生氣,為三毛感到心疼。我再往下讀,讀到,看見三毛餓的支撐不住了,就把貼標語的糨糊喝光了,三毛真可憐啊,我們吃飯菜,他餓了只能吃一些雜東西、不衞生的東西。我越來越感興趣了,便接着往下讀,讀到第二十六篇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三毛上前攙扶,小女孩的哭聲引來了她的媽媽,那個阿姨不分青紅皂白,就對着三毛破口大罵,三毛明明做的是好事,結果得到的卻是破口大罵,我都為三毛忿忿不平。再讀到第三十三篇的時候,看見三毛見義勇為,救了落水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知道後便收留了三毛,並讓三毛和小男孩一起上學,我真為三毛感到高興啊。可是好景不長,一天,三毛和小男孩放學回家時,看見家着火了,他們沒法再收留三毛了,三毛又開始了流浪生活。

這本書的主人公三毛真可憐啊,我比他的生活好多了,我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篇5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城南舊事》,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奪目光輝;一個好故事可以把人們領回童真的地帶;一本好書,可以淨化一個人的心靈。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麼一本書像清水般折射我心中的太陽,你想知道它是誰嗎?

在書中,我明白了“舊”的意義,看那古老的服裝,老套的髮式,古老的方言,老式的跨院,老舊的門匾……書中的主人公就是我們天真活潑的小英子,她的童年雖不像現在擁有如此高科技,但是她的童年充滿了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在英子記憶的開始,都有過那麼幾個熟悉的面孔,像慘死在火車下的、惠安館的“瘋子”秀貞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兒小桂子,不,妞兒,不,小桂子;如介於好人與壞人之間的不好不壞的厚脣年輕人;像愛笑漂亮的蘭姨娘和“四眼狗”德先叔;還有愛開玩笑的宋媽和她的“黃板牙兒”丈夫……英子之所以能成功地在離別中度過了整個童年和整個國小時代,是因為她不是用眼睛來看這個世界,而是用一顆心來對待世界,一顆天真的清純的童心!英子的心像白雪般純潔,被窩般温暖。終於,爸爸的花落了,英子也告別了童年……

雖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可我是多麼的羨慕英子的童年,羨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羨慕她那快樂的時光。不過,童年總是有始有終的,在英子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爸爸和童年就離她越來越遠……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語文主題叢書讀後感篇6

作者用細膩,平滑的手法描繪了又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戰爭的硝煙,沒有車馬的喧鬧,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閉塞,但依舊有着它的悠閒自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着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着令人嚮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裏一個人承擔。

不由的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結局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不由得為祖孫間的關愛,兄弟間的情誼,男女間的感情而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這樣一批有着淳樸,美好心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