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學專題會議記錄3篇

國小教學專題會議記錄1

xxxx年10月21日,我們樑堂鄉國小教育教學工作,在樑堂鄉清華資產希望國小召開,會議由楊鳳遠校長主持,教育局副局長周卓民同志、縣教研室副主任李善河同志參加了我們的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

會議的內容有:一、給上學期綜合考評中優秀教師頒獎。二、優秀教師代表發言。三、王洪明校長宣讀課堂改方案。四、趙東朋校長做國小教育教學工作彙報。五、李主任講話。六、周局長講話。

李主任講話要點:李主任主要是從業務上給我們上很好的一課。

一、備課要吃透課標,不要唯教材是教材,要敢於突破教材。二、教案的反思寫什麼,寫你上課所思、所想。 三、書寫要認真、規範。教師要做好表率,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要高,不能合學生模糊的概念。

國小教學專題會議記錄3篇

  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周局長講話要點:一、教師要更新觀念,加大工作力度。二、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三、做科研型的教師。四、積極推進課堂改革。在確保教育質量下進行改革。

附工作彙報講話:

  國小教學專題會議記錄2

為了進一步推進數學新課程的實施,深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為廣大教研員、教師搭建交流和研討各版本教材實驗經驗、展示課堂教學成果的平台,教育部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新世紀版、蘇教版、冀教版、西師版、浙教版教材編寫組於xxxx年6月10日-15日,在山東省煙台市召開了 “第三屆全國國小數學課程與教學研討會”。 本次會議將課堂教學觀摩、專家講座和經驗交流有機結合,給教研員和教師提供了一個多向交流、信息共享的互動平台。

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各級教研員和骨幹教師代表共900多人蔘加了會議。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宋乃慶、張丹以及數學工作室人員出席了本次經驗交流會。。

一.專題報告及其互動交流

本次大會邀請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主編,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宋乃慶做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改革與發展十年》的報告。他提出了六個問題供大家思考:1.什麼是數學課程標準?2.為什麼反覆學習數學課程標準?3.如何看待、評價數學課程實驗稿?4.數學新課標(2011年)有哪些改進和發展的地方?5.你認為數學新課程標準還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問題?6.近50年以來,國外有哪些重大的數學教育改革?宋教授採取的是互動交流的方式,讓老師們解答自己喜歡的問題。接下來,宋乃慶老師又講了新課標修改的關注點:理念、核心詞、課程內容。理念:由原來的兩基到現在的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核心詞: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模型意識、空間概念、幾何體現、推理能力、數據分析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課程內容:有增有減,基本平衡。

本次大會還邀請了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新世紀國小數學教材副主編,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張丹做了《從“運算能力”看計算教學》的報告。張丹老師的報告主要講了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一、鼓勵學生自己探索,必要時使用原型,直觀模型等。二、將學生的方法與法則進行聯繫,藉助原型、直觀模型等,在法則中找到影子。三、適當體現豎式的壓縮過程。四、適當體現法則的價值。五、科學的練習。第二方面:運算的意義,主要指運算的實際背景。一、直接揭示、聯繫已有知識揭示。二、揭示數學表示的過程。3.運算的實際背景有哪些。課堂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獨立嘗試。二、聯繫知識,嘗試解釋。三、不同背景,再次理解。

二.研討課

本次會議共23節研討課,這23節課分別是重慶市南川區隆化第二國小代偉老師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芳草國小杜琳老師的《用字母表示數》;南京市建鄴區教師進修學校王凌老師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遼寧省錦州市淩河區榴花國小敖穎老師的《乘法初步認識》;河北省遷安市第四實驗國小焦麗娜老師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浙江省杭州天地實驗國小呂瓊華老師的《和是48的多連方》;煙台市蓬萊易三實驗國小楊永麗老師的《一個數乘分數》;臨沭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小劉秀豔老師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二)整理與複習》;日照市經濟開發區連雲港路國小楊曉燕老師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青島市膠州教體局教研室孫鳳武老師的《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泰安師範附屬學校徐金榮老師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德州市平原縣師範附屬國小姚軍霞老師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東營市晨陽學校王海榮老師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濟寧市霍家街國小張茜老師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國小齊魯分校李新徵老師的《運算中的規律》;淄博師專附屬國小馬剛老師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棗莊市薛城區臨山國小王開偉老師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威海市文登實驗國小顏春婭老師的《小數乘整數》;聊城市東昌府區國小教研室李雪芹老師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萊蕪市鋼城友誼路國小呂蓓如老師的《通分》;濰坊中新雙語學校劉秀花老師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濱州市濱城區授田英才學園由寶英老師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菏澤學院附小李淑君老師的《簡便計算複習課》。

本次會議現場課上得很成功,樸實且富有成效,這也是新世紀國小數學教材編寫組所一直倡導的;近幾年來,我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教學中一度出現形式化、表面化氾濫,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情況。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經驗,各地教研員和教師的思想已接近統一,已經開始追求迴歸數學教學的本質,追求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基礎與創新、自主探索與有效指導等一系列的辯證關係,使數學教學在更高層次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達到高效率、高質量。這23節課也為與會教師提供了真實的研討素材,使得現場的互動環節相當活躍。聽課的老師提了很多比較深刻,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顯示出隨着新課程的逐步深入,廣大教師對教學的思考已經逐步走向理性的思考。

15日上午,在兩節研討課結束之後,對本次大會進行總結,大會圓滿結束。

  國小教學專題會議記錄3

時間:xxxx年12月18日

地點:校長室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主持人:戴德旺

會議內容摘要

一, 主持人宣佈會議內容

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咱們將在一起共同探討“怎樣的提問方式是學生所喜歡的”這一大家平時都關注的問題。大家要暢所欲言。

首先,我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同學們積極地搶答。當有的問題被提出來,很多同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毫無反應,甚至已經舉起的手也放了下來。此時我就在想,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才會造成如此冷場。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通過與學生的書信交流,他們告訴我,我的提的問題在語言表達上出了問題。他們根本沒有弄清楚題意,又怎樣去解答這個問題呢?從這一課堂現象中,我明白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是明確的,不能模零兩可,從而使學生有着一個明確的思維方向,也就能很快求得正解。

二, 老教師代表鄭麗君老師發言。

我們倡導的是啟發式教學,要讓學生每一堂課下來都能有所收穫。而收穫來源於對問題的解答。所以提出一個或者幾個能讓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尤為必要。比如我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我們必須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中心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為什麼説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問題,然後通過認真地研讀文本,從而從文本的朗讀中得到答案。所以我認為,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必須是學生心中潛藏的問題,只有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所想,在此基礎上,我們把問題拋到學生面前,我想學生一定會調動自己的思維潛能,去探尋真相。

三, 青年教師程玉華髮言摘要。

我最近上網看到了看到了一些資料,覺得説的挺好的,現在讀給大家聽聽。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並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用巧的藝術。有位教育家曾經説過:"中國小教師若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事實上,課堂提問是教師業務功底、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在語言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第一,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過大、過深、過難的問題,全班站起來一大片,誰也回答不了,最後只好由教師自答,這雖然完成了提問的形式過程,但只是在學生的陪襯下表演了一下教師的高明。過小、過淺、過易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即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於思維能力的鍛鍊,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榮的背後,會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那麼,如何正確地掌握課堂提問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説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着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維後獲得正確的結論。

第二,課堂提問要以一當十。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準確的針對性。出發點就是每節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性包括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兩部分。教師不應偏離教學目的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應精挑嚴選所提問題,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

第三,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課堂提問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的複習。提問的效果則可以優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隨時進行判斷,對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等進行公開評價。

提問中的評價,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好不好",通常教師應複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的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讚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應該做到:①以表揚為主。批評也要體現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課堂提問中,常常會遇到"會説想着説,不會説搶着説"的現象,也許一個搶答的學生根本就未答對,還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對此教師也不應"怒形於色",而應循循善誘。②鼓勵求異。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的"等結論,即使課堂時間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堂後給學生有所交代。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quot;不會",情況是複雜多樣的:有時是對題意沒有正確領會,有時是由於緊張而無從説起,有時是雖基本掌握但不夠滿意,因而不敢回答等。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複述一遍問題鼓勵學生回答;也可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回答。有經驗的教師總不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起而不發,也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然後請他複述一遍。這種評價的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不要把評價變為教師的專利,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和評價活動,使學生不僅感到"教師在教",也要感到"自己在學";不僅是教師"要我學",而更多的是"我要學"。可以説,對課堂提問的衡量評價也是師生雙向參與、進行積極教學活動的好形式。

"學貴知疑"。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掌握了課堂提問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 教師代表周大海發言

教學是師與生的對話過程。我們要讓學生進入對話的過程,那就應該有一個好的話題。往往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就是一團發酵的麪粉,能讓教者和學者不自覺的投身其中。而在這饒有趣味的交流中,學生不自覺地達到了教者所預設的教學目的,而教者也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改變了自己不愛回答問題的不好的習慣。巴爾扎克説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科學合理、情趣濃郁的問題“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樑,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的研究提問的方式,去探尋提問的藝術。

五, 孔德華老師發言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都有前面戴老師説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提問不當引起的。我覺得教師在提問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聯繫我的教學實踐,我覺得以下四個原則必須遵循:

1,有效性原則

只有獲得真實信息反饋的提問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師熱衷於追求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常常提問:“是不是?”“對不對?”殊不知學生的齊聲回答並非他們學習效果的真實反映,這樣的提問往往是無效的,應儘量避免。

2,科學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問題必須準確、清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適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稜兩可,還應當避免答案不確定或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數學課上教師提問:“對角線相互平分是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的什麼條件?”正確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條件,但對國中學生而言,學生回答充分條件或必要條件也不算錯,答案的不確定使問題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3,層次性原則

提問的深度取決於問題層次的高低,模式識別、知識回憶,形成聯繫之類的問題屬於低層次的機械記憶問題,其主要特徵是問題答案侷限於課本知識的範圍內,這類問題應提問那些學習一般的學生。綜合理解、分析應用,總結評價類的問題屬於高層次的認知問題,其特徵是問題答案必須通過分析、比較、對照、總結、擴展、應用、重組或評價等方法,改變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組織結構,經過高級認知思維方可得出,這些問題讓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回答,有點免為其難,又影響講課進度,比較適合那些程度較好,善於思考的學生。

4,整體性原則

提問的目的在於調動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不應置大多數學生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有的教師先點名,後提問,其他學生因預知提問與已無關而袖手旁觀,不動腦思考,以致達不到提問的整體性效果。